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为做好我所2025年推荐免试生(以下简称“推免生”)的接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接收

(一)我所每年接收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简称推免生)。我所接收的推免生为学术型,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二)我所推免生接收遵循公平公正、全面衡量、保证质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

(三)拟接收录取的推免生数量不超过我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且专业分布均匀。

(四)我所拟接收的推免生需通过教育部“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办理申请和接收程序。

二、申请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较好的科研潜力,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二)推免生所在学校必须是教育部规定的具有当年免试生推荐资格的高校。

(三)推免生应获得其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且已在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中备案。

(四)推免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诚实守信,学风优良,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五)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以上考试(含英语四级),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六)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七)身体健康且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三、申请材料

申请者向我所人才资源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如下材料 :

(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二)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大学期间历年学习成绩单(或复印件)。

(三)个人简历(含专业、特长、获奖情况等)及学习成绩排名情况。

(四)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学生证复印件。

(五)免试资格证明材料或系(学院)里开具的推荐信。

(六)本人计划选学的研究方向。

(七)英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八)大学期间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九)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或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复印件或证明。

(十)对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其他材料。

四、接收程序

(一)本人申请

我所依据教育部统一布署,适时启动2025年推免生招录工作。

申请人务必于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时间段内完成填报,过时不予受理。相关问题可来函来电咨询。

(二)组织考核

我所人才资源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将材料提供给所报研究方向导师,届时,我所人才资源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会同专家组将综合学科分布、需求、导师意见审议提出拟接收名单,并进行全面考核。

1.考核秉持公开、公平、公正,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原则。

2.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专业知识、外语考核及体检。时间另行通知。

3.考核由多名研究生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以面试为主,必要时安排笔试。

4.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专业知识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性。考核既要看学生历年的学习成绩,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其他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查。

6.外语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7.体检标准参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五、推免生拟录取

(三)录取层次、录取类型、录取专业等以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截止时间的信息为准。

(四)被拟录取的推免生不得再以统考生身份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

(五)推免生的录取类别一般为计划内非定向,学习方式为全日制。

(六)我所对拟录取的推免生,通过教育部审核通过后与对应统考生同时发放录取通知书。

(七)拟接收推免生人数以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最后推免生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

六、时间要求

我所按照教育部统一布署的时间内完成推免生的接收工作。

七、其他

(一)对拟录取的推免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录取资格:

1.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四年制的指第七、八学期,五年制的指第九、十学期)主干课程学习成绩有不及格科目。

2.毕业设计(论文)未取得良好以上(含良好)成绩。

3.毕业时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

4.政审不合格。

5.考试作弊或违纪(法)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或有其他情节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受到处罚者。

6.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有弄虚作假者。

(二)我所纪检室要加强推免生接收工作各环节的监督,确保推免生工作政策规定透明、信息公开,保证推免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三)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含相关时间节点)不符的事项,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其他未明事宜请与我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人才资源部

THE END
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其前身是1950年至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71年隶属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所有70年的发展历史,在活动构造、地壳形变、深部构造、构造地貌等jvzquC41gs3jiu3ce0io1kx|uz~0kwkq1463688:72>/j}rn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4年博士导师简介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全球地震学研究室、美国仁色雷尔工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地球物理与构造物理实验室、麻省理工大学地球、大气与空间科学系开展合作研究。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jvzquC41gs3jiu3ce0io1;546dytf|ol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博士导师简介陈建业,男,1983年生,博士,研究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科基地班;2009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2015年获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断层野外、地震物理实验及相关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jvzquC41gs3jiu3ce0io1;547dyeuso
3.研究队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ofy85jpmjz0jznn
4.中心介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实验测试中心)成立于2019年3月,作为地质所对实验测试设备建设和运行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共享服务的平台,主要负责地质所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测试结果、实验测试经费的综合管理、统一规划、集中核算、服务共享等工作。 仪器设备共享地址: http://yqgx.eq-igl.ac.cnjvzquC41gs3jiu3ce0io1ƒ}lu1oofn}0jvsm
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由中国地震局管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1951年期间组建的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按照国家需要,1966年开始转为以地震科研为主,1971年起隶属新成立的国家地震局领导,1978年更名为jvzq<84fcvgtjjwg0kmm0nftvjwvctj0ep5bdxzvwu566=9399<99;77234tj}rn
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5-10-09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10-2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招生简章 2024-09-24 信息公告 更多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1-04-25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1年硕jvzquC41{|4dj|n0eqs/ew4uej5teqtqnKtgq62uejOe/<;9:68/fqyon
7.联系我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u}yo1oofn}0jvsm
8.硕士生导师简介2007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卫星电磁资料处理及应用研究。 社会兼职: [1]《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等期刊编委 [2]博士后基金评委 教育背景: 1984-1988,北京大学,学士 1988-1991,北京大学,硕士 1999-200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3-200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 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59:0jvsm
9.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作为全球现今陆内俯冲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自然灾害单元,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是开展陆内俯冲动力学、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强震灾害链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帕米尔野外站是一地球物理与自然灾害领域野外站,将聚焦陆内俯冲过程与强震链生灾害预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依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jvzquC41gs3jiu3ce0io1‚||ll<0kwigz0nuou
10.研究队伍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国在火山学观测和研究方面设立的特色野外站,其坐落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火山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设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吉林省地震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地球物理学科野外重点观测研究站。长白山火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涵盖测震,形变,水化,遥感技术等为一体的监jvzquC41gs3jiu3ce0io1‚ofy65jpmjz0jznn
1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信息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赴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美国任色雷尔工学院和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香 jvzquC41{|4dj|n0eqs/ew4uej5teqtqnKtgq62uejOe/<;9:68-ejygiqxzKm265:9457ijvor
12.硕士生导师简介1983~1987武汉地质学院,学士 1987~199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 1990~199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及经费情况: [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川南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地震活动性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YFA0600),2020.12-2025.11,负责人。 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4@70jvsm
1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1978年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质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jvzquC41yy}/mjt{cp4dp8xejqum1B75
14.正高职称[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风险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1990年9月~1994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学士 1996年9月~1998年8月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硕士 1998年9月~2003年4月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1] 2016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9<10qyon
1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院校库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为骨干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质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地质、 活动构造、深浅结构、现今地球动力学、地震和火山的形成机理及其灾害的预测等jvzq<84yyy4lcx~cp|ozwjs0qtm0{~fpzkgp1‚zcpzobq68963?/j}rn
16.博士生导师简介[11]2022.01-2022.12,中国地震局业务运维项目,地震烈度仪数据深化分析与系统处理,10万元,负责; [12]2022.06-2022.12,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委托业务,干热岩试采地震监测与风险评价技术支撑,156万元,参与; [13]2020.06-2022.05,科研院所基本业务专项——人才团队项目(DQJB20R14),实时地震学研究,39.79万元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dqunjuqjpifgpuqnlkctkkn44:298:7mvon
17.硕士招生信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球所”)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集中区,成立于1950年,是一个有着70多年发展历程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公益性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创新的主体。地球所以地震孕育与发生机制、地震灾害预测与工程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开展地球物理学相关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jcqyigwlzkp~j1;=295=/j}rn
18.以来构造格局演化及动力机制》项目成功获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地球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在地震科学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构造物理实验室,开展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力jvzquC41gs3jiu3ce0io1t~fv1oohx4424;05A>720nuou
19.正高职称2016年1月- 2020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1年7月- 2015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99.9—2013.6吉林大学,学士 2004.9—2017.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 2007.9—2011.6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 近五年承担课题情况: jvzquC41yy}/enf/kiv/cl3ep1~k{879:9;:0qyon
20.硕士生导师简介2012.07-现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0.07-2012.06: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社会兼职: 中国地震局地磁技术管理组副组长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背景: 2001.09-2005.07: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学士 2005.09-2010.07jvzquC41yy}/enf/kiv/cl3ep1kd€4ujwutjrxjgpmecxxjklobpsng14=:4>=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