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河北省战胜的八次特大自然灾害:
1、56·8海河特大洪水
1956年8月初海河流域发生一次特大暴雨,分布面广,在实测资料中,仅次于1963年8月的大暴雨。海河五大水系均发生漫溢决口,广大平原地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受台风影响,7月底8月初海河流域发生一次大强度暴雨,降雨从7月29日开始至8月4日结束,历时7天。雨区范围很广,太行山、燕山山区都被大雨所笼罩,7天雨量在100mm以上的范围达17万平方公里,200mm以上范围9. 1万平方公里。大暴雨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迎风山区,从南到北次雨量600mm以上暴雨中心多达5处。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959年,“1-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
1960年,持续旱情扩大:“1-9月,以北方为主的特大旱灾。上半年,北方大旱。鲁、豫、冀、晋、内蒙、甘、陕7省区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长达300-400天,受灾面积达2319.1万公顷,成灾1420万公顷;大陆各省区旱灾面积高达3812.46万公顷,为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本年灾情是建国后最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
1961年,旱情持续:“1-9月,全国范围的特大旱灾。全国旱区受灾面积达3784.6万公顷,成灾1865.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西辽河流域”。
1962年,“1-9月,全国大面积旱灾。
表 1959—1962年累计成灾100万公顷以上的省市逐年统计 单位:万公顷
省市
1959
1960
1961
1962
累 计
河南
100
86.3
河北
64.7
61
93.3
四川
100
53.3
湖北
70.6
山东
26.7
山西
18
170
61
93.3
内蒙
72.8
90.8
100
陕西
46.7
63.3
72.9
浙江
26
黑龙江
28.2
表中前5名均为我国的农业、粮食大省,干旱灾害的威胁与后果可想而知。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3、63.8海河特大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流域的暴雨造成的特大洪水是海河南系(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稀遇的洪水,7天降雨总水量达600亿立方米,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国家确定的“保卫天津,保卫津浦路,力争缩小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的方针下,全省人民奋勇抗洪,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经过50多天的艰苦奋战,河北人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天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最终战胜了灾难。此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指示。
4、1966邢台大地震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敬爱的周总理三赴灾区,发出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号召,邢台人凝聚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抗震精神,激励邢台人最终战胜灾难。邢台抗震救灾开创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先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大规模投入抗震救灾,同时,新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也从这里起步。诞生的歌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唱响全国。
周总理在邢台地震灾区时的伙食,一小碗豆角面
5、1976唐山大地震
1976年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激励、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6、96·8河北特大洪水
7、2003抗击非典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侵袭河北。河北省紧邻疫情高发地区,从疫病流行区返乡人员和过境人员多。同时,河北省还担负着首都稳定和安全的重大责任。
全省人民展开一场抗击“非典”人民战争。根据疫情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作出了打好遭遇战、攻坚战和成果保卫战“三个战役”的部署。遵循防治传染病的规律,迅速建立完善了领导、监测、救治“三大体系”,切实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保护易感人群“三条措施”,出台免费治疗、定点补助、奖励首报“三项政策”,逐步掌握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成功控制了疫情扩散,遏制了疫病高峰期的出现,防止了疫情反弹,夺取了这场斗争的重大胜利。
8、2020-2022抗击新冠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中国境内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两年河北省在国家领导下,展开抗疫斗争,整体形势可控,虽然现在仍然有病例,但是河北省人民战胜新冠,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