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22时55分,地震带上的四川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震源深度 16 千米,震级达到了 6.0 级,成都、重庆、南充多地均有强烈震感。
尽管对于四川人民来说,地震已经不算稀奇,但这次地震前突然响彻夜空的倒数读秒,还是直接把久经沙场的川渝人民“吓安逸了”。
一位四川人民说,超大声的语音倒数 10 秒结束后,整栋楼房立刻开始摇晃,“还以为是三体人登陆了”。
还有不明就里的居民,以为是楼下的串串店、小龙虾店在喊号,10 号客人可以准备用餐了。
另一边,没有被广播覆盖到的居民也通过手机上的专用地震预警终端和电视收到了通知。
据发布地震预警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介绍,本次地震中,按与震中距离的远近,宜宾市得到了 10 秒预警,乐山市 43 秒预警,成都市 61 秒预警。
这个首次大范围启用、还让许多四川人民摸不着头脑的地震预警系统,正是避免人员伤亡、在天灾之中拯救脆弱生命的关键所在。
其实,地震预警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2007 年,日本气象厅就推出了“紧急地震速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出地震警报。日本放送协会 NHK 等广播电视机构负责向公众转播预警信息,地震地区和警报信息会自动合成语音图文,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
地震预警设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地震监测仪器,和信息传输渠道。
首先,需要在地震多发区域安装相对密集的地震检测台站,当台站检测到地震时,会将信息通过网络以电磁波的形式传到信息处理中心。当确认地震发生后,预警中心会将这些数据迅速分发至包括社区大喇叭、电视、手机在内的个人终端,和重大工程的企业终端。整个系统反应速度非常快,以上流程几乎在瞬间完成。
如今,地震预警网络已经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地震断裂带。也就是说除了四川地区之外,云南、甘肃等地震多发省份的居民也能收到地震预警。目前预警网已经覆盖 6.6 亿人,占中国地震区人口 90%,覆盖面积达到 220 万平方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
而地震预警,本质上来讲是一场追逐游戏。
在地震发生时,震源主要会产生两种地震波:一种是破坏性弱但跑得快的纵波(P 波),速度约为每秒 4 至 7 公里;另一种是破坏力强但走得慢的横波(S 波),速度约为每秒 2 至 5 公里。也就是说,在观测点捕捉到纵波并发出预警信号时,真正恐怖的横波还没有到来。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地震发生时,办公楼里的人都疯狂逃命,只有李晨饰演的方达在办公室里稳稳当当地坐着。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方达说。
在手机上收到预警后,成都的王先生在这 28 秒内迅速从 4 楼的家中跑到楼外空地上。王先生说,当其他人感受到晃动开始疏散时,他已经跑到了楼下。地震后王先生回到家中,发现客厅的吊灯已经掉落地面摔个粉碎。
反正千万不能像某些朋友一样满脑子串串和小龙虾,也千万不要喜气洋洋地跟着倒计时一起大声数数。
当听到倒数时,可参考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给出的逃生时间表采取行动。听到 20 秒预警时,4 层楼以下的居民不要犹豫,迅速冲出建筑逃往开阔空地,10 秒预警足够一二层居民逃脱,5 秒预警则足够跑出平房。
如果时间不够用,则迅速寻找承重墙附近的三角空间躲起来。但最好的躲藏姿势并非抱头蹲防,而是抱头侧躺。抱头蹲下时,人容易受到来自上方的重压而阻塞呼吸,直接用颈椎承担重量,而侧躺可以最大程度地用手肘和肋骨保证呼吸顺畅,提高生还率。
目前,像预报天气那样预测地震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大地震出现太少,难以获取研究样本统计地震规律,也因为我们的观测能力受限,迄今为止也无法观测震源内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起码我们可以建设越来越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给人们更多求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