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认识地球内部构、
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
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
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农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笫二部分一一探
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
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
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
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
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
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
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
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农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活动材料: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景是怎样的?会
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
响形成初步认识,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
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
-()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
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上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4.提问: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的
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
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意
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
震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确
模拟实验的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