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马楚楚,张 帅,彭菊蓉,黎 颖

(1.汉中市气象局,陕西汉中 723000;2.略阳县气象局,陕西汉中 724300)

干旱灾害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它往往从局部轻灾逐步演变为大范围重灾。旱灾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给我国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损失[3]。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监测评估干旱,对于减少干旱损失、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4]。苏俊辉等[5]通过对汉中盆地近45 a的温度特征分析,发现近45 a来汉中盆地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张小峰等[6]通过对汉中盆地气候生产力的研究发现,降水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6]。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随之增大,且变得更为集中,灾害的破坏力及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愈来愈大[7]。汉中市处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中部为盆地、丘陵和浅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春秋略短,冬夏稍长。由于地处汉江、嘉陵江上游区域,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而降水量多少和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多年气象灾害统计结果发现,旱灾是汉中气象灾害中除暴雨之外第二多的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严重。而且随着近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恶化,干旱有逐年加剧趋势[8]。干旱是汉中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研究其灾害特征,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为气候区划分提供依据。

选取汉中地区 11个县区气象观测站点1971—2015年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逐年分别统计各季节(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降水数据和年降水数据,得到降水季节序列和年序列数据。资料来源于CIMISS中国地面日值资料。

1.2.1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反映某一时段降水量对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从而反映出降水量异常引起的干旱, 在我国气象业务中经常用于评估干旱事件。Pa计算公式为

(1)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9](见表1),将干旱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五个等级。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1971—2015年的逐季和逐年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再依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分别划分干旱等级。

表1 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级划分标准

1.2.2 干旱评估指数 选取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3个干旱指数来评价汉中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1)干旱频率(Q) 指研究站点在某时段内干旱发生的频繁程度,算式为

Q=(x/N)×100%,

(2)

式中:N为某站有资料的总年(季)数,N=45;x为该站发生干旱的年(季)数。

(2)干旱站次比(H) 指研究区域内发生干旱的站点数与总站点数的比值,用于评价干旱的范围,算式为

H=(m/M)×100%,

(3)

式中:M为研究地区总站点数,M=11;m为发生干旱的站点数。定义当干旱站次比H=100%、100%>H≥70%、70%>H≥50%、H≥30%时分别对应为全区性干旱、大范围干旱、部分区域干旱,局部性干旱。

(3)干旱强度(I) 指研究区域内发生干旱站点干旱等级的平均值,用来评价干旱严重程度,算式为

(4)

式中:Ig为某站点的干旱等级,分别以1、2、3、4对应轻旱、中旱、重早、特旱,g=1,2,…,m。

2.1.1 空间分布特征 计算汉中地区45 a来11个县区气象观测站点的年干旱频率,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进行插值,生成空间栅格数据,得到1971—2015年汉中地区11站点年尺度干旱频率分布(图1)。汉中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分布区间为17%~31%,11站平均干旱频率为23%。空间分布上汉中东南大部地区干旱频率低,在24%以下,留坝等靠近秦岭山区的地区干旱频率高,整体分布上呈现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的态势。

图1 1971—2015年汉中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分布

2.1.2 时间分布特征 图2为汉中地区11个县区气象观测站点干旱站次比与干旱强度年际变化。如图所示,汉中地区45 a年来有31 a出现干旱,其中1986—2002年干旱站次比最高接近100%,2002—2015年干旱站次比明显降低的趋势,年际波动明显。从干旱站次比来看,共12 a干旱明显,其中3 a发生局部性干旱,3 a发生部分区域干旱,4 a发生大范围干旱,2 a发生全区域干旱。干旱强度分布在0~2之间,平均干旱强度为0.8,有10 a干旱强度大于1,说明汉中地区出现的干旱大多数为轻旱。从图中还可以看到,从1996年开始干旱强度有由弱增强的趋势,而干旱站次比有明显降低趋势,说明汉中地区干旱形势朝着小区域性中旱发展。

图2 1971—2015年汉中干旱站次比与干旱强度年际变化

2.2.1 空间分布特征 如图3所示,春季干旱频率分布区间为13%~24%,汉台和南郑干旱频率最高为24%,留坝最低为13%,分布特征为中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并从中部地区向北部山区和南部盆地逐步降低。夏旱的干旱频率分布区间为18%~29%,留坝、汉台和南郑的干旱频率最高为29%,分布特征为南北干旱频率高,东西干旱频率低,呈现出马蹄形分布。秋旱的干旱频率分布区间为27%~36%,镇巴、洋县和佛坪3站干旱频率最高为36%, 分布特征为由略阳、 勉县、 汉台和西乡一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升高。冬旱的干旱频率分布区间为29%~49%,城固站干旱频率最高为49%,略阳站干旱频率最低为29%,分布特征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

2.2.2 时间分布特征 如图4所示,1971—2015年汉中春季和夏季干旱站次比有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有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干旱站次比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余三季变化趋势较不明显。四季普遍存在3~5 a震荡周期,秋季周期变化最为明显。春旱只有4 a干旱站次比在80%以上,其余年份干旱站次比普遍不足40%;绝大多数年份的干旱强度为1,只有3 a干旱强度大于1且不超过2。夏旱大部分干旱站次比在50%以上,其中1986—2002年为夏旱高发期,干旱强度基本为1。秋季站次比大多在60%以上,短期波动明显,干旱强度最大为1.8,共出现2次,其余年份干旱强度基本在1左右。冬季站次比基本集中在40%以上,60%以上占多数,全区性干旱出现3次,干旱强度最强达3.1,干旱强度集中在1.5左右。

(1)汉中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东南部低,西北部高, 并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季节尺度分布特征为:春季中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并从中部地区向北部山区和南部盆地逐渐降低; 夏季南北干旱频率高,东西干旱频率低;秋季干旱频率由中部地区向南北两侧逐渐升高;冬季干旱频率由东部逐渐向西部降低。

图3 1971—2015年汉中地区季尺度干旱频率(%)分布

图4 1971—2015年汉中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季节变化

(2)汉中地区年尺度上,干旱强度从1996年开始有弱增强趋势,而干旱站次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汉中地区干旱形势朝着小区域性中旱发展。季尺度上,春季和夏季干旱站次比有增加趋势,且夏季增加趋势较强,秋季和冬季有减少趋势,春季和夏季干旱范围逐渐扩大,秋季和冬季干旱范围逐渐减少;干旱强度上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基本在1左右,冬季干旱强度在2左右,最高达3.1,说明汉中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的干旱基本为轻旱,冬季干旱多为中旱,有时能达到重旱。

(3)依据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划分干旱等级的标准,未考虑土壤实际的湿润程度,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从年尺度和季尺度上单元时跨较长,未能较好地反映出关键农事时期干旱特征,有待通过月尺度以及综合考虑土壤等因素对关键农事时期的干旱进一步研究。

THE END
0.干旱指数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制约,实时有效地监测干旱的发生、发展,为农业生产,节水灌溉提供科学服务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利用降水建立干旱指数,能够对干旱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既能计算干旱等级,又能估计出区域干旱的发生和强度,可用于区域干旱监测业务。2 jvzquC41yy}/mnuwejooc7hp1cxuklqg1cxuklqgkplpAkzukpktuhy{rgC229+encytko~?2(gsari?6:8989
1.QX/T5971) 引入动态区域监测概念,解决移动性干旱识别问题 2) 建立多维度强度评估模型(公式6) 3) 新增站点重叠率等空间关联指标 请注意,本内容不等同于标准原文,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准确、完整的信息请参阅正式版文本。 点击查看大图 标准号 QX/T 597-2021 别名 QXT597-2021QX597-2021 发布 2021年jvzquC41o0govyjfkc4dqv4uvctec{i132794:>7943227mvon
2.湘潭市3个站点气象干旱达重旱及以上等级持续干燥少雨导致湘潭市气象干旱快速发展。1月19日,全市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监测显示,湘潭站已达到重旱标准,湘乡站、韶山站达到特旱标准。其中,湘潭站出现重旱7天,韶山站出现重旱及以上9天,湘乡站出现重旱及以上10天。对此,我们采访了市气象台有关专家,就气象干旱成因与趋势进行解读。 jvzq<84yyy4tupv0eqs/ew432;529:43965dqwygpve25><;:34ivvq
3.韶关市近50年干旱与烟草需水量变化特征研究定义区域内干旱发生的站点数与全部站点数之比为干旱站次比,计算公式为: R=mM×100%(7) 式中:m为发生干旱的站点数;M为研究区域内的站点总数。当研究区域一半以上的站点发生干旱时,即R≥50%时,定义为全域性干旱;当R<10%时认为无明显干旱,10%≤R<50%jvzq<84kttohc}j0yj{/gmz0ep5kupl1EP5Z49741X60K;497
4.第14章第3节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Word练习)[对应学生用书P518][基础级训练](2025·湖北随州模拟)某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异常的高温干旱。6月长江流域北部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6省(市)表现严重,进入8月,流域内74.7%的气站存在旱情。下图示意该年6月1日至8月20日长江流域各类型干旱站次比演变。据此完成1~2题。1.图jvzquC41yy}/|}m0eun1|thv1;42B=4364ivvq
5.河西走廊近57年来干旱灾害特征时空演化分析根据1960-2016年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15个气象站点的逐月降水系列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表征年、季的干旱等级,分析了河西走廊的15个气象站点的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7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年尺度、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干旱站次比均呈减小趋势,秋季干旱站次比呈现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jvzq<84yyy4h{z}0ce4dp8HP136/9>741l4ju|s03261/9:560813A3222>2
6.成果检索武汉大学机构知识库(Wuha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WHU IR)始建于2016年,由图书馆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建设和维护,是典藏武汉大学自成立以来所创造的各类知识成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22年,为有效解决学校论著成果数据管理存在的收录不准不全、数jvzquC41qrkok{3yjw4ff~3ep1GdjrjxgokovMjvckr0XRUa62l7f
7.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分析北方旱作地区春玉米干旱时空变化【摘要】:采用1961-2018年北方旱作区156个气象站日值气候数据和1991-2013年春玉米生育期资料,依据干燥度指数将北方旱作地区划分为4个亚区。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通过分析各亚区水分供需状况、CWDI年际变化、干旱站次比和频率,揭示了中 下载App查看全文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HPb72446:29;0jvs
8.淮北平原冬小麦农业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目的】探究淮北平原冬小麦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干旱指标,分析淮北平原1957—2018年各地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CWDI年际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波动范围、干旱站次比和空间频率分布,探讨淮北平原冬小麦农业干旱 引用:0次下载:475次 jvzquC41tgge0lsmk0tfv8|gd1Ppw{scn1Gsvrhng1MHR\72467229>0jvsm
9.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淮河流域近50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摘要:根据淮河流域30个国家基本气象站近50年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指标,从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干旱强度三个角度并结合气象要素倾向率对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度与夏季干旱站次比和强度均呈轻微减少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干旱站次比呈增加趋势,干旱强度呈轻微增加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88:9>
10.2024年04月浙江省湖州法院2024年公开招录20名司法雇员笔试历年???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312.46万场,比上年增长6.4%,其中赴农村演出178.82万场,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57.2%;国内观众13.7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农村观众7.79亿人次;总收入366.7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演出收入152.27亿元,增长3.1%。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9129761>5524:55:92338557xjvo
11.报告显示:2024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新闻频道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四季气温均偏高,冬季冷暖起伏大,春、夏、秋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空间分布上,全国各地总体呈现一致偏暖特征,北京、天津等19个省(区、市)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全年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的站次数占全国监测总站数的比例为0.59(站次比),较常年值偏多0.47(站次比)。jvzq<84pgyy/{xzvj0io1ps142862?4v42862?78a3<1::99;0nuo
12.基于SPEI指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摘要】: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961—2015年12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近55年年尺度及各季节干旱变化趋势、站次比、强度和频率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干旱和区域气温、降水变化及ENSO的关系。结果表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YUZK723:782;=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