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由人民摄影报社主办的“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下端士村展开了一场七天全方位乡土纪实摄影的创作学习,来自全国山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广西、广东七个省的十位学员,全副武装,带着“长枪短炮”、带着笔记本电脑、带着无人机,还带着期待,奔赴梦想而来。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兰红光会长与导师于德水、钱捍、日越深入峨庄指导学员拍摄。
本期工作坊导师阵容强大,邀请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兰红光会长作为开班嘉宾,以及中国摄影界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实力派人物,中国纪实摄影领军者、著名摄影家于德水,为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摄影家钱捍,知名策展人、独立摄影师杨明(日越)。
此次“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大胆采取策展人制的选题策划,聚焦峨庄的30个传统村落中的近20个特色村,规划了10个创作方向。以空间、文化与生活为线索,学员们以抽签的方式,抽选以下命题,大胆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迎接挑战,起早贪黑,除了完成自己的命题外,还大量采集各种图片资料,每个人都将选题变成了今后长期关注的一个摄影项目,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学业,满载而归。同期,此次拍摄的十组专题全部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审核通过,由人民摄影报社集体推荐,全体学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还将分不同季节继续举办,期待更多的优秀学员从此成为中国摄影的中坚力量,为摄影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 越
摄影师、摄影策展人
创办图联社
荣获山东青年摄影金像奖
第二届山东省十佳摄影记者
入围首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入围首届三影堂摄影奖
策展“守望峨庄四十年”钱捍乡土摄影回顾展
细节的力量
拍摄乡村往往会陷入一种模式化纪录,如何突破这种创作窘境 是很多摄影师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这次“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力图改变传统的拍摄方式,让每个摄影师关注一个点,一个选题。让一个个的选题专注于精与细拍摄,不做大而广视觉描述,让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拍摄具体的主题。这样大家拍摄的结果就汇聚成了一个个面,这样“乡土峨庄”就渐渐具体渐渐用一种视觉结构呈现出来了。
通过10位摄影师不同主题的拍摄,一个真实的村庄就会被定格,所谓的“真实”是一种多维度、极度细节化的描述,主题与主题互相衬托、互为关联,放弃复杂与显见的表层的传统拍摄。让影像更具思考性,给观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从一日三餐做饭的乡村灶台的拍摄到接待客人的堂屋,从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到家门大院。没有拍摄主人的形象,不见其人,但闻其声,让人感觉到这一个个乡村家庭代表着众多千家万户的百姓生活。
人永远是村庄的最值得纪录与拍摄的主题,也是这次的视觉焦点,乡村传统手艺人与普通农民是以环境肖像的方式来创作,采用了归纳法、类型化、系列呈现,村庄中的农民、以村落的地标式的背景拍摄环境肖像,用肖像的方式刻画当下普通农民的内心与面孔。乡村传统手艺人是在一种小的空间营造一种匠心的时代精神,一种用面孔展现时代气息虽然在当代中国摄影比较冷门的一种纪实手法。但在摄影史上有着大量的教科书级的同行如:阿诺德·纽曼、桑德、布列松等。
以峨庄为例证,用图片讲故事:24小时的村书记、留守老人、田里的劳动者、乡村集市、传统摊煎饼、新农村等。用纪实摄影的方法展现当下乡村的现状,强化细节,不但拍摄看见的细节,那些看不到的细节也被采访,这是一次中国乡村影像档案的实践。
抛弃一切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现场来展现真实,用真实来确定立场,以细节构成景象。
最终,乡土峨庄是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村庄景象。
那些难已忘怀的乡愁,正是这一张张充满真实的照片所引发的。
峨庄人环境肖像
马晓萍
山西汾阳
这次“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活动,我抽到的拍摄专题是“峨庄人的环境肖像” 淄川区峨庄乡在淄川东南部,泰沂山脉北麓,是一个山区乡镇,有31个自然村。峨庄乡历史悠久,山村民居古朴,地质地貌奇特。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在新时代振兴农村的大背景下,村民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如何通过峨庄人环境肖像的拍摄表达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心里状态?对于初学人物环境肖像摄影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杨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在于德水老师和钱悍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周的实践,初出成绩。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 我拍的图片反映的是部分峨庄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是我初步了解到的峨庄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次活动很接地气,收获颇丰,利用10个专题立体表现一个山区乡镇的面貌,针对性强,方向明确。这次活动为我今后的摄影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李永乾,1972年生,是峨庄乡森林防火中队消防员。每月月薪1500元。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25岁,在淄川城里工作,已出嫁;二女儿20岁,在青岛上大二;小儿子十二岁,小学四年级。为家人创造小康美满的幸福生活是他的美好愿望。
导师日越 点评
人像摄影、人物摄影、肖像摄影的概念在中国摄影界有时是混乱不清的。摄影师与评论家们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定义。环境肖像更是难以有明确界定。一个人的面孔所反映的时代面貌与生存环境下的一种形象描述是环境肖像的核心。作为摄影师马晓萍过去从未采用这种创作方法拍摄,这次工作坊她却要完成一组环境肖像选题。她以学习的态度面对选题开启了这次工作坊的探索。寻找拍摄人物、沟通与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选择拍摄的典型环境,这些工作流程,以及采用自然光、三脚架等拍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摄影体验。由于摄影基本功比较娴熟,对人物内心把握比较恰当。
马晓萍渐渐从拍摄肖像的误区走了出来,用了几天时间调整拍摄思路,解决了拍摄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当开始频频拍出好照片时,工作坊的学习也告一段落。通过几天的学习探索,掌握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就像打开一扇通向远方的门,我相信马晓萍的这次峨庄之旅为以后摄影创作找到了新的方向。
传统柴火摊煎饼
陈明刚
江苏张家港
我的家乡山东省新泰市,与淄博,与峨庄只有不足200公里的路程。同处鲁中山区峨庄之山川地貌与家乡是何其相似,来参加人民摄影“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学习,无论人文还是地理,我感到熟悉又亲切。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东男人,无论生途在天涯海角,我都忘不了,也放不下那个熟悉的、亲切的、融入生命之中的味道——煎饼。黄橙橙、金灿灿的煎饼是我童年的记忆,是我此生乡愁中的情愫,它是家的味道,有无尽的母爱……
《黎明的炊烟》
《母爱如水》父亲年轻时候就去了地质队到外省工作了,母亲总是在凌晨天不亮时起床摊煎饼做饭,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她白天与男社员一道参加集体劳动,收工后还得照顾一家老小起居。我每次早上放学回家,总是帮母亲打一盆水,让她洗洗被烟熏得通红的双眼。父亲节刚过,人们都在说父爱如山,我说母爱是地,母爱如水,是她教育了我们兄妹四人成人……我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每当回到山东,回到家乡吃到煎饼的时候,我似乎都能望见母亲的那双被烟火熏红的双眼。
《温暖的灶火》我曾经在家乡度过完整的童年时代,人口众多又比较贫穷的鲁中山区,玉米、高粱桔、麦穰这些庄稼收货后的柴草,皆是农家做饭的主要燃料。早读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已经摊好了厚厚的一摞金黄色的煎饼,我们顿时觉得肚子在咕咕叫了。此刻最让我感到温暖的除了灶中那堆依然泛着火光的余烬,就是母亲已经叠好的煎饼,烧好的“疙瘩汤”。
《峨庄王大姐的煎饼好吃》
在峨庄学习一周,主体是拍摄摊煎饼,所以有四天去了摊煎饼的王大娘家。虽然大家都称呼她王大娘,其实她才67岁。她是个心直口快,为人善良的女人,这几天让我又享受到了小时候守着煎饼鏊子吃热煎饼的幸福时光。她看我喜欢她的煎饼,又会说山东话,干脆要我叫大姐。几天下来和老姐姐友谊渐深。她要帮她在外地推销煎饼,我建议她做直播,建公众号、注册品牌……大姐的煎饼是小米和玉米混合,再加豆面、芝麻摊调和的高端产品,吃起来香脆可口。
《薄如禅翼》
《在乡亲们面前羞于要钱的王大姐》峨庄大集是乡亲们见面的机会,四邻八乡的人来买王大姐的煎饼,碰到熟人大姐总是那句话:甭拿钱了,拿去吃,咱自家做的……”,我发现不到八点钟,她就卖完回家了。临走亲切地嘱咐我要到她家吃早饭。
《煎饼的成色》王大姐说,煎饼不但要好吃,还得放的住。它叫“干粮啊”!你不知道淮海战役就是咱山东老百姓的煎饼给战士们做干粮才打了胜仗吗?……是的,碾庄地处齐山东麓,沿太河上溯不到50公里就是鲁山镇,鲁山作为鲁中山区南北分水岭,朝南向的水就是沂水,严格讲峨庄一代就是沂蒙山区的边缘地带。前天在东东峪看到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的司令部旧址,昨天在罗圈峪又瞻仰了八路军野战医院的旧址,峨庄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啊。相信,如果是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这位热心肠的王大姐一定也是红嫂一样的人。
《高粱红了》我不得不说人们对高粱的不公平。高粱在近年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尤其作为主食。或许也只有那些白酒厂钟情于红高粱了。由于它的产量低,容易生病虫害,家乡已经有几十年不种高粱了。但是,每当看到有人家在田间地头种几十株高粱,秋天的红高粱便成了乡间的一道亮丽风景。收获的高粱米磨成粉作为煎饼的配料,它那红红的颜色也会触动我们这代人的怀旧情绪。
《生命的金色》家乡新泰地处鲁中山区,我们村座落在汶河流域不多的小冲击平原上,盛产玉米。所以能吃上金灿灿的煎饼,在那个年代是我们村父老乡亲的荣耀。将玉米用碾子轧成粗颗粒,经过浸泡后再用石磨磨成玉米糊糊,经过发酵后就成了做煎饼的原料。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纯正的工艺。
《石碾前的怀念》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即便已经是一个做企业的人,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昔日家庭的清贫窘况。我自懂事起就会主动帮母亲操持家务,压碾、推磨都是我至今可以从头操持的家务活。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土泉村里,我遇见了村民们依然使用石碾子,我在旁边伫立良久,心如故人般亲切。
导师日越 点评
最难描述的生活或许是最熟悉的生活。当陈明刚抽签抽到拍摄传统摊煎饼的选题,他心里乐开了花,首先他是从小吃煎饼长大的山东人对煎饼了然于胸,而且每每想起摊煎饼的场景就会想起山东老家与母亲,浓浓的乡恋与乡愁便涌入脑海。主观臆想先行也是他拍摄的一种障碍。现实生活与记忆中的落差让大多数拍摄者会陷入一种无力感。摄影师陈明刚也遭遇此幕。拍摄面对的现实,有着意想不到的不尽人意。经过几天的拍摄陈明刚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微观的拍摄思路,用细节来展现宏大主题,甚至用抽象的画面来强化山东人的一个符号,把一种传统食物上升到一种地域精神。一种象征物。
随着煎饼这组图片的拍摄成功。我感觉一个具有诗人情怀的摄影师开始用现实细节来感动别人了。
干涸土地劳作人
曾碧君
广东东莞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耕种土地。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峨庄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土地干涸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计,也威胁到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以《干涸土地劳作人》为主题,带领学员探讨干涸土地的原因、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政府的支持、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新农村和新农业的建设以及提出治理对策。
干涸土地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发展节水农业、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农业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干涸现象,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导师日越 点评
由于高科技科技的快速发展,摄影器材也随之进入了一种迭代升级的数码时代。从无人机到微单、高像素的中画幅数码还有潜水相机。摄影师面对的是眼花缭乱十几种的专业摄影器材的选择。拍摄一个专题到底如何选择拍摄设备也值得我们去推敲,去探讨。来自广东东莞的摄影师曾碧君是一名资深摄影师。拍摄经验丰富,出版过自己的作品集。他不但驾轻就熟使用无人机拍摄,还使用高像素的中画幅数码相机,并且擅长用超广角拍摄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体验。在编辑他的图片时一个瞬间往往有上百个画面可供选择。这也是编辑图片的选择优势。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确保画面不缺失。
《干涸的土地与劳作的人》是这次工作坊完成度最好的一个专题。但是工作坊还是倡导用克制的态度,来选择拍摄器材,从而达到建立摄影师的影像风格与职业标准。用个人化的观察与思考,替代过于依赖机器设备带来的记录。未来已来,AI技术围城,在不久的将来纪实摄影个人化的探索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