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远场地震可预警!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建成台站地震波地震灾害上海市地震局北京地震

摘要:将向公众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波到达倒计时30秒,29秒,28秒……”今天下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上海地震预警中心看到了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倒计时”演示。近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已具备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这个项目有远场大震预警功能,江苏沿海、台湾地区等地一旦发生对上海有影响的强震,能在地震波到达前20—200秒内,发出远场大震预警。上海市地震局正在对接相关部门,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渠道向公众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我国重大工程实现地震预警

上海市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俊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是增强防震减灾服务能力、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重大工程,其目标是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自2018年7月全面启动以来,这项工程已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

上海子项目建设周期5年,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市地震局已完成全部14个基准站、9个基本站、8个一般站和一个省级预警中心的建设任务,并在7个区的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上海燃气集团信息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布设了10套预警终端。

目前,上海已形成远场大震预警能力和基于仪器实测的街镇烈度速报能力,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地震预警需求。实现这两种能力的科学原理是什么?王志俊解释:其原理如同闪电和打雷,我们先看见闪电,几秒后听见打雷,其实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光速比声速快。同理,邻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前通过紧急地震信息接收终端、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为政府机关、专业用户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预警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震中地区监测站点的密度、预警区与震中的距离等。监测站点越密,预警信息产出的耗时越短,预警时间就越长;距震中越远,预警时间越长。相对而言,震级越大,地震预警产生的减灾效果越明显。以汶川地震为例,当时如果有预警系统,就能为北川、青川等地抢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让公众及时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包括31个地震专业台站和一个省级地震预警中心,总设备350台(套)。作为全国预警一张网中的一个节点,上海预警站网的平均台间距约为14公里。这样的台站观测密度,可使预警系统在10秒内产出地震预警信息。

以今年6月15日上海青浦3.1级地震为例,得益于上海地区较高的预警站点密度,震后中国地震预警网6.9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在上海地震预警中心,上海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毕波向记者展示了地震发生后青浦区“台站峰值加速度图”。这张图说明,通过建立较高密度的预警站点,上海已形成基于仪器实测的街镇烈度速报能力。“今后,市民看到的地震预警信息会显示本地烈度,并显示‘有感’‘请勿惊慌’等提醒,让市民对即将到来的地震波有心理准备,并及时采取防护举措。”毕波说。

为了让更多公众及时收到预警信息,上海市地震局已对接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共识,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与应急广播同步建设、同步推广,后续计划利用上海市预警发布中心各类发布渠道,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效能。同时,市地震局在拓展手机预警、电视预警等第三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已与相关部门达成初步共识,有望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取地震波何时到达本地的“倒计时”信息。

此外,长三角地震监测预警一体化工作正在开展,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的省(直辖市)配套预警站点建设已进入尾声,后续将开展站点监测质量评估等相关工作。建成后,长三角区域的站点平均密度将达到12公里,为提升区域地震预警时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如何预警?一文了解记者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8年启动建设的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于25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 据发布会介绍,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成了台站观测、数据处理、紧急地震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与保障五大技术系统。在华北、东南沿海、南北地震带、新疆天山中段、西藏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377=54<;238;13;=:96
1.‎地震预警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速报地震预警中心appDownload 地震预警 -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速报地震预警中心app van Fuding Rongfeng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in de App Store. Bekijk schermafbeeldingen, beoordelingen en recensies,…jvzquC41crvt0jurng4dqv4pn1gqr8*G7'?D'K5'G;+:E.=9'G?&C;*:6'K9'JI'C83&G=*D:'GE'N:';D+CF.J7';I&D9*G;'?D'A<'G;+B4.=6'G>&CM*C8'K8'K8'DD+F9.GD';L&G>*;E'H1'N>';E+99.J;':6&;O*G8'>B'J:'G7+:E.G2'G?&;L*:9'K:'J7':6+F8.=C'C;&G>*;E'H1'N>';E+99.J8':G&C>*G:'GE'J;1kf<59=>882?1
2.中国断裂系统及地震预测鉴于中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频繁的地震活动,研究中国断裂系统及地震预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断裂系统的几何形态、活动习性、滑动速率等特征,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地震发生的背景和条件,为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地震预测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前预警和采取有效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2;86615;42:;7a3746=<6449/uqyon
3.中国首部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专著在成都发行(陈选斌 杨予頔)5月11日,中国首部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专著——《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在成都举行发行仪式。2020年11月,中国地震局与成都高新减灾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警创新之路。jvzq<84yyy4djrscpg}t0lto1un0497512;.3:4322666=80ujznn
4.我国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启用地震后7秒内警报公益7日,记者从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悉,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经过近1年半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并于当日投入运行,将为首都圈民众和地铁、化工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首都圈是以国家首都城市为核心形成的都市圈,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也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区域。此次系统覆盖了北京、天jvzq<84iqpmzk7ugqrrf0lto0et0p872365179=1e3;379>/46?:2:770jznn
5.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钛媒体App 9月24日消息,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秒级预警覆盖重点危险区90%以上,分钟级烈度速报为抢险救援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发布4级以上地震预警359次,为公众防震避险和高铁、精密制造等行业应急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央视新闻)jvzquC41o0znvytuv0ipo8skevgukxs1996569:0jvsm
6.推动地震预警进校园,全国乡村学校“大喇叭”生命守护工程公益活动除了现实需求,另一个迫切性在于,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共有20.72万所中小学,其中超过一半处于地震断裂带附近,目前仅少数学校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特别是地处边远山区的一些乡村学校,因为受财力所限,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更加滞后,难以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有效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在学校布局地震预警系统,能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学校前,提前通过高音喇叭向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tqrm1;545/66/:61fqi.kv~vkrxq;@77746/uqyon
7.全国首届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技术培训班开班典礼顺利举行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精心筹备,全国首届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技术培训班开班典礼于2017年11月21日上午8点在西南交通大学隧道研发大楼101室举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信部副主任张志方、协调处副处长熊杰,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桂、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蒲黔辉、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学毅、高速铁路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jvzquC41ek|jn7xylv{/gmz0ep5jpot132<:1;>4:0nuo
8.全国政协常委张兴凯:十年,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正在形成!——人民“实现这四个精准,除了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要补齐手段的短板,其中最大一块就是监测预警。”张兴凯说,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精确到以秒为单位,勘灾系统在卫星图片上可以做到以米为单位,我们还做不到。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应时而生”,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7/2;33888432;757xjvor
9.中国地震局:正在积极对接相关市场主体,推进地震预警信息接入苹果中国地震局:正在积极对接相关市场主体,推进地震预警信息接入苹果 iOS 系统功能。|sina.cnjvzquC41xkjfq7xkpc4dp8kkpctdg872473226571fkucrq/kpltx|jo72?62?=0f0nuou
10.中国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全面建成据中国地震局介绍,国家地震预警工程2018年正式启动项目实施,历经5年攻坚克难,组织完成项目批复的全部建设任务,于2024年7月25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自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中国地震局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不断夯实台站观测基础、完善技术系统功能、拓展信息应用领域,建成台站观测、数据处理、紧急地震信息jvzquC41o0mny7hp1463665914<0exsvgpz`3<55:2877: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