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期间,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长津湖》火遍网络,长津湖讲述的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部队的真实经历,他们凭着钢铁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奋勇杀敌,全歼美国王牌作战部队“北极熊团”,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而大家不知道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在战场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武器,它的出现加速了战局的扭转,也奠定了我方胜利的基础,这到底是什么神秘武器呢?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首名叫喀秋莎的俄罗斯歌曲,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阳光,喀秋莎代表着美丽大方的俄罗斯姑娘。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喀秋莎就是这个神秘武器的名字,它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威力可谓是横扫千军,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喀秋莎!
喀秋莎的第一次出场就惊心动魄,但不是在朝鲜战场上,而是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战场上。喀秋莎的首次亮相就震惊了世界,也让希特勒的精锐部队受到了极大地打击!
幸存的几名士兵溃逃回部队,像他们的上峰描述这个恐怖的经历,他们觉得这样恐怖的武器不应该是人间所有,而是来自深深地底下,是魔鬼撒旦的武器,德国人于是给它起名叫“魔鬼火炮”。
然而,喀秋莎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火炮,随着二战的继续,他的神秘面纱才慢慢被人们揭开。
那么,喀秋莎威力如此巨大,那么到底是谁发明了它?它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前世今生,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1923年,苏联气体力学研讨小组开辟了射程为千米的火箭,那时的火箭现实上相称于我们新年在北方玩的窜天猴烟花,速率慢,精度也不行。
在与德国的空战中,一旦击中,将对敌机形成致命冲击。可是这只“通灵猴”的价钱相称昂贵,对于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来说,资金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对火箭的进一步研讨逐步被边缘化了。
有一天,一名苏联工程师正在指挥大家将大型火箭输送到卡车上时,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火箭安装在卡车上呢?
于是,经过屡次改良和实验,1936年,一辆装载火箭的bm-13-16卡车展现在苏联军方高层眼前。车上有8个工字型导轨,高低安装16枚火箭,导轨可扭转90度,形状恐怖,粉碎力大。
在几秒钟的火力测试中,火线椭圆形地区俄然呈现了一片相称于几个足球场的火海。而运载卡车使她可以在发射16枚火箭后快速挪动到下一个方针。苏联研制出bm-13-16火箭后,实行了严酷的保密办法,以致于作兵士兵不晓得切当的型号称号。因为卡车上的字母K是俄文首字母,所以苏联兵士给了她一个浪漫的名字——喀秋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喀秋莎首次进入战场,它的出现使得苏联战场上的火力大大提升。不管是阵地战或是打击战,它都是一台无情的沙场清算机。
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争中,苏联戎行利用喀秋莎和德国大炮向阵地射击,把德国人打蒙了,完全不知道这样的大杀器到底是什么东西。
由于喀秋莎在空中飞翔的声音听着非常像欧洲的乐器——风琴。因此,每当德国人在空中听到这类声音,就像听到黑白无常敲门的声音一样,他们称这种声音叫做死亡的声音,只要听到天空中的风琴声,德国人便瞬间作鸟兽散了。
二战后,苏联老大哥把它的大杀器借给了我们,也就是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喀秋莎在志愿军手中倍加灿烂。
1950年10月初,20万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我们的人数虽然是美国人的数倍,但是武器设备非常落后,所利用的兵器没有一件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这些兵器大部分收缴自日本侵略军,国民党部队,或者是从苏联购买的。正如那句歌词唱的:“没有刀,没有枪,敌人是为我们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兵器品种繁多,品牌复杂。因为兵器品种分歧,志愿军进入朝鲜后,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么说吧,那时设备最精良的第四野战军的火力还不如美国的一个团,可是当时物资匮乏,后备资源也无法及时运送到朝鲜战场,就连基本的吃喝穿戴都无法满足。可想而知我们的志愿军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打胜仗有多难。
可是战场不等人,大家只能通过不断地实际操作来摸索经验。不到一个月,21师官兵就都学会了怎么使用喀秋莎,也见识到了它的威力,一时间士气大增。在1951年4月初,喀秋莎与21师一路秘密进入了朝鲜战场,磨刀霍霍向着美国联军出发。而为了避免被敌方窥伺,喀秋莎常常不走寻常路,并且大炮筒上面笼盖着厚厚的枪衣,机智的志愿军战士还用树枝掩盖。从远处看,这就是一辆工程车,可是就是这辆工程车,让美国联军吃尽了苦头。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当第15志愿军司令秦继伟将军向志愿军司令部请求支持时,第一个请求是喀秋莎部队的合作。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立即将喀秋莎209团,编入志愿军炮兵第七师指挥的战役炮兵群,并且在上甘岭阵地上使用。据悉,209团装备有24枚喀秋莎,每枚喀秋莎可以在瞬间齐射16枚火箭弹,即209团中的一次齐射可以发射384枚火箭弹。
在上甘岭战役中,在志愿步兵发起反击之前,209团的24枚喀秋莎通常提前轰炸目标阵地,为志愿步兵冲锋开路。在多次争夺上甘岭阵地的过程中,只要兄弟步兵部队需要炮兵支援,209团将与营连联手火力支援,压制敌炮兵,与步兵有效配合“联合国军队先后投入兵力6万多人,大型榴弹炮300多门,坦克近200辆,飞机3000多架次,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放炸弹5000多枚。
据悉,志愿军先后投入兵力4万多人,各种型号的火炮有133门、24枚喀秋莎、47门的高射炮,以及35万多枚的发射炮。而承载着这一切的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
从投放的炸弹数量来看,它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激烈的凡尔登堡战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喀秋莎部队先后与12支志愿军部队合作,参加了30多场大小战役,有力地支援了志愿步兵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志愿步兵部队的一致好评。
志愿军战后在总结作战经验时曾写道:“反攻目标先用火箭发射,再由步兵攻击,形成当时的反攻作战战术。任何可以用火箭发射的目标都必然会失去敌人的作战能力,因此步兵可以顺利地捕获它。”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当时美联军拥有绝对制空权,但喀秋莎的缺点是装弹时间长,发射时火焰和烟雾大,很容易暴露阵地目标。因此,我志愿军喀秋莎炮兵部队一般提前准备好发射阵地,在捕获确定目标后,发射10000门火炮,喀秋莎最多发射两次凌空,然后快速移动。因此,志愿军也将这种方法称为喀秋莎火箭炮游击战。
在密集炮弹的猛烈轰炸下,美军伤亡惨重无力还击,700多名美军尸骨无存。此时,志愿军2779师235团步兵立即按照预定作战指令发起进攻,一举夺回阵地。这是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炮在朝鲜的第一次战斗。
而看到形势不妙后,美国联军立即增援,没有要放弃的意思。随即209团的24枚喀秋莎又进入战场,歼灭了敌人的增援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敌我双方进行了40多次大大小小的拉锯战。209团完全听从指挥,与我步兵密切配合。他们打了10多次,击中了他们所指的地方,并且猛烈地打击了美军。
当然,喀秋莎也存在一些弱点。首先,精度相对较差,在使用中会受到天气影响,在近距离作战中不实用;其次,持久性差,一次安装这么多火箭炮需要很长时间,以及需要多人操作,费时费力;最后,火箭炮在发射时运动量大,升空的烟花容易暴露目标。一旦目标暴露,喀秋莎阵地就会被针对,容易受到敌军攻击。如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旦被机枪发射的火箭引爆,就很容易被摧毁和击毙,最重要的一点是,喀秋莎的价格极为昂贵。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相对较差。然而,那是得喀秋莎火箭炮就需要大概60两黄金的价格,对于百废待兴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因此,当时我军对喀秋莎火箭炮的评价是“急脾气”和“娇贵”。一方面,她昂贵又易损,另一方面,她的威力也令敌人闻风丧胆。
经过多次战争,火箭炮兵第21师已成为军队中的英雄师。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期铁原反击中,火箭炮兵第21师202团与我志愿军步兵再次合作,两次发射,彻底歼灭了美军某师1000多人。这时山上的步兵为喀秋莎的表演热烈欢呼,大伙儿激动万分大喊:炮兵万岁!自此,当他们看到印有“84”车号的21式车辆时,兄弟部队纷纷出来脱帽致敬。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我们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一向热爱和平,但一旦局势危及国家安全,我们就必须铁腕归来。
从苏武牧羊19年到孟晚舟被困1028天,从顾维钧无奈痛哭到杨洁篪说“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的角度同中国说话”,这足以说明“勿谓言之不预”,“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
因此,在自身处于险境之中,幻想用善与美感化敌人,这是不现实的事情。富有同情者自会同情,热衷欺凌者照样欺凌。抗美援朝这一战结束,将战争拦在国门之外70余年。
而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大杀器喀秋莎火箭炮已成为历史,并被静静地收藏在军事博物馆里。但其出色的护国性能将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