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最新要闻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深度推进川渝地震科学研究中心和泸州市地震监测预警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泸州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1月7日,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以及泸州市应急管理局在泸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纪委书记雷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房立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警速报部副主任杜广宝,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李华桂,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谭森山等共同出席并见证了签约仪式。

本次战略合作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联动、服务人民”的基本原则,将聚焦泸州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各方独特优势,在地震风险研判、地震监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科技支撑、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覆盖全面、衔接有序、处置高效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为泸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此次合作将重点推进川渝地震科学研究中心和泸州市地震监测预警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地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各方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会商、协同推进,切实将协议内容转化为服务泸州人民、保障城市安全的具体成效,携手开创泸州市防灾减灾事业新篇章。

THE END
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其前身是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所有70年的发展历史,在活动构造、地壳形变、深部构造、构造地貌等jvzquC41gs3jiu3ce0io1kx|uz~0kwkq1463688:72>/j}rn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4年博士导师简介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全球地震学研究室、美国仁色雷尔工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地球物理与构造物理实验室、麻省理工大学地球、大气与空间科学系开展合作研究。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jvzquC41gs3jiu3ce0io1;546dytf|ol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博士导师简介陈建业,男,1983年生,博士,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科基地班;2009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2015年获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断层野外、地震物理实验及相关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jvzquC41gs3jiu3ce0io1;547dyeuso
3.研究队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ofy85jpmjz0jznn
4.中心介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实验测试中心)成立于2019年3月,作为地质所对实验测试设备建设和运行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共享服务的平台,主要负责地质所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测试结果、实验测试经费的综合管理、统一规划、集中核算、服务共享等工作。 仪器设备共享地址: http://yqgx.eq-igl.ac.cnjvzquC41gs3jiu3ce0io1ƒ}lu1oofn}0jvsm
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由中国地震局管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按照国家需要,1966年开始转为以地震科研为主,1971年起隶属新成立的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jvzq<84fcvgtjjwg0kmm0nftvjwvctj0ep5bdxzvwu566=9399<99;77234tj}rn
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5-10-09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10-2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招生简章 2024-09-24 信息公告 更多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1-04-2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1年硕jvzquC41{|4dj|n0eqs/ew4uej5teqtqnKtgq62uejOe/<;9:68/fqyon
7.联系我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u}yo1oofn}0jvsm
8.硕士生导师简介2007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卫星电磁资料处理及应用研究。 社会兼职: [1]《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等期刊编委 [2]博士后基金评委 教育背景: 1984-1988,北京大学,学士 1988-1991,北京大学,硕士 1999-200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3-200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 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59:0jvsm
9.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作为全球现今陆内俯冲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自然灾害单元,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是开展陆内俯冲动力学、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震灾害链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帕米尔野外站是一地球物理与自然灾害领域野外站,将聚焦陆内俯冲过程与强震链生灾害预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依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jvzquC41gs3jiu3ce0io1‚||ll<0kwigz0nuou
10.研究队伍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国在火山学观测和研究方面设立的特色野外站,其坐落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火山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设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吉林省地震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地球物理学科野外重点观测研究站。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涵盖测震,形变,水化,遥感技术等为一体的监jvzquC41gs3jiu3ce0io1‚ofy65jpmjz0jznn
1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美国任色雷尔工学院和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香 jvzquC41{|4dj|n0eqs/ew4uej5teqtqnKtgq62uejOe/<;9:68-ejygiqxzKm265:9457ijvor
12.硕士生导师简介1983~1987武汉地质学院,学士 1987~199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 1990~199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及经费情况: [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川南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地震活动性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YFA0600),2020.12-2025.11,负责人。 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4@70jvsm
1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质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jvzquC41yy}/mjt{cp4dp8xejqum1B75
14.正高职称[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风险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1990年9月~199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学士 1996年9月~1998年8月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硕士 1998年9月~2003年4月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 2016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9<10qyon
1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库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为骨干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质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地质、 活动构造、深浅结构、现今地球动力学、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理及其灾害的预测等jvzq<84yyy4lcx~cp|ozwjs0qtm0{~fpzkgp1‚zcpzobq68963?/j}rn
16.博士生导师简介[11]2022.01-2022.12,中国地震局业务运维项目,地震烈度仪数据深化分析与系统处理,10万元,负责; [12]2022.06-2022.1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委托业务,干热岩试采地震监测与风险评价技术支撑,156万元,参与; [13]2020.06-2022.05,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人才团队项目(DQJB20R14),实时地震学研究,39.79万元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dqunjuqjpifgpuqnlkctkkn44:298:7mvon
17.硕士招生信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所”)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集中区,成立于1950年,是一个有着70多年发展历程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公益性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创新的主体。地球所以地震孕育与发生机制、地震灾害预测与工程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地球物理学相关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jcqyigwlzkp~j1;=295=/j}rn
18.以来构造格局演化及动力机制》项目成功获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t~fv1oohx4424;05A>720nuou
19.正高职称2016年1月- 2020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年7月- 2015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99.9—2013.6吉林大学,学士 2004.9—2017.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 2007.9—2011.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9;:0qyon
20.硕士生导师简介2012.07-现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0.07-2012.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局地磁技术管理组副组长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2001.09-2005.07: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学士 2005.09-2010.07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4>=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