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旱,秋粮“喊渴”抗旱旱情水稻再生稻

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是未来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在战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全文522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

傍晚7点多,酷烈的高温渐渐消退,在重庆大足区的一个个村庄里,人们开始走出户外,爬上山坡,拖着长长的管道,给田里的再生稻、山坡上的果树浇水。

气温升到40℃以来,这样的工作每晚都在进 行,人们会一直浇到第二天早晨。等到太阳出来,气温急剧升高,不适合浇水时,才会离开。

▲8月23日夜间,重庆大足区,刘峰钻的果园中,工人避开高温的白天,在夜间浇水抗旱。受访者供图

━━━━━

年年都防汛,没想过要抗旱

七年前,刘峰钻回到家乡重庆大足区,在家福社区和明月村附近,流转了1010亩山坡地,种植柑橘。

重庆大足区处在分水岭地带,山坡地多,常年缺水,刘峰钻看中了果园下的一条小河,可以成为果园的水源。每年七八月份,南方汛期到来时,小河涨水,有时候会漫到山坡上的果园里。水最大的一次,淹了五六十棵树,刘峰钻还要防汛排涝,“从没想过,会在这个时候抗旱。”

▲8月17日,重庆大足区,高温干旱下,干枯的果树。受访者供图

旱情忽然就发生了,这场波及南方多省市的高温干旱,迅速侵袭了秦岭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最热的地区,高温持续时间超过三十天。而此时,正是玉米、水稻等秋粮抽穗扬花、授粉结实的关键时刻。

在重庆大足区,到7月中旬,早稻就基本收获完毕,稻田里开始下一茬的生长。大足区农工委副书记王建康告诉记者,当地种植再生稻,早稻收完后,稻茬上会自然生长新一季的水稻,不用特别管理,每亩地就可以增加数百斤稻谷。但因为干旱,上百万亩再生稻,只有极少部分可以继续生长。

受高温干旱影响的,远不只重庆。在湖北浠水县蔡河镇,瞿正朋近两百亩的晚稻中,有三十亩完全放弃了,“没水,地都耕不了,更不用说插秧了。”

▲8月25日,湖北浠水县蔡河镇,瞿正朋稻田中的裂缝。受访者供图

浠水县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有浠水、巴水、蕲水、策湖、望天湖等水源,大小支流50余条,水系密布、降雨丰沛。但7月以来,几乎没有出现有效降雨,江河缩水,长江水位下降,甚至露出江心石。持续的高温和干旱,考验着这个鱼米之乡中两百多万亩农田。

━━━━━

秋粮在喊渴,人们等待水源

秋粮是全国粮食生产的重头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秋粮产量占全年产量的七成。而秋粮中,水稻是关键。水稻是我国两大口粮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近4.49亿亩,产量2.1亿吨,占全部粮食产量的近三分之一。

此次受旱情影响的长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要产地。其中旱情影响严重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市,有四个省是粮食主产区,尤其是水稻主产区。

“以水稻为例,除了黑龙江外,全国水稻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方,而此时,恰好是南方水稻和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刻。”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肖永贵说。

▲8月17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多位专家,在重庆大足区田间调研旱情、指导抗旱。受访者供图

整个旱情影响的地方,秋粮都在“喊渴”,无论是一场降雨,还是一次干旱中的灌水再放水的“跑马水”,都能够极大地缓解高温和干旱给水稻造成的负担。

在湖北黄冈,种植户缪小雄终于等来一次浇水的机会,让他种植的几千亩水稻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次浇水来之不易,尽管距离长江只有几十公里,周围有众多水库大湖蓄水,但水源仍旧格外紧张,“长江水都推到江心了,水离江堤有10多米,调水太难了。”他说。

在江西万年裴梅镇荷桥村,持续近两个月的高温干旱,让稻田逐渐干涸,有些甚至龟裂。当地的一处山间,灌溉农田的山泉水逐渐“缩水”,200多亩稻田受灾。“有几十亩近乎绝收。”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

▲江西万年县,干涸的水稻田。受访者供图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情数据显示,江西多地受到旱情影响,尤其正处在抽穗扬花期的中稻,影响最大。如江西宜丰县,包括2万亩再生稻在内的16.7万亩中稻中,有1.32万亩受灾。在抚州市临川区,6万亩再生稻普遍存在结实率下降的情况。

━━━━━

赴田间驰援,专家田间指导

农业农村部公开发布的消息显示,“高温干旱已成为影响南方秋粮丰收最大的威胁。”为此,在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预警的同时,农业农村部也开始部署抗旱夺丰收工作。到8月中旬,来自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十多个专家组、各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已进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

高温仍在继续。在湖北,气象数据显示,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可能持续到8月底。在重庆,刘峰钻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显示,晴天至少要持续到8月29日。“干旱高温的影响有三个特点,受灾程度旱地重于水田、丘陵重于平原、中稻重于晚稻。”在湖北调研旱情、指导抗旱的专家组总结道。

“个别地方,旱情还是很严重的。”在重庆指导抗旱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昶说,“当地的早稻收获较早,影响不大,但再生稻受到了影响。此外,山坡地上的经济作物,如柑橘、花椒等,影响较大,有些树叶、果实都干枯了,手一捏就碎了。”

▲8月17日,重庆大足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昶(右二)在田间指导抗旱。受访者供图

在刘峰钻的果园中,许多挂在枝头的果子,在酷烈的阳光中变得焦黑一片,“七八月份是中稻的关键期,也是橘子的关键期,正是果实膨大的时候。”刘峰钻说。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为刘峰钻支了很多招抗旱,比如搭黑色的防晒网、定点浇水、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等。

“在干旱时,叶面喷施一定的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提升抗旱效果。”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克如介绍,“比如喷施钾肥,可以帮助植株提升抵抗力,在高温干旱中能坚持更长时间。”

在江西,专家建议,除保水源、灌深水、防病害之外,必须重视灾后管理,中稻也可以适量增施氮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旱情造成的损失。

━━━━━

找水是关键,有人早有准备

8月25日,一位湖北种植户,走进自家的稻田中,1个月前插秧的晚稻,虽然还是绿茵茵一片,但没有长大多少。稻田中没有水,露出干涸的土壤,他用脚尖踢开土壤表面,几厘米的土层下,仍然是干的。“这块地的土是沙质的,所以没有裂开,普通的地里,土都裂开了。”

种植户告诉记者,地里的裂缝很宽很深,“抽烟的人,烟掉进裂缝都拿不出来。”

怎样抗旱救灾?最关键的还是水。

在江西万年县荷桥村,村书记邵波春告诉记者,这是一场真正的硬仗,从县到乡,再到村里,都在到处找水、抽水、浇水。

这样的场景,在此次南方旱情影响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上演,在江西瑞昌,消防车为丘陵地带的村民们送去了生活用水,而政府同时投入一千多万资金,用于购买各种抗旱设备,建设泵站。同样在江西的宜丰县,仅新购买的小型抽水泵就有170台。

在四川广元市朝天区,旱情中的人们,在一个地下溶洞中找到了水源。用一周时间在溶洞内安装了一台深井泵,并用60多米的钢缆架引管道将水抽到地面两个10立方米的蓄水桶内,再由消防车将水运向各村。

▲8月中旬,四川广元市朝天区,人们在地下溶洞安装了深井泵,引地下水抗旱。广元市朝天区宣传部供图

在江苏盱眙县牌坊村,村民们将原有的水井重新整理,打得更深,用地下水灌溉稻田,缓解了大部分稻田的旱情。

也有地方早有准备。在高温干旱的核心区重庆,大足区,早在五六月份,就早早把全区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灌满了。

“2006年川渝大旱之后,我们这里就修建了很多人工水库,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预报南方可能少雨干旱。我们就把大小水库、各种水塘全灌满了。”王建康说。

▲8月24日早晨,天快亮了,重庆大足区,来自各个单位的人员,仍在帮助农民浇地抗旱。受访者供图

刘峰钻回忆,大足区最后一场透雨,还是6月24日下的,此后又下了两次小雨,但都不是有效降雨。到7月份,各个水库中开始抽水抗旱,“调水可能远一点儿,但至少能找到水。”

━━━━━

防高温热害,农户彻夜浇水

在旱情中,影响农作物的,不仅是干旱,还有高温。

“水稻成熟时需要高温,但在孕穗、抽穗、扬花时,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花粉减少、失去活性,进而难以授粉,最终降低结实率。”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伟说。

玉米也是如此。8月中旬,四川遂宁一位70岁的老人,赤膊赤脚在田里收玉米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收获的玉米,有些只有极少的玉米粒,但老人依旧在40℃以上的高温中,坚持颗粒归仓。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克如说,“视频中的玉米缺粒,初步判断,确实和高温相关,是高温为主、叠加干旱所致。”

事实上,这样的劳作不仅艰辛,也同样危险。过高的气温,时刻威胁着人的安全,也威胁着农作物的安全。尤其是正在生长阶段,尚未成熟的作物,人工浇水、降温、抗旱,几乎难以在白天作业。

“在40℃的高温中,水是热的,土壤也是热的,这样的情况下,浇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作物根部受损等问题。”陈昶说,“所以,很多地方的抗旱浇水,都是夜里进行。”

在重庆大足区,水源的充足,让许多原本无望的再生稻,有了重新生长的可能。王建康告诉记者,当地具备灌溉条件的稻田中,都是积极抽水浇水,挽救再生稻,“一般晚上七八点开始浇水,早上天亮后就停。”王建康说,当地还发动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夜间帮助农户浇水抗旱,早上7点左右停工后再去上班。

江西万年县黄墩村也是连夜浇水。黄墩村一位种植户告诉记者,他的稻田位于村里地势最低的地方,距离抽水的水库两公里,每到夜里,他反复往返于“水渠”,“沿途和一路上的农户商量谈判,让他们不要超量浇水,避免下面的农田无水可浇。”

━━━━━

六十年一遇,极端天气超预计

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显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是未来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包括去年夏天河南的暴雨,秋季北方的汛情,今年夏季南方的旱情,都是许多年未遇的。这些极端天气,不断提醒我们,必须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准备。”中国农科院灌溉所研究员王晓森说。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即便如此,极端天气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8月17日,重庆大足区,干旱的稻田。受访者供图

“确实,今天的农田设施、灌溉能力远超以往。但也要注意到,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建设的。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更好的灌溉、排涝等设施,可以在旱情、汛情发生后,加以应对。但这种应对,通常有一个设计水平年,比如按照当地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设计。”王晓森解释,“而极端天气,是逆规律的,超出预计的。按照常规,长江中下游在七八月份,主要是防汛排涝,农田设施也都侧重于排涝,谁能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大旱呢?”

在未来,应对反常天气,或将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王晓森说,“未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常规的基础上,应该充分考虑极端天气的影响。常说旱能浇,涝能排,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多的准备。”

━━━━━

大旱加长旱,我们要怎样准备

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到8月下旬,两个多月的高温干旱,正在考验着今年的秋粮生产。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12个省市,截至8月22日,南方农作物因高温热害和干旱,受灾4524万亩。

4524万亩意味着什么?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看,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

4524万亩的受灾面积,相较整个粮食面积占比并不大,“例如重庆,总体而言,旱情对经济作物影响较大,对秋粮生产影响很小,秋粮生产仍有保障。”陈昶说。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各地农情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以旱情影响较大的湖北为例,因旱受灾面积707.4万亩,成灾299.6万亩,成灾面积只有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4%左右。

但对每一个种植户而言,旱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位于湖北的瞿正朋告诉记者,三十亩放弃插秧的晚稻,只能在旱情过去后,补种一些其他作物。位于重庆的刘峰钻则表示,部分干枯的橘子树,不仅今年没有收成,还可能影响明年。

“在战略上,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在新京报此前的采访中,一位防洪抗旱减灾中心的专家表示。

长期厄尔尼诺现象,降雨强度不稳定,应该怎样应对?王晓森表示,“在未来,应对极端天气的出现,要做多方面的准备,比如解决应急水源的问题,准备更多的应急设备。同时还要开源节流,开源方面,平时用不上的坑塘水库,需要定期维护,在紧急时刻可以用起来,还有打井,利用好地下水应急。节流方面,南方仍有很多地方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方面,北方旱区常用的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在关键时刻,用最少的水,实现最大的灌溉效果。此外,在未来的农田水利建设中,不仅要有常规设计,还要考虑到极端天气,要有一定的应对能力。”

值班编辑 李加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苏北干旱叠加高温!江苏全力保障水稻栽插用水奋力再夺秋粮丰产4月份以来,江苏苏北地区持续干旱少雨,且叠加近日晴日高温影响,不利于水稻的栽插。为有效应对旱情对夏种夏管的影响,眼下,江苏各地农田水利部门科学调度灌溉用水,奋力再夺秋粮丰产丰收。 水利部门提前行动、跨流域调水 备足水稻栽插大用水水源 4月以来,江苏苏北地区持续干旱少雨,省水利厅通过江水北调、江水东引、jvzquC41yy}/q~wlkcthu~3eqo5xcy4c146349;3;1777>;534=14A>0ujznn
1.一场与高温干旱赛跑的秧苗“保卫战”:1800亩水稻喝上了“救命水”7月进入水稻生长关键期,宿迁市泗洪县龙集镇1800亩水稻秧苗却因持续干旱濒临枯死边缘。日前,随着新建机站水泵启动,河水涌入干涸稻田,田埂上村民欢呼鼓掌——这场与高温干旱赛跑的秧苗“保卫战”,让秋粮丰收有了盼头。 据了解,今年以来,淮河流域降雨量353.7毫米、较历史同期少28%,7月以来降雨量仅26.1毫米,为1954年以来jvzquC41yy}/{jsivuk/exr1pg}t1sncpiyv1;5472=0v;5472=3;h7653=70qyon
2.了水稻生长抗旱性的平衡植物应对干旱胁迫,需要平衡生长和生存的关系。对于作物而言,通过抑制生长,固然能提高干旱胁迫下的存活率,但也会因此造成产量的损失,形成抗旱性-产量间的折衷权衡(tradeoff),这是水稻抗旱性育种中必须克服的。抗旱性-产量的tradeoff,也体现在栽培稻不同生态型的适应性进化中:陆稻生态型适应旱作农业生境,获得了较好的节水 jvzquC41rngov|nipcr/usyw0gjv0ls1kplp1:56;1:3693jvo
3.聚焦江西旱情!超300万亩农作物受旱超15万人饮水困难据江西省水利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324万亩,102万亩水田存在缺水的状况,眼下正是江西的中晚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干旱缺水对水稻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峡江县的部分农田,记者看到,稻田缺水严重,田块干裂、禾苗枯黄,有的已经出现卷叶。 jvzquC41pg}t0lhvx0ipo8r1c1oofn}0ujznnHnf?CXUKt7POnG{s\MWkPXxYjzy3>1;:8
4.晁代印研究组发现水稻耐旱反应与氮素同化协同调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耐旱负调控转录因子DST(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可以直接激活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OsNR1.2的表达来调控水稻硝酸盐同化,揭示了水稻干旱胁迫响应与氮同化协同调控的分子模块,促进了对于植物干旱胁迫下氮代谢重编程调控机制的理解。 氮素利用效率(NUE)和抗旱性是越来越多地被育种学家关注的两个主要性状,因为这jvzq<84yyy4tkyug0ci/ew4m{l€0m‚o|427:a:<875:049732;5u49732;75a?724;930qyon
5.重点支持中稻抗旱!高温干旱形势严峻,水稻如何“避暑”?|降水|晚稻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南方多省旱情形势严峻。目前,南方水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正是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对温度、水分最敏感时期。 高温叠加干旱,将导致花粉活性下降,进而影响结实率、产量、品质。目前,各省水稻生产形势如何?水稻种植如何“避暑”?一起来了解下!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HKQNP
6.水稻OsbZIP86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干旱胁迫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3)转录因子osbzip86将增强水稻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在转基因水稻中能够诱导aba合成关键限速酶基因osnced3的表达,且通过增加aba合成积累响应干旱胁迫中的功能研究,因此对此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bzip家族在aba合成信号途径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依据,为水稻耐旱分子育种提供更为丰富的基因遗传资源。 jvzquC41yy}/zsnujw4dqv4|jwgonr4491813@6268<75:3jvor
7.海拔1350米的稻田为何能抗旱?中南大学研究生团队走进乡村调研为何平均海拔1350米的稻田能够抗旱?日前,由多名研究生组成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乡村书院与乡村振兴研究”知行学院调研团队,来到邵阳市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归与书院开展调研,了解当地水稻受高温干旱影响的基本情况,并调研当地乡村产业振兴情况。 崇木凼水稻基地水稻长势良好。均为通讯员 供图jvzquC41pg}t0lxw0gjv0ls1kplp1:58517669830jzn
8.撂荒地变身小粮仓坡田岗地也能种水稻黄冈力推节水抗旱稻“节优2021年,黄冈、黄石等地示范种植“节优804”500亩。2022年,销售量达到7.5万公斤,种植面积3万余亩。去年干旱,从省内外的种植情况看,“节优804”表现出产量高、耐高温、耐旱能力强、抗病抗倒的优良特性,实现了灾年不减收。 “2022年,麻城推广种植3个节水稻品种,其中‘节优804’面积约800亩。今年,我们将在水源条件较差 jvzquC41pg}t0qzdgkjbku~0pgz0oxgkng5da::8;;610qyon
9.“寒地甘粮”独特品质甘南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发挥资源基础优势,开发水稻生产。甘南县位于我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春秋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降雨集中,农作物生育期积温2400℃-2600℃,光照时数2791.7小时,全年无霜期135天,多年平均风速3.5米/秒。甘南县境内“一江四河”,有大、中、小型水库14座,分析范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jvzquC41o0jcy7hp1jkjnxsilkgoi8x{uvkn1;5421711::127>63B5;30yivvq
10.罕见旱灾下的鄱阳湖:航运“黄金期”提早结束,种粮户早稻减产晚稻因为极其罕见的干旱,张文烈种的300亩水稻可能有100亩会绝收。 张文烈烈日下收割稻谷 湖的另一边,同样因为高温少雨,位于鄱阳湖心的落星墩在夏季完全裸露,近期已经成为当地周边居民晚饭后闲逛的景点。在裸露的湖底骑自行车、骑摩托车,钓鱼,看夕阳,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jvzq<84o0etiwkjk0eun1ltpvgtu1;544/691;71eqtugwya36?:;B>30jznn
11.“水稻上山,没那么简单”——来自昆明石林县田间地头的观察王邦海解释,“控制播种时间”是指在雨季来临前一周多栽种,也就是约5月16日前后栽秧,栽种时浇一次水,下雨前若干旱再浇水一次,之后用雨季雨水基本满足。如果雨季来临后再栽秧,则会误了节令,导致水稻难以抽穗灌浆减产。但是如果雨季少雨,干旱会导致水稻减产,今年石林就出现了这种情况。jvzq<84{p0vfqyqg0eun0ls1p4532;7133681l89:69:/=53:675:7mvon
12.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都浩研究员团队揭示水稻节水节肥新机制此外,水稻种植的灌溉方式还会导致肥料流失、土壤盐碱化和水污染等不利因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环保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节水技术已在节水抗旱水稻品种种植中广泛采用。然而之前的研究中,将土壤含水量(SWC)维持在20%-25%范围内会引发水稻的干旱逃逸反应,植物体为了维持生存会导致产量和生物量显著下降(Du et al., 2018)jvzquC41yy}/|sz0gf{/ew4424903;591e93:?6c4:968951rcmfo7mvo
13.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近日,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皖政〔2023〕60号),水稻所抗旱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创新团队带头人王士梅博士主持申报的“抗旱优质绿色水稻种质创制与应用”成果,喜获安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成果针对江淮地区水稻生产干旱及高温等气候性灾害频繁、水分利用率低等难题,联合中jvzq<84ufu4bcjx0qtm/ew4652=76A44;3>49=50jvsm
14.华中农业大学刘莉教授来访生命科学学院并作学术报告植物干旱“记忆”一般表现为在经受过第一次干旱胁迫后,再次经历干旱胁迫时表现出更高的自身活力和抗旱能力的现象。刘莉老师结合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干旱“记忆”植物材料的干旱及复水处理点进行干旱“记忆”基因及其参与的抗旱机制的探究,发现植物激素信号(特别是ABA与JA)参与了水稻干旱“记忆”的形成,其中ABA可能作为“jvzquC41nklf0nhpw0kew7hp15k08;4e3:747j8658;11yfig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