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往事:一部中国人与灾害的斗争史旱灾水灾

一场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给全中国人的心头坠上了大石。

从19日开始,极端的暴雨袭击了河南省多个地方,降水量突破了历史的极值,郑州一小时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三天的降雨量相当于把317个西湖倒进了郑州。截至26日12时,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1290.74万人受灾,因灾遇难69人。

天灾无情人有情,普通人彼此守望相助,全国人民风雨同舟。

郑州玉凤路街道的一位小店店主穿着雨衣,站在小店门口为路人不断地做口头提醒:“我站的地方有台阶,小心一点。前面50米处那个自行车挡着的地方,井盖开着,一定要小心。”

一名退役军人站在路口齐膝深的积水中,自发为大家疏通交通,有记者问他的名字,他说:“我不想让大家认识我,我相信有千千万万个我在为郑州服务。”

晋冀鲁苏皖赣鄂七省驰援河南,甚至紧急出动空降兵、火箭军奔赴郑州抢险救灾。

这不是河南第一次受灾,在人们的记忆中,河南总有一抹多灾多难的底色,旱、涝、风、雹、震、雪、蝗反复蹂躏这片古老的土地。

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灾害总“光顾”河南?

#1

为什么总是河南?

洪水在黑夜中奔涌,吞噬土地上的一切事物,房屋、桥梁、铁路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整个板桥街被从地图上抹去。

垮坝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淮河下游一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水库在短短几小时之内迅速决口,滔天洪水淹没了30个县市。

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成百上千具尸体,更多的生命被淹没在水下,有人被水中的物件击中死亡,有的被电线铁丝缠绕勒死,有人在翻越京广铁路的高坡时坠入旋流死亡。

由前水利部长钱正英作序的《中国大洪水》中这样描述这次灾难:超过2.6万人遇难,倒塌房屋596万间,1100万人受灾,1700万亩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人民币。

东汉班固在《汉书》说道: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在此之后,黄河在华夏彻底坐实了“母亲河”的地位。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河南的境内却还有另一个名字——“害河”。

李白曾经诗曰:“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说的就是黄河的水患。

黄河水灾一起,就连马上征伐四方拓展疆土的汉武帝,也得带着将士,扛着木柴,亲自去黄河边垒河堤。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迅流难。

搴长筊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汉书》中记载的《瓠子歌》就是对于当时情况最好的记录。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汉之后,宋元明清四朝加起来,河南一共发生水灾一千余次,而且其中河堤决口的灾难性场景,出现的次数并不稀少。

宋朝232次水灾中,57次河堤决口。

元朝发生水灾116次,平均每年发生1.19次,大小河堤决口33次。

明朝发生水灾278次,平均每年发生1次,大小河堤决口34次。

清朝发生水灾416次,平均每年1.4次,大小河堤决口15次。

光是河南的一个城市,虞城,在明朝后期就淹了十几次。

记载摘于《虞城县志》

平地行舟、大雨数旬、水灾大饥、乡民相食……短短几行文字,几笔描写,却是让人惊心动魄。不断决堤又不断垒堤,河南人和黄河就这样搏斗了几千年。

文明的发源成为了掠夺人命的灾难之河,这与黄河在河南段的特殊地势分不开关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约古宗列盆地,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滚滚黄沙,冲向华北平原,最终流向大海。

而河南位于中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中东部是平原,西南部是盆地,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

我们只需要看一组数据,就能够明白“平缓”两字究竟代表着什么——

在黄河的上游段,从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桃花峪共1206 km,流经黄土高原,落差890 米。

但是在黄河的下游段,从河南省郑州桃花峪开始到山东省利津县河口止,786 km的距离里,黄河的水面落差仅95米,两者的落差几乎是十倍的差距。

可以想象,奔腾的河水因为地势的突然变缓,原本应该投入大海怀抱的巨量泥沙被不断堆积在河南省境内。

从托克托至龙门区间干流河段和泾、渭、洛、汾4条支流的输沙量,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90%,直接导致了下游河道的淤积。

多沙、善淤、善决、善徙。

黄河下游河道经过岁月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河南地区独有的“地上悬河”地貌:河道悬于城市之上。

除了河堤垒高用以笼住河水之外,城市农田都在河水之下。在河南柳园口,黄河水位高出城市7米;在河南沁河口,黄河水位高出城市30米。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和黄河滩区人民修补增补生产堤,所有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推进“黄河河道上升”的进程。地上悬河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河南省在1958年、1982年、1996年都发生过汛期水灾的情况。

水多了成灾,水少了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害。于是河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水患频发,一方面又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2

温故一九四二

历史上严重的旱灾几乎都没放过河南。早在明朝之前,河南的旱灾就已经在史书中有了记载。而在明朝乃至清朝时期,河南的旱灾发生的愈发频繁,反映在史料的记载上则是变得更加的丰富详备。

在明清两朝中,河南共发生大的旱灾五十一次,算下来几乎是平均十年一次。纵观明朝灾难史,最为难以一笔带过的,当属崇祯年间七年至十四年的那场旱灾。这场旱灾如此出名,乃至在历史界都留下来了“崇祯大旱”的说法。

大旱持续了近九年的时间,是近500年来波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旱灾,河南的文献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洪灾尚能修堤补坝,旱灾却是真的难为百姓。老天不下雨,人们又能怎么样?旱灾连年出现,直接导致粮食绝收,饥荒、疫病也随之而来。

可以吃的东西都已经吃完,唯一剩下的可以吃的就只有人,甚至出现了公开的人肉市场,其贩卖的乃是活生生的人,称之曰“菜人”。

更可怕的是,干旱的环境非常适宜蝗虫的繁殖,水位下降,低洼地裸露,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更合蝗虫的胃口。

因此民谚俗语称:“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

东非蝗灾

这场蔓延十年的天灾让明朝人心浮动,草、木、兽皮,乃至蚊虫苍蝇都被吃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若朝廷腐败强征赋税,谁能不起义?于是又有了兵灾。

河南地处中原,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古时期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河南卫辉市北,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的虎牢关之战,发生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盗匪过来掠夺,至少还惧怕官府,匆匆劫掠就会离开,而兵丁掠夺是明火执仗,毫无顾忌,搜刮起来,比盗匪还要仔细。

天灾难测,加上人祸就更加惨烈。1938年,为了迟滞日军在河南的侵略,蒋介石掘开了花园口的黄河大堤,河南的万顷良田一夜之间变成了水乡泽国。

1942年的春夏,河南滴雨未下,田里小麦的收成不足常年的两成,之后又爆发了蝗灾, 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整个河南境内,遭到蝗虫侵蚀的地区多达五十六处。成千上万的蝗虫成群而行,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寸种不留。

“凡飞蝗所经过的原野,禾苗尽被吃光,连树叶也没有幸免。更有甚者,麦场上放的草苦子、席子以及草帽,也都被咬烂了。且看那树上落满了的飞蝗,将树的枝桠也都压弯。村里村外遍地皆是,墙壁上、屋顶上、窗户上也都爬满了飞蝗,连灶房内锅台上也比比皆是。”

灾民正把树皮扒下来,以磨成粉充饥

《太康县志》载:当时一亩良田只能换几十斤小麦,一个十七八岁的大闺女只能换40斤粗粮。

粮食没了,灾民就去挖野菜,没两个月野菜也没了,灾民又去刮榆树皮,回来煮煮吃,树都刮得光亮亮的。

后来,天上飞的、地上爬的都找不到了,就开始吃大雁粪。大雁吃的是粮食,大雁粪能吃,里面有不少还没有被消化的粮食。于是,不少人都捡大雁粪吃。

刘震云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集中营。

#3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浩浩荡荡两千年,河南人一直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藏许多城”,在开封地下3米是清代开封城,地下5米是明代开封城,再往下依次是金汴京城、宋东京城、唐汴州城和魏大梁城。

这叠罗汉一般的6座古城池,浓缩了河南两千多年来的天灾人祸,也展现了河南人一次次人定胜天,重建家园的壮举。

然而两千年后,当河南人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正在被淡忘,对河南人的歧视却越演越烈。一度河南人总是和贫穷、诈骗、偷窃等负面的关键词紧密相连,成为网上地图炮的重灾区。

河南是人口大省,近代以来屡遭天灾人祸,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缓慢,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没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专业技能,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大批河南农民利用便利的铁路交通去往全国各地打工,作为彻头彻尾的闯入者,在北京被看做南方人,在珠三角又被看做北方人,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显得隔膜,因而也更加像“外地人”,乃至成为“外来务工者”的代表,也就集中承担了全国农民工阶层所要负担的所有窘迫。

郑州

当人们嘲笑河南人时,却忘了河南对中国有多重要。

河南是我国主粮的重要产地,小麦产量位于全国第一,玉米产量位于全国第五,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10的粮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胃,都曾被来自河南的粮食喂饱过。

河南还是全国的交通中心,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动脉交汇于郑州,河南2019年的货运量超过了1亿万亿,几乎是全国第二大交通枢纽湖北的两倍。

2020年,河南快递的总业务量达到31亿件,打开手机查看物流,常常能见到快递停在洛阳、漯河中转。

白岩松曾经说过:“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无数自然灾害的考验不仅塑造了河南人,也塑造了所有中国人。

许多文明都有关于远古时期大洪水的故事,《圣经》中,上帝为了惩罚世间的罪恶降下大洪水,仅通知人类中唯一的好人诺亚建造方舟,洪水来临时,其他的生物都被毁灭,诺亚的方舟搭载着他的家人和牲畜鸟类在水上漂浮了220天,来到了阿勒山。洪水退去,世上的幸存的生命在新的土地上重新繁衍。

中国关于洪水的神话故事却截然不同。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九年不成,于是帝尧又命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餐风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没有上帝也没有方舟,只有世世代代撼山填海的人们。

参考资料:

郑景云,文彦君,方修琦.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气候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若干特征【J】.资源科学,2020,42(1)∶3-19.

地球科学词典,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刘如仲. 从《饥民图说》看河南水灾[J]. 史学月刊, 1982(04):32-34.

李谢辉,韩荟芬. 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洪灾损失评估与预测[J]. 灾害学,2014,29( 1) : 87 - 92.

施和金. 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148-154.

王小静.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国家统计局(2020).粮食产量

国家统计局(2021).铁路与邮电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1928在河南,以旱灾为主,夹杂着蝗、水、冰雹等灾。旅平河南赈灾会对河南各县灾情均有报告,仅以1929年1月24日天津《大公报》所载安阳等24县为例,汤阴发生亢旱,临漳、汲县、滑县等14县发生旱、蝗两灾,沁阳、博爱先旱后水,原武、孟县旱、水、蝗并举,安阳、武安6县则旱、蝗、冰雹相组为害。各县灾情虽有区别,农产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3986518?59:948a724=969::70|mvon
1.旱灾的解释|旱灾的意思|汉典“旱灾”词语的解释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jvzquC41yy}/|mne0pku1qfpu1+F8.>9'D7&G@*:3'HF
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 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44989;h6266=69A6:0jznn
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旱灾,中国最严重的旱灾(近百年所未见)—百浓网早在2013年的时候,贵州发生了一次波及全省的大面积旱灾,当时有57个地区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更具统计数据来看,上百万人的饮水出现问题,农作物更是颗粒无收。 2.2011贵州旱灾 2011年的时候,贵州出现了情况较为严重的旱情,从当年的7月份开始,贵州境内的各地均出现了酷热以及不降雨的情况,到了8月份,30多个县市都jvzquC41yy}/395pqpm/exr1vuly1:54KG814;3jvor
4.旱灾中的“决死劲旅”23:16 旱灾中的“决死劲旅” 23:19 假币背后的秘密 23:21 怀念战友-2010清明祭 5 川藏线上祭忠魂 23:22 怀念战友-2010清明祭 4 川藏线老兵忆战友 23:42 怀念战友-2010清明祭 3 西路军的血色记忆 21:31 中朝边防纪行7 虎山秘密 23:06 中朝边防纪行4 大山见闻 23:28 中朝边防纪行2 天池哨所 23:39 中jvzquC41vx4de}{0eqs0x8{51XOEG:8777?99;8798:687mvon
5.19361937年河南旱灾及其救治1尹文静;1936-1937年河南旱灾及其救治[D];安徽大学;年 2方达;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央日报》的舆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年 3畅洁;1936-1937年河南旱灾及其救治[D];西南大学;年 4郭维;抗战时期昆明版《中央日报》社论研究(1939-1945)[D];云南师范大学;年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57=.396;34<36@3jvo
6.【中国科学报】全球干旱正从缓旱转向骤旱?2012年夏天,美国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持续几个月的高温和干旱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此时的袁星入职普林斯顿大学不久,从事水文气候研究的他对这场旱灾格外关注。他想:人们应该如何分析这起干旱事件?是否应该称其为“骤旱”?“骤旱”到底该如何界定?当时,国际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仅有少数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争议的jvzquC41eki/p~nuv0kew7hp14635858235d:?>9c4853<51rcmfo7mvo
7.遭遇严重旱灾2022年四川粮食产量为何稳住了?2022年四川粮食生产遭遇夏季严重旱灾,为何在此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年粮食仍然取得丰收? “这表明四川粮食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处长梁玉均说。 稳定粮食产量首先要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95.2万亩,同比增加158.6万亩,同比增长1.7%,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ip}y146359617:=::>=40jznn
8.46载恩情不忘安徽大叔寻找株洲恩人1978年老家旱灾他孤身流浪至新闻 都市一时间 2024 00:00/00:00 自动 倍速 46载恩情不忘 安徽大叔寻找株洲恩人 1978年老家旱灾 他孤身流浪至株洲渌口 节目简介jvzquC41yy}/opyx0eun1k4829>1487277<68@3jvor
9.先民的战斗——细说中国古代抗旱在幅原辽阔、干湿不均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防灾意识差及应灾组织能力的欠缺,一般性旱灾,如典籍中所称的“旱”或“大旱”在古代帝国非常普遍,几乎年年有之,可谓见惯不惊。但历史上的一些“重旱”乃至“极旱”,即文献中出现的“赤地千里”、“人相食”的记载,其影响深重、触目惊心,不能不引起jvzquC41yy}/emxvo0io1pfnngxz1vjfkc5nms}1uoyk1;5382;0v;5382;39h8497;10qyon
10.森林草原气象灾害等级是如何划分的森林草原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灾害引起的,给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环境造成损失的现象。森林草原气象灾害包括森林旱灾、草原旱灾、森林雨雪冰冻灾害、草原寒潮冰雪灾害、森林草原洪涝灾害、森林草原沙尘暴灾害、森林草原大风灾害。 1. 森林旱灾 森林旱灾是指某时段内,由于干旱导致森林资源及其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并发生jvzq<84yyy4junsnkp4dp8xhaG:55:GE28J33=5FGC:26J858795F:963a81;h=2C6KE6@<860nuou
11.旱情(精选5篇)旱情旱灾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旱情的不断加重,需要采取相应的抗旱对策。 5.1 轻度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10~20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10%~30%,并且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开始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轻度干旱。受旱地区启动轻度干旱抗旱对策。 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532920qyon
12.中国十大最惨烈的旱灾事件中国史上的重大旱灾大盘点→买购APP旱灾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多发旱灾。那么,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有哪些吗?本文中,买购小编盘点了一批中国历史干旱事件,包括丁戊奇荒(1877-1878年)、崇祯大旱(1637-1643年)、河南大饥荒(1942-1943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等。其中有的被誉为中国史上最大的旱灾。一起来详细了解下。jvzquC41yy}/ojniqq4dqv4vqr555B76;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