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水河断裂带,张看懂你“造就”的灾难与美景盆地地震龙门山青藏高原石林

地震,是地壳释放能力时,引起地面剧烈震动的现象。当这种现象没有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时,地震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反之则成为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可以说是自然灾害中最危险的敌人。

第1篇

一条危险的断裂带

01

四川“Y”字形构造格局

打开四川省构造图,有三根粗线条的构造线十分醒目,它们呈Y 形将整个四川的大地构造分为三个块体,即川滇菱形块体、川青块体和四川块体。

这三条粗线条就是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是三大块体的分界线。因此这三条断裂带是四川省最活跃、最强烈,也是最危险的断裂带。

02

不安份的青藏高原东缘

下图是512地震发生之后,地质学家所绘制的一张512大地震后四川地质构造孕震形势图。它预测了两个潜在孕震区和重点防范区,一个是北面的岷山断裂带和塔藏断裂之间的区域,一个是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交汇的区域。

不幸言中,5.12之后,2013年龙门山的西南段发生了芦山7.0级大地震,2017年岷山断裂带也发生了九寨沟7.0级大地震,这两次地震均准确地落在预测区之内。不仅如此,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 年玉树7.1级大地震。

历史上并不安份的鲜水河断裂带会不会发生更大地震,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条危险的断裂带,最近一次地震是2011年发生于西段炉霍县的5.3级地震和2014年发生于东段的康定6.3级地震。

03

鲜水河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北起甘孜东谷附近,大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经炉霍、道孚、乾宁(八美)、康定延伸至泸定的磨西以南的部分,全长约350公里。

这条断裂形成于2亿前的三叠系晚期,自产生人类的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开始日趋活跃。

04

密集的圆圈

不仅如此,自有地震记载的公元1725年以来,在鲜水河断裂带沿线共发生大于5级地震48次,其中6级以下为17次,大于7.0级为9次,最大震级为1786年康定8.0级。

在地震分布图上,我们往往用圆圈来标注曾经发生过地震的震中位置。圆圈的大小与发生地震的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圆圈越大。在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分布图上,我们发现大大小小圈密密麻麻,有些圈彼此相连,甚至相互重叠。

05

不可思议的重复

专家研究发现,仅仅是炉霍县境内,自1816年到1973年的157年间,发生7.5级以上地震两次,复发周期为78.5年。如加上1967年朱倭发生的6.8级地震,复发周期则更近。如再加上1811年和1904年发生的6级地震,6级以上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则为32.2年。

再把鲜水河断裂北段的三次X度地震区描绘在同一比例尺的平面图上,惊奇地发现1923年、1973年两次大地震极震区正好同1816年炉霍大地震的极震区重复、叠置在一起。因此有专家甚至认为,鲜水河断裂带打破地质力学和地震学中认为Ⅹ度地震不会在原地重复和一次7级地震后,短时间内不会在原震区或边缘地区发生7至8级地震的传统理论。

第2篇

地震造就的美景

01

断陷盆地

又称地堑盆地,是断裂活动中的沉降部分,大多呈狭长条状。鲜水河断裂带历次运动中形成一系列的新隆起和小型断陷,在隆起区,河流深切,形成峡谷地貌,隆起之间则形成盆地,峡谷与盆地相间出现。

沿断裂带由南东向北西,有乾宁盆地、龙灯盆地、道孚盆地、虾拉沱盆地、炉霍盆地、旦都盆地和朱倭盆地。它们呈串珠状展布,盆地中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农耕发达。

也许正是得益于这些丰饶的盆地,鲜水河河谷很早便有人类活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外国专家在鲜水河岸采集到旧石器时期的石器。

1983年,“中科院”组织的青藏高原科考队在炉霍卡娘乡境内发现的5万年前的古人类下腭骨化石,之后又有考古专家陆续在宜木乡的虾拉沱等地发现古人类化石。

可以说,鲜水河是藏巴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堪称“康巴远古文明的摇篮”。鲜水河沿线陆续发现的数以千计的石棺墓葬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石棺分布在鲜水河流域百余公里的河岸台地,边线成片分布,时间上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至秦汉到达鼎盛,直到隋唐进入尾声,跨越数千年。它至少证明,在历史上这里便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丰腴的盆地、鲜水河的滋润,居住在断裂带的人们才能在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还能迅速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

02

地震裂缝

地裂缝是在地震作用下,地表的岩体或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宽度和长度的裂隙。

在鲜水河两岸的山坡上,多期次地震所遗留下来的地裂缝穿山越岭,纵横交错,它们不仅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中,甚至坚硬的岩层和山体也被拉开。这些地裂缝或呈X形、Y形、S形、锯齿形、反“多”字形、不规则状,历历在目,蔚为大观。

1930年,美国地质学家阿若德·赫姆(Amort· Heim)与Edgar牧师再次进入鲜水河地震带开展调查,在其《道孚地震区》一文中他写道:“该地裂缝带长约85公里,仍然沿炉霍断裂展布。按时代先后,地震地裂缝带可分为:近代的――包括过去40-50年来所产生的破裂;次近代的――包括后期侵蚀下明显加宽的地裂缝,时代可能始于晚第四纪;古代的――包括那些完全是侵蚀成因的表面效应,地震成因是由其他证据推断的地裂缝”。

阿若德·赫姆的考察成果在《美国地质学会会报》得以发表,这是首次从地震地质的角度对鲜水河断裂带进行的研究,从而使鲜水河成为我国地震地质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

03

温泉

温泉沿断裂分布,构成引人注目的水热活动带,是断裂活动的一种标志。从温泉等值线图可以看出,甘孜县附近和鲜水河断裂带南东端康定附近各有一个高温沸泉区,在道孚附近有一个中高温温泉区。温泉的分布和椭圆形等值线的长轴与断裂的走向一致。

海螺沟一带的主要温泉有热水沟温泉、杉树坪温泉、窑坪温泉、湾东温泉和磨西温泉等。其中已经开发的有一号营地的热水沟温泉和二号营地的杉树坪温泉,热水沟温泉出露海拔2580米,出露地层为晚贡嘎冰期冰碛层,温泉发育于热水沟断裂带上,水温53-80℃,属含锂、偏硅酸的氟、硫化氢、偏硅酸高温医药矿泉水。泉眼自然出露处形成巨大的泉华台地,温泉自泉华台层层逸流,颇为壮观。杉树坪温泉出露海拔1530米,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层,水温52-60℃(平均56℃),流量属硅氟医药矿泉水。

海螺沟冰川温泉位于雪山之下,密林深处,环境极为清幽。春夏,这里雾绕青峰,各色杜鹃绽放于瑶池;秋天,万山红遍,尽林尽染,红叶飘零在池水;最妙是冬天,新雪初铺,四周银装素裹,雪野茫茫,瑶池中云蒸霞蔚,热气飘渺,冰与火、冷与热带给人视觉和感觉上双重刺激,成为海螺沟不凡的体验。

04

糜棱岩石林

糜棱岩是一种发育断裂带上的特殊岩石,是由于岩石受到强烈的挤压、碾磨后形成的一种变质岩。呈粉末状,沿断裂带带分布,成为寻找断裂带的一种证据。

鲜水河断裂形成的糜棱岩带长达上百公里,由于青藏高原隆升而这些构造运动形成的变质岩被暴露出地表。胶结疏散的岩土,在流水冲刷,风雪铲刮,重力崩塌等风化作用,在局部形成了状若石林的景观。

正是这个岩石形成网红打卡地——墨石公园。

八美石林物质来源为晚三叠世的泥质板岩和石英砂岩,后期受构造运动影响,发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破碎并糜化,形成构造糜棱岩。因这种岩石软弱破碎,遭受风雨、流水的侵蚀便把它雕塑成了千姿百态、雄奇壮观的石林景观。

八美石林位于发生多次强烈地震的鲜水河断裂带上,沿断裂带形成10—15公里深度、宽度不等的构造糜棱岩带,是鲜水河断裂带的产物。

八美石林分布面积约5平方公里。宽广的草甸、起伏的雪山、迷人的藏寨和土石林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情画。形态主要有尖棱状、柱状、城墙状、钟状、孤峰状等。是全球已知的规模最大的糜棱岩石林。

第3篇

崩柯,因地震而兴的美丽建筑

在长期与地震打交道的过程中,居住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人们几乎也有自己的心得。既然断裂带无法逃避,那就在防震减灾上学会思考,比如改善居住的房屋结构。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开篇绪言中说,“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下图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虽然有积雪覆盖,这张图片的上方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地震形成的裂缝。频繁的地震活动并没有让人们退缩,沿着山势,一座座崩柯拾级而上。

鲜水河断裂带除了带给人们平阔的盆地、丰饶的土地、富庶的物产,也常带给人们麻烦。在长期与地震打交道的过程中,居住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人们显然更有心得,他们学会了如何防震减灾,与自然和谐共处。

“崩柯”在藏语中意为“木头围起来的房子”,这种建筑又称“箱式建筑”,是一种框架式木结构建筑。

崩科主要分布在道孚、炉霍、甘孜、德格等地,与鲜水河断裂带的范围基本一致。所以,这种建筑的出现决非偶然。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木结构;二是采用框架式结构;

在经历若干次的地震后,崩科建筑往往沉稳不倒,面貌如初。一般崩科建筑在房主细心的维持下,能保持百年。

“崩柯”是人与环境共生的智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因地制宜:起源于窝棚或棚屋形式,发展于井干式,后又进化成梁、柱结合的框架混合式;

其次,就地取材:以木材建造,以石块砌墙,以黄土为黏结……所用的建筑材料均来自于当地,是营造观念中就地取材和灵活用材、因地制宜的最好体现;

最后,因震而兴:以木枋固定柱子的穿斗结构,引入(双)梁、(双)檩和(双)柱的抬梁结构。采用“欠”将整个建筑连成一体,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最大程度保证“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经调查中,“未发现木结构承重房屋倒塌的现象,较为正规的木结构承重房屋从底层伸至2层的木柱在楼、屋盖处与梁间均采用榫卯连接,连接较可靠,木墙体均采用圆木对剖接而成,木围护墙及木隔墙纵横墙交接处采用榫卯连接,连接较可靠,这些做法使木结构部分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均良好”。在此次地震,木结构的崩柯完好无损,而非木结构的土石围墙则大量出现裂缝、斜歪、垮塌等震害。

总结一下:鲜水河以崩柯为特色的民居体现了“四美”

一美: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之美”,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二美:根植于地震防震的“科学之美”,体现了独特的营造思想和营造技艺;

三美:立足于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的的“色彩之美”;

四美:充分体现鲜水河沿线人民独特审美的“极致装饰之美”;

最后引用西南民族大学刘伟老师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崩科建筑不仅是当地藏族人居住的生活空间,也是他们精神的象征与符号代表,是信仰和神圣的场所,体现着家族的繁荣和财富。

参考文献:

1.李忠东,“优美而危险的诗意栖居—鲜水河断裂带‘造就’的灾难与美景,《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04期;

2.李忠东等,《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四川地质学报》2016.2;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老侠

图片| 刘乾坤 康巴阿哥 杨孝康 李忠东等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地震带分布中国地震带分布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 ●川滇地区地震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古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jvzquC41pg}t0|npc0io1|f14269/9;/495eg}fkn/olmwxeum99:B6590j/j}rn
1.青海玛多7.4级地震:653条地裂缝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图为地表断裂系统分布图。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供图 中新网西宁6月7日电 (记者 张添福)中新网记者7日从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获悉,青海省玛多县7.4级地震共调查出活动断裂6条、地裂缝653条,且地裂缝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本次是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发生的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v4ip1814:428/681B9;649:0|mvon
2.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数据中心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地震灾害影响评估 工作进展 数据 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数据中心 震灾防御基础数据资源池 工作进展 服务 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服务重大工程抗震设防 服务地震应急决策 服务国土空间规划 服务重大活动安保 数据中心简介 2023-10-09 活动断层分布图V1.0 2023-10-09 数据管理 2023-10-09jvzq<84yyy4fs6hgfri/ew43424ivvq
3.中国断裂系统及地震预测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广泛分布且活动频繁。 (一)中国主要地震断裂的分布(参见高维度地质科技“中国主要火山地震研究”) 1.台湾省地震断裂带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地震活动极为频繁的地区。其主要地震断裂带包括中央山脉断裂带、琉球海沟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对台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752777h6356:86;750jznn
4.现代地震研究中国活动断裂的分区特征。中国活动断裂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中国西部活动断裂走向以东西向或北西西向为主,大型的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发育,位移量也较大;中国东部活动断裂以北北东与北东走向为主,北西与北西西向次之。中国东、西部活动断裂的这种差异与其各自的地震活动性相呼应的,即西部地震强度jvzq<84yyy4lgyz0pgz/ew4xowyfwv4gctzi1zzcmg5tv~i{1uze2980jvsm
5.基础图件之四: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首页 地震动参数确定 历代区划图查询 抗震设防参数查询 方法与资料 关于区划图 基础图件之四: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Copyright © 2014-2020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09313-8 信息安全备案编号 11010599143-22001 免责条款 接口说明 接口申请 jvzquC41yy}/ik6:52
6.中国地震中国强震分布还与活动断裂带的特殊构造部位有关:①有50%左右的强震发生在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②15%左右的强震发生在活动断裂的拐弯地段;③15%左右的强震发生在活动性大断裂的强烈活动地段;④还有一些强震发生在活动断裂的端部或闭锁段。 中国地震的发生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板块的jvzq<84kiutst7hcu0io1lgmz1qq{m4|ifr0ewi|1
7.安徽地震地质:郯庐大断裂地震震中位置图 (据地震科普学微信公众号,2024) 二、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贯穿中国东部,是一条巨型的NNE 向岩石圈活动断裂,也是一条对中国东部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有巨大影响的强震活动带。郯庐断裂带绵延2400 km,对区域构造、沉积古地理、岩浆活动、矿产分布和强震活动等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郯庐断裂带具有分段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3485315;42:;7a3746?=:677/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