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其前身是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所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活动构造、地壳形变、深部构造、构造地貌等地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上长期处于国际国内前沿,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有效发展地球科学理论,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所拥有我国在地震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地震动力学与强震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一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地震与火山灾害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依托共建单位建立了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吉林长白山火山、西藏拉萨地球物理和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等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研究所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坚持四大主攻方向:开展地震构造环境、强震活动习性研究,以强震震源识别技术服务国家地震安全;探索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以前兆物理模型服务地震预测;强化地震致灾机理、灾害预测、地震危险性评价技术研究,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开展活动火山发生机理、灾害过程与风险评估研究,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研究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高级科研人员150余人,活跃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1978年以来,共有7位科学家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8人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和B类资助;3人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4位科学家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4年研究所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地震系统首家入选的单位。自1991年起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2006年起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研究所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和“2018-2020年首都文明单位标兵”,2021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荣获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研究所具备完善的科学实验体系、科学探测体系、网络科技与模拟计算环境科技支撑条件。目前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十余项,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研究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具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这里培养了一大批地球科学精英,做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重大科研成果,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地质科学。

一级学科“地质学”:主要包括活动构造学、活动火山学、地震灾害与工程地震学、流体地球化学等学科,研究对象是新生代构造、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火山活动与成灾机理、地震灾害与应急理论和技术、地震区划和工程抗震等。

一级学科“地球物理学”: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物理学、地震学、地球电磁学、大地测量学等学科,研究对象是构造变形机制与地震机理、深部构造与孕震环境、现今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等。

一、培养目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招收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所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后满2年及以上人员(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但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①具有初级以上职称;

②在高等学校至少进修过4门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大学主干课程,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获得科研成果一项(作为参加者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以上奖励)。

三、推荐免试生的接收

(一)我所接收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等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四、报名

(一)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查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在准考、复试和录取等招生阶段将分别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准考、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往届本科毕业生须提供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以同等学力报考的人员,须提供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的大专毕业证书复印件、成绩单复印件、职称聘书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页)等。

(三)所有考生一律采用网上报名方式报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考生积极配合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认真核对并确认本人报名信息,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补充材料,逾期不得补办。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相关具体要求由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因地制宜、合理确定)。

(四)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错过网报时间、缴费时间、网上确认时间、考试时间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4.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如实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7.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填报志愿并选择报考点。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8.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网报信息填报中特别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以及学历学位证书编号等网报信息更需认真准确填报。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9.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应通过定期查阅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官方网站等方式,主动了解网上确认、考试安排及注意事项等,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10.考生应当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网上报名有关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教育部印发的相关管理规定及“研招网”报考须知。建议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高峰,避免网络拥堵。

请考生务必牢记自己网报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网上打印准考证、网上调剂等均需使用。

第二阶段:网上确认

1.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教育部有关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2.考生网上确认时应当积极配合报考点,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有关补充材料。

3.所有考生均应当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应当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五、考生报考资格审查

我所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

六、考试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一)考生应当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三)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四)初试日期、时间和地点

初试地点:以选报的报考点公告为准。

(五)初试科目

初试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试题每门满分为100分,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每门满分为150分。

(六)复试

复试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待初试后由我所另行公布。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中须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

七、调剂

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再行确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届时按教育部相关政策确定并公布。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八、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在考生拟录取后组织进行。我所体检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规定,参照《教育部 卫生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学〔2003〕3号)文件规定执行。

九、录取

我所在研究生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和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会的补充规定,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以及考生考试综合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所有拟录取考生须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相关要求进行公示,没有公示的拟录取硕士考生,不能被录取。

定向就业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定向生毕业时按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不再进行就业派遣。定向就业生,不调转户口、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

十、毕业生就业

非定向就业的硕士毕业生毕业时按我所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定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十一、招生名额、学制

2026年面向全国拟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9名,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含推免生,拟接收推免生人数以最后教育部推免生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硕士生学制为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十二、收费及在学期间待遇

1.我所对2026年度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3000元,学费按每学年收取。

2.我所实行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学生按照研究所相关规定,可享受和参评的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助学金和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研究生助学金由国家基础助学金、研究所助学金和助研津贴等部分构成。

3.研究所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研究生入住研究生公寓,研究生公寓环境舒适,条件优越,设施齐备。

4.符合我所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的在学硕士生可申请硕博连读,经资格审核、专家组考核通过后可转为博士研究生学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十三、其他注意事项

1.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含相关时间节点)不符的事项,以上级主管单位最新政策为准。

3.可登录我所主页,查阅招生专业目录,或直接电话邮件咨询报考事宜。

THE END
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其前身是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所有70年的发展历史,在活动构造、地壳形变、深部构造、构造地貌等jvzquC41gs3jiu3ce0io1kx|uz~0kwkq1463688:72>/j}rn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4年博士导师简介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全球地震学研究室、美国仁色雷尔工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地球物理与构造物理实验室、麻省理工大学地球、大气与空间科学系开展合作研究。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jvzquC41gs3jiu3ce0io1;546dytf|ol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博士导师简介陈建业,男,1983年生,博士,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科基地班;2009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2015年获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断层野外、地震物理实验及相关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jvzquC41gs3jiu3ce0io1;547dyeuso
3.研究队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ofy85jpmjz0jznn
4.中心介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实验测试中心)成立于2019年3月,作为地质所对实验测试设备建设和运行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共享服务的平台,主要负责地质所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测试结果、实验测试经费的综合管理、统一规划、集中核算、服务共享等工作。 仪器设备共享地址: http://yqgx.eq-igl.ac.cnjvzquC41gs3jiu3ce0io1ƒ}lu1oofn}0jvsm
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由中国地震局管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按照国家需要,1966年开始转为以地震科研为主,1971年起隶属新成立的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jvzq<84fcvgtjjwg0kmm0nftvjwvctj0ep5bdxzvwu566=9399<99;77234tj}rn
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5-10-09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10-2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招生简章 2024-09-24 信息公告 更多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1-04-2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1年硕jvzquC41{|4dj|n0eqs/ew4uej5teqtqnKtgq62uejOe/<;9:68/fqyon
7.联系我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u}yo1oofn}0jvsm
8.硕士生导师简介2007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卫星电磁资料处理及应用研究。 社会兼职: [1]《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等期刊编委 [2]博士后基金评委 教育背景: 1984-1988,北京大学,学士 1988-1991,北京大学,硕士 1999-200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3-200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 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59:0jvsm
9.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作为全球现今陆内俯冲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自然灾害单元,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是开展陆内俯冲动力学、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震灾害链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帕米尔野外站是一地球物理与自然灾害领域野外站,将聚焦陆内俯冲过程与强震链生灾害预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依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jvzquC41gs3jiu3ce0io1‚||ll<0kwigz0nuou
10.研究队伍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国在火山学观测和研究方面设立的特色野外站,其坐落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火山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设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吉林省地震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地球物理学科野外重点观测研究站。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涵盖测震,形变,水化,遥感技术等为一体的监jvzquC41gs3jiu3ce0io1‚ofy65jpmjz0jznn
1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美国任色雷尔工学院和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香 jvzquC41{|4dj|n0eqs/ew4uej5teqtqnKtgq62uejOe/<;9:68-ejygiqxzKm265:9457ijvor
12.硕士生导师简介1983~1987武汉地质学院,学士 1987~199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 1990~199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及经费情况: [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川南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地震活动性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YFA0600),2020.12-2025.11,负责人。 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4@70jvsm
1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质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jvzquC41yy}/mjt{cp4dp8xejqum1B75
14.正高职称[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风险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1990年9月~199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学士 1996年9月~1998年8月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硕士 1998年9月~2003年4月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 2016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9<10qyon
1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库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为骨干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质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地质、 活动构造、深浅结构、现今地球动力学、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理及其灾害的预测等jvzq<84yyy4lcx~cp|ozwjs0qtm0{~fpzkgp1‚zcpzobq68963?/j}rn
16.博士生导师简介[11]2022.01-2022.12,中国地震局业务运维项目,地震烈度仪数据深化分析与系统处理,10万元,负责; [12]2022.06-2022.1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委托业务,干热岩试采地震监测与风险评价技术支撑,156万元,参与; [13]2020.06-2022.05,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人才团队项目(DQJB20R14),实时地震学研究,39.79万元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dqunjuqjpifgpuqnlkctkkn44:298:7mvon
17.硕士招生信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所”)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集中区,成立于1950年,是一个有着70多年发展历程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公益性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创新的主体。地球所以地震孕育与发生机制、地震灾害预测与工程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地球物理学相关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jcqyigwlzkp~j1;=295=/j}rn
18.以来构造格局演化及动力机制》项目成功获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t~fv1oohx4424;05A>720nuou
19.正高职称2016年1月- 2020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年7月- 2015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99.9—2013.6吉林大学,学士 2004.9—2017.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 2007.9—2011.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9;:0qyon
20.硕士生导师简介2012.07-现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0.07-2012.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局地磁技术管理组副组长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2001.09-2005.07: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学士 2005.09-2010.07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4>=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