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开始,周天勇及其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团队,从稳定和支撑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翻两番,结合中国的体制转轨国情,探索改革转轨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数理关系,联合乐爱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从数量上分析核算了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奇迹的来源,并仿真未来中国各项改革可以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潜能,展望初步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前景。今天将其分析方法、逻辑框架、计算过程和结论发布。
发布内容
1.导言:特长周期二元体制经济分析的困境与讨论
2.防止出现经济出现自然低速增长趋势
3.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与改革加快增长速度
4.改革开放是释放生产力和获得增长新潜能的关键
5.经济增长总需求不足回顾与改革促进消费的仿真
6.资产化改革与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
7.两张图对比与结语
一、导言:特长周期二元体制经济分析的困境与讨论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目标
十九大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目标
u中央领导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u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u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2035年实现翻两番完全有可能
u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中央领导说明: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学理困境与方法和逻辑的创新
中国实际:现成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和缺陷
u现有研究经济增长应用一些假定是市场经济体制场景模型的不适应;
u分析内容计算与政策含义之间没有针对关系,给不出改革的方案;
u有的认为,主要是创新实现J型增长,但我们观察,似乎不可信和不可采;
u比较法、专家打分法等等,黑箱式分析的局限性;
u急需适合分析中国体制和实际的分析思路、方法和逻辑框架。
基本概念和范畴
u瞬时转轨国家与渐近转轨国家,最基本的情况:长期存在的市场与计划并存二元体制;
u最常见的现象:扭曲的不可纠正性;
u最基本概念:市场竞争标准值和二元体制扭曲值;
u最基本的算式:市场经济竞争标准值-二元体制扭曲值=二元体制扭曲差值;
u最基础的变量:二元体制扭曲差值;
u二元体制自然较低速经济增长。
二元体制经济基本计算
u扭曲差值×所使用资源=产出、资源或能力损失;
u产出损失/标准值=体制性剩余(闲置或者未充分利用),假如国有企业低效率产出损失7万亿元/平均利润率6%=117万亿元体制性剩余资产;
u体制剩余/所使用资源总量/年=年均经济增长潜能。
一些定义和算式改造
u二元体制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分为广义技术进步TFP和体制改革TFP;
u市场经济体制增长潜能主要在于扩张政策解决流动性不足;二元体制经济增长潜能来自于体制改革对绝对扭曲的纠正,释放禁锢在扭曲体制中的生产、财富价值和消费能力;
u增长的源泉:一是产品和要素市场化释放的生产率;二是土地和房屋从零到市场价格的财富溢值;
u因为新古典主义的索洛模型无法将体制性剩余土地计入观察改革带来的增长,需要将其改变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增长模型。
改革与增长运行的特征
u增长潜能的启动力不是经济体系内生的,而是外部推动的;
u每一次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的动能呈边际递减趋势,不可能一劳永逸;
u因此,去看中国每一次高速增长都是由改革推动形成的,增长曲线呈倒V型状;
u也就是说,在没有完成社会主义一元市场经济体制以前,需要数次连续的改革推动经济增长速度,避免使其陷于自然增长低速度运行区间。
2020年中国生产领域一些关键性的体制扭曲差值
项目
市场化标准值
体制扭曲值
扭曲差值
宏观税负率
转轨国家29.1
中国33.11
4.01
贷款利率
民企8
国企4.35
3.65
权益资本利润率
民企5.5
国企1.62
3.58
劳动力农业就业率
同水平国家9
中国24
15
土地要素
可交易有价格
不可交易并无价格
无穷大
单位:%
2020年土地房屋的标准值和扭曲值状况
扭曲差值
无穷大
无穷大
无穷大
无穷大
无穷大
2020年消费需求领域关键的体制扭曲差值
供给侧的增长
u生产侧增长模型从新古典增长模型向加土地变量的三投入要素结构的增长模型回归;
u中国有广义技术进步TFP,也有体制改革TFP;
u二元体制与市场体制自然经济增长率不同;
u二元体制增长潜能在体制扭曲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增长潜能在流动性不足方面;
u二元体制获得增长潜能用体制改革释放被体制扭曲禁锢的生产、财富和消费剩余的潜能,市场经济体制在萧条时期其增长潜能则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释放。
需求侧的增长
u找出体制性总需求收缩的四个方面;
u总需求不足的居民消费需求主要原因分析法;
uGDP产能相对于消费需求收缩的生产过剩;
u观察各项改革对需求的填补,其经济增长的拉动潜力;
u创业和劳动参与率与增强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
u改变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例。
资产-货币-债务
u分析供给侧货币供应,将可交易土地房屋资产因素纳入,观察其币值之锚稳定作用;
u将债务作为需求侧因素,观察其数量和利率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u将债务、债务对周转速度及利率变动=GDP加资产及价格变动,观察债务与抵押资产信用的平衡;
u观察二元体制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产化改革对货币币值和债务链的币值之锚与抵押信用保证作用。
二、防止国民经济进入自然低速增长势态
二元体制经济自然低速增长
u市场经济国家的自然经济增长速度是繁荣和萧条决定的;
u二元体制国家自然经济增长速度则由体制不变动而形成,如改革开放前的体制就是如此;
u二元体制经济,如果没有改革释放生产力,必然是较低的增长速度。
高增长来自于投入,还是来自于改革?
1.47
-1.12
3.92
未来自然增长与改革增长人均GDP比较 (元)
需要改革释放增长潜能,支撑经济增长速度
u如果改革得不到落实,开放不能持续,国民经济未来自然低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u市场经济国家萧条时经济增长潜能在流动性不足方面,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流动性;
u二元体制国家经济增长潜能在扭曲禁锢的体制性剩余中,用改革解放生产力和财富的价值;
u继续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三、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与改革加快增长速度
(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源大部分来自于改革
1978-2019年 中国TFP增长率
三次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及其TFP的高增长
改革时期
1978—1985年(除1980年和1981年)
1991—1995年
2001—2008年
改革内容
联产承包、企业放权、价格市场双轨制改革
确立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化方向改革
加入WTO,城镇土地房屋市场化资产化改革
GDP增长
11.06
12.28
10.83
TFP增长
5.57
6.2
4.46
TFP贡献比
50.36
50.48
41.18
1978年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u1971—1977年TFP年均增长-2.04%,1978—2021年平均增长3.40%,其结构为:产品和要素市场经销售和配置TFP年均增长1.92%,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零到市场价溢值TFP年均增长0.68%,广义技术进步TFP年均增长0.8%;
u出让土地资产化交易溢值直接进入生产法GDP核算,年均增长2.57%,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产出增长年均0.156%
u1978—2021年均GDP增长9.24%,改革开放贡献比66.3%:①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20.78%,②出让土地城镇房屋资产化改革35.17%,③广义技术进步和外商直接投资10.35%;
u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自然经济增长速度:假如广义技术进步TFP增长为0,则为3.11%。
(二)创新对增长的作用:TFP
增长长周期中不是J型和S型增长曲线
1961-2019年 日法英德美TFP增长率
欧美研发人员增长与TFP增长对比
巴特·菲斯佩奇:创新与经济增长. 牛津创新手册. [A].法格博格·J.,莫利·D.,纳尔逊·R.R.牛津创新手册[C].柳玉林,郑刚,蔺雷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94-499.
TFP增长比较研究及中国TFP增长特殊性
(1)在0.56%到0.92%之间;
(2)亚洲生产率组织计算1978-2019年中国TFP平均增长为3.47%;
(3)市场经济国家TFP增长主要来自于广义技术进步,二元体制国家TFP增长分为广义技术进步TFP增长和体制改革TFP增长;
(4)根据琼斯的研究,发达国家研发人员的投入增长曲线向右上倾斜,并不带来TFP增长曲线的右上倾斜;
(5)菲斯佩奇的研究发现,TFP增长率是波动幅度不大,比较平缓的一条曲线。
TFP为什么不是J型而是平缓的增长曲线?
(1)大规模物质财富生产的工业化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投入消耗、降低负外部性、反转规模收益递减;
(2)形成范围、集中、网络和平台等新经济形式;
(3)突破人类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
(4)替代劳动,节约成本,导致一些产业消失,另一些产业兴起,同时也产生一部分GDP消失,一部分新的GDP出现,而且技术替代智能制造等由于替代劳动的生产和分配,也发生了收入的集中、劳动分配的降低,造成生产过剩,使增长在消费需求方面的边界收缩。
(5)技术和生产的交叉复合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生产的连续性从过去的协作链、供应链,转变为技术链方面,因此,技术创新和技术合作至关重要。
处理好广义技术进步促进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广义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品竞争力、制造业核心技术、人力素质的提高,智能制造,都需要创新发展;
(2)支撑和稳住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则需要体制改革盘活被扭曲禁锢的体制性剩余要素、资产、居民消费需求潜能;
(3)广义技术进步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的中高速增长并不矛盾,体制改革也释放广义技术进步的创新创造力,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又支撑生产能力的增长。
四、改革是释放生产力和获得增长新潜能的关键
(1)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下同)来自于广义技术进步和改革开放两部分;
(2)我们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广义技术进步TFP增长年均为0.2%;
(3)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溢值TFP增长年均为0.68%;
(4)要素市场化改革TFP增长年均为1.88%;
(5)出让土地资产化改革零到市场价溢值获得的GDP年平均增长2.57%,直接计入GDP核算;
(6)开放带来外商直接投资获得的GDP年均增长0.16%,直接计入GDP核算。
1978年以来经济奇迹源泉叠加解释图
改革初前后主要种植产品面积和产量增长 比较
面 积
产 量
109.24
293.05
69.90
296.27
乡镇企业和城镇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u1978年开始,实施了从强调工作无私奉献到承认个人企业利益的观念转变,从平均分配到绩效工资奖金体制的改革,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在劳动力要素和装备数量既定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分不同行业,产量增加15%到40%;
u1978—2002年,乡镇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从208.32亿元增加到32385.80亿元,占GDP比重从5.66%提高到26.61%。从核算来看,25年间,劳动和资本产出(折旧加利润)比分别为29.1%和40.08%,影子价格的地租部分估算为21.48%,而TFP为9.33%。
u结语:如果没有产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城镇住宅和出让农村土地资产化改革,就不可能有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奇迹。
(二)未来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仿真
由于2020到2022年疫情影响,我们对未来的仿真延长到2037年(下同)
1.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增长仿真
2020年城乡各要素剩余规模
未来劳动要素增长贡献仿真
未来资本要素增长贡献仿真
未来要素市场化改革盘活土地增长贡献仿真
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部位
(2)资本要素市场化:
u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权益和借贷资本的效率;
u二是进一步改革银行体制和其他融资体制,消除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歧视;在严格控制贷款利率的前提下,规范和鼓励民间借贷;
u三是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结构。
(3)土地要素市场化:
u放开和盘活城乡各类土地,形成竞争性的市场;
u农民创业、就业和置业应当使他们有土地要素的创业、就业和置业权,农民能够与土地相组合;放开土地、劳动力、人口、资本、技术等在城乡间的流动;
u落实农村城郊农民集体土地同权同地同价直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有关法律,一些集体用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可以转让股份;
u农民承包耕地和宅地允许托管和交易,放开市场范围,促进盘活流转,使农业逐步规模化经营,由于人口流动造成的宅地闲置得到再利用;
u允许农民以地为本创业、就业和置业。
2.城乡土地和农村住宅资产化改革增长仿真
土地和农村房屋资产化改革溢值TFP
城乡土地和农村房屋资产化改革
(1)城乡居民的住宅和使用的土地权益,确权发证,法律保护;
(2)延长土地使用年期,到期顺利接续;
(3)允许使用权继承、交易、抵押、出租;
(4)特别是农民的宅地和住宅,与城镇居民一样,成为他们有价值的财富;
(5)城乡其他可交易土地,也应当成为法人的使用权资产,得到法律保护。
3.调水增加土地的经济增长潜能
调水增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率
调水开发增地经济增长潜能
u加大南水北调、东北北水南调力度,调水规模2000亿立方米;
u开发改造未利用干旱盐碱沙漠戈壁等土地,增加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共计7.2亿亩(其中5亿亩耕地、1.5亿亩建设用地、0.7亿亩园地);
u形成农业种植与工业生物能源之间的循环关系:“种植高含糖量植物——生产生物乙醇——副产酒糟饲料——产出肉奶农产品——有机肥料回田”,在未来形成“生物乙醇——加工制氢——储运加注”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的产业链。
4.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总增长仿真展望
改革、开放和发展总经济增长潜能仿真叠加图
未来GDP增长结构与总量展望(中速)
u经济增长速度为5.66%
u自然经济增长率为2.45%,占比43.29%;
u要素市场化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64%,占比28.98%;
u资产化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3%,占比19.96%;
u开放带来年均经济增长率为0.12%,占比2.12%;
u调水增地年均经济增长率为0.32%,占比5.65%。
u城乡土地和农村住宅要素市场化改革与资产化改革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81%,占比31.99%
五、经济增长总需求不足回顾与改革促进消费仿真
(一)总需求不足的回顾
2008年以来生产过剩的居民消费收缩因素
(1)生育管制的居民消费年均收缩规模为2488.28亿元
(2)迁移体制扭曲造成居民消费损失年均收缩规模为41489.70亿元
(3)土地收益分配扭曲导致的消费损失年均收缩规模为14987.26亿元
(4)高房价挤出城镇居民消费额年均收缩规模为18937.03亿元
汇总:体制扭曲居民消费需求损失额年均收缩规模为77902.27亿元。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深层次原因
(1)1988年~200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国际发展相近的11个国家平均差值是0.69%,导致20年以后的就业劳动力减少11456.54万人,其创业就业—收入—消费关联性收缩;
(2)迁移性居民消费收缩的原因是:户籍及其子女教育、房车限购、土地住宅黏性导致农村人口淤积和劳动力体制性剩余造成的低收入及低消费人口规模22258.98万人;
(3)1991年~2021年城市、工矿、水利交通等建设用地从农村和城郊集体转移了2.1亿亩土地,其中有偿出让土地为9341万亩,累计收取土地出让金67.619万亿元,年均收取2.181万亿元,返给农民的出让金额不足3%,假定政府合理收税、集体直接交易和提留情况下,农民累计损失344691.39亿元收入,累计损失224289.37亿元消费需求。
(4)城镇住宅建设土地供应政府招拍挂行政垄断市场,商品住宅建设房地产开发单一渠道,导致2000年~2021年房价收入比平均为8.15,联合国人居组织倡议的水平为3~6,我国超过最高水平2.15,高房价部分转移居民收入累计381520.56亿元,年均17341.84亿元,使购房居民额外承担房贷利息累计38491.52亿元,年均1749.61亿元,挤出居民消费累计282692.36亿元,年均12849.65亿元。
居民消费需求收缩四大因素叠加图(人口当年)
居民消费需求收缩四大因素叠加图(人口累计)
GDP产能过剩率
(二)扩张总需求的仿真计算
改革增长与自然增长居民消费总能力差额
改革释放居民消费需求
开放释放居民消费需求与出口需求
改革与开放释放需求总增长潜能
(三)推进改革和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循环和流动性
1.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三大改革
未来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矛盾不是供给能力不足,而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为主的总需求不足;主攻方向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
(1)促进人口和劳动力从低收入农村和农业向高收入集镇、城镇、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放开户籍管制、子女教育随父母工作地提供服务、允许农村承包地流转、取消城镇房车限购,宅基地和住宅允许进城人口交易退出和市场化托管;
(2)农民获得土地交易收入:逐步改革目前的地方政府卖地而土地出让收入绝大部分归地方财政的体制,推进农村城郊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同地同价同权,供需交易、政府收税、集体提留、农民获得收入的体制改革,并且地方土地出让财政逐步转向房地产税财政;
(3)降低房价收入比到6以下:在符合规划合理前提下,形成住宅合作社、开发商和居民个人建房,城市、城郊、城镇、乡村宅地和二手住宅自主上市交易,以及政府建设廉租和平价房的多渠道房屋供给渠道。
2.疏通国民经济循环谋求供给需求平衡
(1)国民经济是一个循环流动系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之间,避免发生梗阻,实现消费与生产平衡;
(2)分配的组合: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分配方面,劳动分配和土地分配缺乏,资本和技术分配;
(3)劳动密集的中小企业,农村劳动与土地要素的结合,城乡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消费与生产平衡,加快经济增长的关键。
3. 基础性内源发展与外源发展相结合
内源式发展:前者如浙江从乡村和农业到集镇家庭工业,发展到小城镇小城市工厂化工业和服务业,再发展到城市和现代化工厂和融合的服务业;
外源式发展:特征是外生与当地分割的国有企业,与当地分割的外资企业,城市是脱离乡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与乡村脱节,农业与工业脱节,农民与逐步市民化脱节。收入差距大。
消费需求循环和供求平衡发展的结语
未来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和良性循环:逐步调整GDP中居民消费与其他部分的比例,一是改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体系,以体制改革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提高劳动对生产的参与度,生产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三是提高农业农村收益率,放开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双向流动,转移体制性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六、资产化改革与国民经济体系的稳定
中国进入高负债发展模式的阶段
(1)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许多国家从过去的收支有余或者略有赤字的低债务、高利率、高增长,转变为高负债、低利率、低增长的发展模式;
(2)中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政府、企业、个人借债搞建设、扩资本和置房产等,使国民经济也进入了高负债、多货币、增速下行、利率下调的时代;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一个趋势是:债务增长快于货币增长、货币增长快于GDP增长。
(一)货币供应和债务扩张历史回顾
GDP主导时代的货币供应与周转
由于GDP价格波动供应的货币
GDP、出让土地和城镇住宅资产时代的货币供应与周转
2001到2020年出让土地和城镇房屋价格上涨率
GDP、出让土地和城镇住宅资产
价格因素供应的货币
实体经济部门债务增加供应的货币及周转
GDP、出让土地和城镇住宅资产
与实体经济部门债务的周转
回顾货币和经济稳定历史的启示
u(1)在没有资产的时代,货币发行过多,体现在消费价格上涨方面,年均8%;
u(2)在国民经济资产化时代,消费价格上涨放慢2%左右,资产价格可能上涨幅度太大,土地19%,住宅9%左右,货币被资产所吸收;
u(3)发现GDP时代,经济货币深化结束,货币对GDP的周转速度为1,而资产化时代货币对资产的周转速度为0.28左右,债务与货币增长速度之差为平均2.762个百分点。
(二)体制不变下的价格和债务风险
中国高负债发展的风险和危机
u(1)GDP低增长趋势下,如果货币发行过多,债务规模扩张过大,通货膨胀压力会越来越大,人民币币值会发生剧烈的波动,债务链会越来越脆弱;
u(2)中国未来随着城市和住宅建设的放缓,出让土地流量资产会日益收缩,由于人口迭代收缩,城镇住宅供给相对于需求会出现过剩,这种情况下会如果保证币值稳定的土地和房屋资产不能有足够的供应,币值的剧烈波动,债务链的脆弱就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巨大危机;
二元资产体制下资产供给对货币供应缺口
形成的资产价格上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产化改革对货币和债务的平衡
u(1)没有土地、房屋资产化时代的货币供应;
u(2)土地和城镇住宅资产化时代的债务增长和货币供应;
u(3)未来二元体制不变情况下资产负债率的攀升
u(4)可稳定货币币值之锚与和可抵押信用的缺口。
相对于债务分不同增长速度下各年的资产缺口
单位:亿元
年份
债务低速增长时资产缺口
债务中速增长时资产缺口
债务高速增长时资产缺口
2021
1089973
1060560
1031148
2022
814990
749517
683456
2023
501438
392261
281113
2024
147134
-14498
-180532
2025
-250226
-474293
-706537
2026
-693055
-990893
-1302387
2027
-1183891
-1568330
-1974030
2028
-1725393
-2210904
-2727902
2029
-2320331
-2923183
-3570946
2030
-2971598
-3710019
-4510649
2031
-3682194
-4576550
-5555058
2032
-4455224
-5528199
-6712806
2033
-5293896
-6570682
-7993137
3034
-6201505
-7710004
-9405924
2035
-7181429
-8952455
-10961689
(三)资产化改革与货币和债务体系的稳定
资产化改革与降低资产负债率
1.乡镇建设用地与农村住宅资产化改革,2.城市和县城工矿用地资产化改革,3.农林园草土地资产化改革。
资产化改革的政策含义
(1)因为要素市场化和资源资料资产化改革,是货币稳定和债务安全的基础,未来的财政赤字、货币量化宽松和投资扩张等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与资产化改革相协调;
(2)在坚持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原则的前提下,形成城乡统一和竞争性的土地房屋使用、交易、投资和建设市场,土地使用财产权应当放开使其可交易、可定价和可抵押而资产化,并延长土地使用财产权年期;
(3)简化农村农户承包和使用耕地和宅基地的所有制实现结构,使其使用财产权能够直接交易,从而保证其能够在配置方面能够运转,在与规模经济、要素组合方面能够耦合,在城乡间要素能够顺畅流动,在投资、货币和债务之间能够交易和抵押等循环;
(4)长远看,随着老龄时代的来临,向高负债模式转变,宏观方面降低利率与资产化改革相配合,没有资产化改革,可能利率更得降低。
七、两张图对比与结语
GDP自然增长速度中位水平国力和居民收入生活情况
年份
人口
(万人)
GDP增长速度(%)
GDP(亿元)
人均GDP(元)
人均GDP(美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2020
141212
2.30%
1013567
71776
10407
35128
21210
2021
141260
8.10%
1143670
80962
12549
32189
24100
2022
139900
3.00%
1177980
84202
12029
37891
25260
2023
139400
2.75%
1210374
86827
12404
39072
26048
2024
139250
2.47%
1240270
89068
12724
40081
26720
2025
139077
2.45%
1270657
91364
13052
41114
27409
2026
138967
2.17%
1298230
93420
13346
42039
28026
2027
138826
2.25%
1327441
95619
13660
43029
28686
2028
138654
1.97%
1353591
97624
13946
43931
29287
2029
138451
1.73%
1377008
99458
14208
44756
29837
2030
138220
1.77%
1401381
101388
14484
45624
30416
2031
137960
1.72%
1425485
103326
14761
46497
30998
2032
137674
1.65%
1449006
105249
15036
47362
31575
2033
137361
1.72%
1473928
107303
15329
48286
32191
2034
137020
1.44%
1495153
109119
15588
49104
32736
2035
136652
1.38%
1515786
110923
15846
49915
33277
2036
136262
0.78%
1527609
112108
16015
50449
33632
2037
135851
1.05%
1543649
113628
16233
51133
34088
改革开放场景下中位增长国力及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年份
人口(万人)
GDP增长速度(%)
GDP
(亿元)
人均GDP(元)
人均GDP(美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2020
141212
2.30%
1013567
71776
10407
35128
21210
2021
141260
8.10%
1143670
80962
12549
32189
24100
2022
139900
3.00%
1177980
84202
12029
37891
25260
2023
139400
6.13%
1250190
89684
12812
40956
28101
2024
139250
6.70%
1333953
95796
13685
44385
31293
2025
139077
7.80%
1438001
103396
14771
48596
35154
2026
138967
7.10%
1540099
110825
15832
52827
39157
2027
138826
6.77%
1644364
118448
16921
57250
43429
2028
138654
6.21%
1746479
125959
17994
61720
47862
2029
138451
5.70%
1846028
133334
19048
66223
52442
2030
138220
5.49%
1947375
140890
20127
70915
57291
2031
137960
5.24%
2049417
148552
21222
75762
62387
2032
137674
4.97%
2151273
156259
22323
80734
67707
2033
137361
4.84%
2255395
164195
23456
85929
73334
2034
137020
4.49%
2356662
171994
24571
91158
79110
2035
136652
4.13%
2453993
179580
25654
96375
84993
2036
136262
3.54%
2540864
186469
26638
101316
90740
2037
135851
3.39%
2626999
193374
27625
106356
96677
结语:
u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主要是解放生产力,稳定、支撑和尽可能加快增长速度;
u重点是城乡土地住宅、人口流动、国企资本要素市场化和资产化改革;
u除了改革外,需要通过要素组合和产业融合,鼓励创业和劳动多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u未来防止经济金融体系出问题,一是资产化改革,二是降低利率;
u总之,如果加大改革、开放、发展和创新方面的力度,在年均5.5%速度增长和保持经济体系不发生危机的局面下,中国完全可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