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多地持续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遭遇多年罕见的干旱灾害。从豫北的太行山脚下到豫南的淮河沿岸,广袤的田野间土地皲裂如蛛网,曾经奔流的河道干涸见底,露出遍布鹅卵石的河床,抗旱救灾已成为当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田野"喊渴":玉米卷叶花生枯,秋粮丰收遇考验
在新乡市卫辉县的田间地头,往年这个时节该是玉米拔节、花生封垄的旺盛生长期,如今却呈现出一片"焦渴"景象。62岁的种粮大户王建国蹲在自家玉米地里,手指轻轻一碰,枯黄的叶片便簌簌掉落。"你看这玉米秆,才到膝盖高就不长了,根都旱得扎不进土里。"他扒开地表干裂的土块,底下的土壤硬得像石块,"从6月中旬到现在,正经的雨就没下过几场,抽穗都成问题,今年减产怕是躲不过了。"
在豫东平原的商丘市睢阳区,一望无际的农田里,花生叶普遍卷曲发黄,部分地块甚至出现连片枯死的情况。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红梅告诉记者,当地近70天累计降雨量不足50毫米,仅为常年同期的1/5,而同期气温较常年偏高2-3℃,土壤墒情持续下滑。"目前全区受旱农田面积已达80多万亩,其中重旱面积超过30万亩,主要集中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岗地和丘陵区。"张红梅说,虽然农户们正全力抗旱,但受水源不足和灌溉设施限制,部分地块的旱情仍在加剧。
周口市郸城县是河南重要的产粮大县,当地种植的20多万亩大豆正处于开花结荚的关键期,持续干旱让豆田面临严峻考验。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大豆开花期需水量大,土壤相对湿度需保持在70%-80%,但目前田间土壤相对湿度已低于50%,"不少地块的大豆出现花荚脱落现象,再不补水,结荚率会大幅下降。"为应对旱情,当地组织农机手操作喷灌设备巡回作业,政府协调的应急送水车也在田间穿梭,但面对大面积受旱农田,抗旱力量仍显紧张。
河道"断流":水库水位创新低,灌溉水源告急
干旱不仅炙烤着农田,也让河南多条河流、水库水位持续走低。在平顶山市鲁山县,流经该县的沙河支流荡泽河已完全断流,裸露的河床长满杂草,过往的村民可以直接从河床上穿行。"这条河最少有十几年没干成这样了,以前夏天涨水的时候,能没过成年人的腰。"村民刘大娘指着河床上干裂的泥块说,往年河里的水不仅能灌溉两岸的农田,还是村里的"天然空调",如今只剩下满河的碎石和淤泥。
被誉为"河南母亲河"的淮河,其支流潢河在信阳市潢川县段也出现罕见低水位。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宽阔的河面收缩成一条细细的水流,河中心的沙洲扩大了数倍,露出水面的河床上,渔船搁浅在淤泥中,渔民们正忙着修补渔网,等待水位回升。"往年这个时候,河里能行大船,现在小渔船都开不动了。"渔民周师傅无奈地说,水位下降不仅影响捕鱼,更让沿岸的提灌站无法正常取水,周边几万亩稻田灌溉成了难题。
水库蓄水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洛阳陆浑水库是河南大型水库之一,承担着下游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目前水库水位已降至263.5米,较常年同期低了近5米,蓄水量不足常年的三分之一,为近十年来同期最低水位。水库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保障灌溉用水,水库已启动应急调度方案,严格控制出库流量,优先保障秋粮作物灌溉,但随着干旱持续,供水压力越来越大。
在南阳鸭河水库,水位下降导致部分库底的古树桩露出水面,这些在水下沉睡了数十年的"古董",如今成了市民拍照打卡的"网红景点",却也折射出旱情的严峻。水库负责人表示,目前水库日供水量已缩减至正常时期的60%,下游灌区的灌溉周期从原来的7天延长到10天,部分高岗地区已出现供水间断。
全力抗旱:从"找水"到"节水",凝聚各方力量
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河南各地迅速行动,打响抗旱救灾攻坚战。在安阳市滑县,当地组织100多支抗旱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灌溉,调配200多台套应急灌溉设备支援受旱严重的村庄。同时,利用引黄工程加大调水力度,每天从黄河引水300多万立方米,缓解沿岸农田旱情。
"我们村的机井抽不出水后,镇里很快就派来了打井队,新打了3眼深水井,现在玉米地终于能浇上水了。"鹤壁市浚县新镇镇杜行村村民杜永强说,村里还组织村民清理灌溉渠道,把有限的水源送到最需要的地块。
在水利设施方面,河南加快推进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在焦作市,当地对200多公里的老旧灌溉渠道进行清淤修复,新增灌溉面积5万多亩;在许昌市,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的应急提水泵站已投入使用,每天可从颍河抽取5万立方米水用于农田灌溉。
气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据河南省气象局统计,7月以来,全省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00余次,累计增加降水量约8亿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局部地区的旱情。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各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濮阳市濮阳县,当地引导农户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方式,比传统漫灌节水50%以上,"以前浇一亩地要50立方米水,现在用滴灌只要20立方米,还能精准施肥,一举两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志鹏说,目前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0万亩,在旱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旱情反思:气候变化下的"防旱"启示
此次河南大范围干旱,再次敲响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警钟。省气候中心专家分析,今年夏季河南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密切相关,导致水汽输送不足,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干旱灾害呈现出常态化、复杂化趋势。
"这次旱情暴露出部分地区灌溉设施老化、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耕地灌溉率虽已达到80%以上,但部分偏远地区仍依赖"靠天吃饭",小型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应对极端干旱的能力较弱。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升级改造,完善"蓄、引、提、调"灌溉体系,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
农业专家则建议,应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要改变过去'大水大肥'的种植习惯,培育和推广抗旱性强的粮食品种,同时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说。
目前,河南各地仍在持续抗旱,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周全省大部分地区仍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但在政府、农户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抗旱救灾工作正有序推进。正如王建国在玉米地里所说:"虽然旱情严重,但只要有水浇,我们就有信心把损失降到最低,保住这一季的收成。"
这场干旱,不仅是对河南农业生产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一次锤炼。在与干旱的较量中,人们正不断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