年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题库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docx

认证主体:李**(实名认证)

IP属地:黑龙江

下载本文档

2025年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题库——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字母填在括号内)1.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性的核心内涵?()A.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村社区参与决策与管理C.保持乡村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力D.大规模机械化以提高生产效率2.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化B.增加化肥农药投入,提高单产C.封闭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外部投入D.推广单一作物种植,提高抗逆性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关键是?()A.修建大型水库,实现自给自足B.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C.依赖自然降水,发展雨养农业D.大量开采地下水,满足农业需求4.导致土壤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不包括?()A.过度放牧B.保护性耕作C.不合理灌溉D.长期单一施用化肥5.“循环农业”理念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通常是?()A.单一农场内追求完全自给自足B.不同农业企业间形成产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C.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完全分离D.农业产品仅在本区域内自我消费6.欧洲许多国家推行有机农业的主要驱动力是?()A.土地资源极度短缺B.欧盟法规强制要求C.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偏好D.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成本过高7.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在于确定?()A.区域最大人口容量B.单位面积土地最大产出量C.某种资源在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持续利用量D.农业生产投入的最小成本8.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粮食贸易对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包括?()A.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加剧了地区间粮食不安全B.促进了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缩小了全球粮食差距C.导致了主要粮食生产国对单一作物的过度依赖D.保障了发达国家粮食供应,但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粮食主权9.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业资源(如耕地、植被、土壤水分)的主要优势在于?()A.可以进行定点、定时的物理采样B.覆盖范围广,信息获取时效性强C.成本极低,无需任何地面投入D.可以直接测定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10.政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通常扮演的角色不包括?()A.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激励或约束B.投入公共资源进行科技研发与推广C.直接主导农业生产结构和规模调整D.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农业可持续发展2.资源环境承载力3.循环农业4.保护性耕作5.智慧农业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及其内在联系。2.分析水资源短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3.比较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差异。4.简述政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可以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论述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2.以中国某一区域(如东北地区、长江流域、黄土高原等)为例,分析其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3.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论述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五、案例分析题(1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某国南部沿海地区原本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传统种植区面临淹没和风灾威胁。政府鼓励当地农民尝试发展一种耐盐碱、需水量少的适应性作物品种,并配套建设小型海水淡化与灌溉设施。然而,该转型面临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投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以及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重困难。”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D2.C3.B4.B5.B6.C7.C8.A9.B10.C二、名词解释1.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农业发展应满足当代人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追求农业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协调性,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的平衡维护以及农民生计的持续改善。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尺度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环境容量、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3.循环农业: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关键,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4.保护性耕作:指通过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免耕/少耕、秸秆覆盖、保护性播种等),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技术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减缓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节能降耗。5.智慧农业: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和高效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通过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等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三、简答题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及其内在联系:*经济可持续性:指农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持续增加的收入,能够支撑农村产业兴旺,并在经济上具备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能力。其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社会可持续性:指农业发展能够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传承乡村文化,并使农民能够参与到农业发展和决策过程中。其核心是促进农民福祉和社会公平。*生态可持续性:指农业发展能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土地、水、生物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内在联系:三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经济可持续性是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基础;社会可持续性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激发农业活力的保障;生态可持续性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忽视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果。例如,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平;而生态环境恶化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析水资源短缺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限制作物种类和产量: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缺水直接导致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使得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有限且不稳定的地表水或地下水,难以发展多样化农业。*加剧土地退化:干旱区土壤通常较为贫瘠,水分是制约肥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长期水分胁迫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加剧、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增加生产成本和风险:发展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但建设和管理灌溉设施需要大量投入。同时,灌溉技术不当(如大水漫灌)会加剧水资源浪费和土地次生盐碱化,且灌溉水的成本(水费、电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且干旱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业生产风险。*引发资源矛盾:水资源是有限的,农业用水与其他部门(生活、工业)用水以及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容易引发区域内的用水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影响农民生计: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农业收入,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甚至下降,加剧农村贫困问题,影响农民的生存和发展。3.比较传统农业与生态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差异:*目标不同:传统农业主要目标是在单位面积上追求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往往以投入高、消耗多为特征;生态农业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能源投入:传统农业高度依赖外部投入,特别是化肥、农药、机械能源等,存在投入品流失、污染环境的问题;生态农业则尽量减少对外部能源和物质的依赖,强调利用有机肥、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自然方式,实现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水资源利用:传统农业(尤其灌溉农业)常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生态农业注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强调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利用:传统农业可能存在连作、单作导致地力衰退、病虫害加重的问题;生态农业通过作物轮作、间作套种、覆盖等措施,培肥地力,维持土地健康。*废弃物处理:传统农业的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往往被废弃或简单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生态农业则将农业废弃物视为资源,通过堆肥、沼气工程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物质循环。*环境影响:传统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易造成土壤、水体、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农业则注重环境友好,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4.简述政府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可以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定:制定和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资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设定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强制性标准。*经济激励政策:通过补贴(如生态补偿、补贴节水灌溉、有机认证补贴)、税收优惠(对环保型农业投入或产品)、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技术推广与科研支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对可持续农业技术(如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循环农业模式等)的示范、推广和培训力度。增加对可持续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可持续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其意识和技能。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全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规划与土地管理: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划定农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废弃物处理设施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支持合作社与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其更好地采纳可持续技术和管理模式。四、论述题1.论述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在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资源调查与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动态地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侵蚀、水资源分布与变化等信息,为农业资源本底调查、承载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撑。GIS则可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这些空间信息,绘制各类资源分布图、评价图。*精准农业决策支持:结合GPS定位、遥感影像和多源数据(气象、土壤、地形等),GIS和遥感可用于精准分析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规律、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等,为变量施肥、变量灌溉、精准施药提供决策依据,实现资源的按需投入,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模拟与评估:基于GIS的空间数据结构和模型功能,可以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模型,模拟不同管理措施(如灌溉方式、种植结构变化、施肥方案调整)对环境(如径流、泥沙流失、地下水水位、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评估不同发展方案的环境效应,为可持续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灾害预警与管理:利用遥感监测和GIS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旱情、涝情、病虫害爆发、土地退化等农业灾害,进行预警,并辅助制定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计划。例如,通过多期遥感影像对比分析,监测土地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变化。*区域规划与管理优化: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可用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如灌区、道路)、划定生态保护区域、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等,提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水平。*信息服务与公众参与:可以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生成各种直观的农业信息和可视化产品(如动态监测地图、专题报告),为政府决策者、农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2.以中国某一区域(如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其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区域选择:东北地区*主要挑战:*黑土地退化问题突出:长期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化肥农药过量施用、过度开发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剧,使黑土地有机质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侵蚀加剧,耕地质量下降,威胁粮食生产基础。*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不高:东北部分地区(如北部的三江平原)水资源相对匮乏,而南部地区则存在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农业用水需求与工业、生活用水竞争加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压力。*农业结构单一与市场风险:东北地区以粮食(特别是玉米)种植为主,结构相对单一,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农民增收不稳定。同时,粮食生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如富营养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确定性增加。*应对策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严格保护黑土地,划定黑土地保护区域,推广保护性耕作(如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轮作休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减缓黑土退化,提升地力。*发展节水农业:在缺水地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优化灌溉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和饲料作物,促进农牧结合,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建设农田退水净化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投入,完善补贴政策,激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生产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3.结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论述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调整种植结构与布局: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区域气候条件变化,适时调整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例如,向适宜种植区外迁移或扩展耐热、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利用气候预测信息(如季节性干旱、洪水预报)合理安排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发展抗旱、耐热、耐盐碱等抗逆品种: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培育和推广具有更强环境适应性的作物品种,这是提高农业适应性的最直接有效途径之一。*改进灌溉与水分管理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施农田覆盖(地膜、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蒸发。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和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管理。*实施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推广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轮作间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土壤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鄂尔多斯市全面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中上游,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矛盾较为突出,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年均降水量190—300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000—3000毫米,属于资源性、工程性、结构性、指标性缺水并存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28.58亿立方米,常规水资源可利用量21.16亿立方米,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7.52亿立方米,未突jvzq<84po0vfqyqg0eun0ls1p4532;9132771l92:895/=622;>297mvon
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导学案)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农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2.荒漠化的危害 主要危害 基本内容 造成经济损失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56A:;0jznn
2.2023中考地理复习重难知识点汇总(八)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2)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3)林地主要分在山区。 (4)草地主要分币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5)基本规律:平原以耕地为主,高原以草地为主,山地以林地为主。 3.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2:63
3.地区.(2)土地利用类型④为.该土地利用类型与图二中的地区(5)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由于开垦荒地,造成土壤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重现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考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专题: 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然而,我国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f::=;hf4>8c;hh;:9d:=;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