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稱為「地震大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大小不一的地震。對於不熟悉地震的外國旅客來說,可能會感到不安。雖然地震研究與預測技術不斷進步,但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
您可能聽過「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或「首都直下型地震」的可能性,甚至有關「某月某日將發生大地震」的謠言也時常流傳。然而,這些說法通常缺乏科學根據。本篇文章將介紹日本地震的背景、應對措施、事前準備,以及如何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讓您能安心享受在日本的旅程!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頻發的國家之一,但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地震多的地方和少的地方是哪裡?」「震度和震度規模有什麼不同?」
接下來,我們將以Q&A形式,簡單明瞭地解答關於日本地震的常見問題!
「活動斷層」指的是仍然可能活動的斷層,當活動斷層突然移動時,就會引發地震。日本周邊約有2,000條活動斷層,其中許多仍未被發現,因此全國各地都有可能發生地震。
「震度」是指某個地點因地震所感受到的「搖晃強度」(搖晃的大小),而「震度規模(M)」則表示地震本身的「規模大小」(地震的規模與能量)。
日本每年發生約2,400次人類可感知的強震(震度1級以上),其中震度5級以上的地震約10次。日本地震頻繁,因此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地震」。
* 根據日本氣象廳的「地震強度資料庫」,過去5年的平均地震次數
根據日本氣象廳的「地震強度資料庫」,比較了過去五年各都道府縣的平均地震次數,以下地區被視為地震發生率特別高的地區。
與上述相同資料進行比較,以下區域被列為地震較少的區域。
不過,「地震少」並不代表「安全」。即使過去地震較少的地區,仍可能發生大地震。
* 根據日本氣象廳的「地震強度資料庫」,比較過去5年各都道府縣的平均地震次數
地震相關資訊中常見的「預知」、「預測」這兩個詞,其實有明確的區別。
也就是說,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地震尚無法「預知」,但可以根據過去的資料進行「預測」。另外,「預言」並沒有任何根據,因此建議參考官方機構提供的準確資訊。
智慧型手機和電視發出的「緊急地震速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系統,能在地震來臨前或發生時提醒人們。其中包含「預報」、「速報」和「警報」三種資訊,以下是它們的區別:
簡單來說,「預報」與「速報」是在地震發生後迅速發布的資訊,而「警報」則是針對可能發生強烈搖晃的地區所發出的警示。當警報響起時,請務必立刻確保自身安全!
地震不僅會帶來強烈的搖晃,還可能引發各種二次災害。了解這些災害有助於在緊急情況下做出更安全的決策。
地震可能造成的主要災害包括:
在大都市發生地震時,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若您擔心在日本旅行時遇到地震,建議提前準備簡單的防災用品,為災害做好準備!
地震何時、何地發生都無法預測。在日本停留期間,若遇到地震,保持冷靜應對至關重要。因此,請事先確認地震發生前、發生時及發生後的應對措施。
雖然在旅途中能做的「事前準備」有限,但注意以下幾點會比較安心。
當地震真的發生時,請以保護自身安全為最優先,並採取行動。
地震搖晃結束後,因可能發生餘震或火災等,所以仍需保持警惕。
旅行中如果感受到搖晃或聽到地震消息,想確認是否真的發生地震,可以利用手機APP或官方網站,以獲取即時、準確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