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龙山文化(前25~20世纪)完全覆盖仰韶文化(前50~30世纪)。这是沿海先进文化向内陆传播的过程。也是青铜、铁器取代石器文化的过程)
消失的蚯蚓是一个信号。当耶鲁大学考古学家Harvey Weiss和同事在叙利亚东北部地区发掘一处遗址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层被掩埋的风成粉土。该粉土层极为贫瘠,几乎没有古时候蚯蚓的活动迹象的程度。数千年前发生过某些剧变,令大地遍布灰尘,由此产生的土壤层即使是蚯蚓也难以生存。
这场旱灾大概于公元前2200年来袭,当时的阿卡德帝国统治着如今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而到了公元前2150年,帝国已不复存在——中央政权土崩瓦解,许多人用脚投票,离开了该地区。
在Weiss看来,阿卡德帝国的崩溃和大干旱的同期发生并非单纯的巧合。Weiss是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他和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旱灾的证据。他们提出,突如其来的气候乱象倾覆了这个古代帝国[1]。这一事例严峻地警示我们,复杂社会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有多么脆弱。
对Weiss来说,这是他横跨几十年研究生涯的开端。他现在已经确信,公元前2200年的那场干旱并不局限于美索不达米亚,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影响。此外,阿卡德帝国也不是唯一因为这场旱灾而发生动荡或遭到颠覆的复杂社会。“我们的研究囊括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爱琴海和地中海,一直到西班牙。”Weiss说,在所有这些地方都存在证据表明,大约4200年前,气候变得干燥、中央政权垮台、人们为逃离新出现的干旱区而迁徙(见“艰难时世”)。
学界内,许多人称这次干旱为4.2千年事件(4.2 ka BP event)亦称4.2 kyr BP(BP意为“距1950年”)。在对地球近期历史的研究中,它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在2018年,当时它被载入地质年代表,作为当前地质时期(即梅加拉亚期,名称来源于印度的一个地区,那里有一根记录了气候变迁的石笋)的开端。像这类地质界线的认定只能建立在全球级别的变化上,因此这意味着4.2千年事件影响了整个地球。
然而,4.2千年事件一直备受争议。对于选择用它来标记梅加拉亚期开始的决定,批评声也不绝于耳。许多研究者称有证据表明该事件并非全球性的。反之,那段时间似乎有过多次旱灾,而不是一段长时间的干期——或这些变化局限在部分地区。
在拉姆塞斯三世死后的数百年间,埃及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威来维持国家生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在后王朝由祭司掌权的时代,国家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先前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更无力抵抗周边异族的入侵。公元前332年由马其顿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的出现,标志着辉煌于世的尼罗河流域文明已经最终落下了帷幕。
古埃及的第1中间期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2183–2060 BC)
2、2200BC左右全球遇到了4.2千年干冷事件,良渚这儿发大水,埃及和两河流域干旱,气候剧烈变化,撒哈拉沙漠此时形成。
3、阿卡德王朝及古埃及第6王朝此时在佩皮二世手上,面临了古提人(Guti ['ɡuːti] 或 Quti,也可做 Gutians 或 Guteans)的挑战,最终被古提人所灭。古提人的民族名称来源于其居住的地区。苏美尔语称呼其居住地为 Gu-tu-umki 或 Gu-ti-umki。
(维基)Colossal_Amenhotep_III_British_Museum大戊和不降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阿卡德王朝(古埃及第6王朝)我判定为华夏史籍中的皮氏国。它的帝国被灭,族人迁回到迦南以北的“九苑”,直到古埃及第18王朝,孔甲老爸不降(殷商长寿的帝王大戊)最终灭掉了皮氏国的城邦。这一篇就来考证这段历史,此后华夏史书的纪年记载又恢复了。
考证华夏历史文本的零星记载周语·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原文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大辉注:两河加上尼罗河)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大辉辨析:这是在说西周周幽王时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3条大河同样遇到河流枯竭的情况。西周帝国周幽王时还没有举国东迁至洛阳,还是多都城制。《逸周书》第六十一篇《史记解》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 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 谄谀日近,方正日远,则邪人专国政。禁而生乱,华氏以亡。好货财珍怪,则邪人进,邪人进,则贤良日蔽而远。赏罚无位,随财而行,夏后失以亡。 严兵而不□者,其臣慑;其臣慑,则不敢忠;不敢忠,则民不亲其吏。刑始于亲,远者寒心,殷商以亡。周穆王二十四年,王命左史戎夫作《记》的事情。文中讲到,一天清晨,周穆王想起了古代一些帝氏治国成败的教训,便召来史官戎夫,让他记录下来,随时讲给自己听,以便有所鉴戒。周穆王评述了上古二十八位帝氏政治上的得失及亡国的教训,这些帝氏依次为皮氏、华氏、夏后氏、殷商氏、有虞氏、平林、质沙、三苗、扈氏、义渠、平州、林氏、曲集、有巢氏、郐君、共工、上衡氏、南氏、果氏、毕程氏、阳氏、谷平、阪泉氏、县宗、玄都、西夏、绩阳、有洛氏。其中夏后氏即夏桀,殷商氏即商纣,有虞氏即舜子商均之后,共工氏即“怒而触不周之山”的康回。这些都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重要历史人物。而“皮氏”不仅与这些帝氏并列,且赫然列于二十八位帝氏之首。由此可见,皮氏是古中国的一位很有影响的帝氏。当年的“皮氏”也绝不是一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