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为期两天的北约外长会在布鲁塞尔拉开帷幕,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崛起为北约成员国带来新机遇,但中国也是一个 “不认同我们价值观的大国,北约不能不着手应对中国。”看来中国的日渐强大让北约也坐立不安了。
遏制苏联复兴欧洲
在说北约前,先介绍一下马歇尔计划。马歇尔指的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本人。在二战结束六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
虽然外援使1944年的荷兰饥荒有所缓解,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还是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而1946~1947年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所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对方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西欧的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还是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几近断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而在战争中唯一 一个基础设施没有遭到明显破坏的正是美国。它比大多数欧洲国家都要晚一些参战,而且本土所受的损失也比较有限。美国的官方黄金储备作为其农业和工业的坚固基石依然完好无损,其经济也仍然充满活力。战争期间美国的工业为本国和它的盟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支持,因此,美国经济经历了自建国以来增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战后,这些工厂又很快转入了民用生产,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短缺很快被消费开支的爆炸性增长所代替。不过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还要依赖贸易,长期的繁荣也需要有输出这些商品的市场。而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欧洲人用来进口来自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的。
而对美国来说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与一战后所面对情况的最大不同,就是冷战的开始。美国政府中的很多人士对苏联行动的怀疑情绪正日渐加深。马歇尔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乔治·凯南在此时已预言了未来世界的两极格局。对他来说,马歇尔计划正是他的新理论——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的核心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当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苏美的战时同盟关系还没有结束,冷战也没有真正开始。而对于那些马歇尔计划的起草者来说,他们对苏联的恐惧也并不像日后那么极端强烈,甚至到凌驾于其他一切因素之上的地步。
尽管如此,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更为令人不安。在法国和意大利,战后的普遍贫穷为共产党势力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养料。而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本国战争期间的反抗斗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使其声望急剧增长。在这些国家战后的选举中,共产党取得了普遍性的成功。在法国,法国共产党甚至一度成为了议会第一大党。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仅凭这些还远远不足以断定法国和意大利将滑入共产主义阵营,但事实上,当时的美国决策者确实严肃地考虑了这一可能。
1946年起,哈瑞·杜鲁门及其政府开始暗示他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通过他出现在温斯顿·丘吉尔著名的“铁幕演说”现场这一耐人寻味的举动。此时的美国必须在世界面前坚定它的立场,以不丧失其信用。而遏制政策的出笼也要求美国必须向非共产主义国家提供援助,以起到遏制苏联影响及扩张的作用。不过当时还是有人寄希望于东欧国家加入这一计划,从而使他们从正在形成的苏联集团中脱离出来。
在以上的种种背景之下,马歇尔计划——一个旨在帮助美国的欧洲盟国恢复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毁坏的经济、同时遏止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的计划,就正式出炉了。它的官方名字是“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因其主要提出者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事实上真正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William L. Clayton)和乔治·凯南(George F. Kennan)。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语: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缩写为NATO;法语: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缩写为OTAN),简称北约,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30个成员国。
北约LOGO是北极星标志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西方军事阵营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防务体系(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1个都是北约成员),是美国实现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而另一个名单也让我插播一下,截止2020年一带一路成员国有:
亚洲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塞浦路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欧洲国家:希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北马其顿
两个名单一对比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担忧就很容易理解了。
北约参与过的实战军事行动
按照北约成员国的“集体防卫原则”,理论上只要是北约成员国发起或参与的军事冲突,都可以视为北约参与的军事冲突。但实际上由北约成员国发起的军事冲突(主要是美国)有时并不经过北约组织、也没有其他北约成员国参与,另外也有一些军事冲突有多个北约成员国被卷入但并不以北约组织名义参与,在此暂不视为北约参与的军事冲突。自1949年4月北约建立至今,该组织独立或明确直接参与的军事行动如下:
刚开始时候北约的美国三代机F-16吊打波黑塞族的海鸥单座一代机。4发4中。后来塞族反制用地空导弹击落了北约战机。
北约战机空袭利比亚目标
干涉利比亚国内冲突(2011年)。2011年2月,利比亚前政府同反政府派别发生武装冲突,随后法国从3月19日起对利比亚前政府军发起空中打击,3月20日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多国联军开始空袭行动,空袭行动一直持续到10月份,期间规模最大时多国联军的空中力量超过200架军用飞机。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北约直接插手了利比亚国内冲突、并持续进行空中打击,但北约国家对于这次行动的态度并不相同。意大利虽然对利比亚前政府宣战,但并没有参与军事打击,并于6月23日呼吁停火,但美、英、法对此持反对意见,这也是北约发起或参与的军事冲突中第一次出现公开的北约国家内部的立场矛盾。
北约代号
北约代号(NATO reporting name,又译为北约命名),是冷战时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替苏联/俄罗斯军事装备所起的编号与命名。
之所以会有北约代号的出现,是因为在冷战时代上述两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之实际代号与命名通常都不为西方国家所知悉,或根本不存在,为了要使北约内部使用不同语言的军事单位之间能正确的沟通,才会出现北约代号这种由北约单方面所制订的命名系统。
北约负责维护这些名字的列表,命名中的第一个字母指出装备的用途。例如战斗机/攻击机使用字母“F”起头,轰炸机使用字母“B”起头,运输机使用"C"起头,直升机使用“H”起头,地对地导弹/反坦克导弹用“S”起头,地对空导弹用“G”起头。对于飞机的命名,单音节名字用于搭载活塞发动机的机种上,双音节名字则用于喷气发动机机种上。
总体来说北约给自己体系的武器起名很屌的样子,比如熟知的,狂风、猛禽、幻影之类的。而给其他国家装备起名就各种怪。
中国装备的北约代号
军机方面
歼-6 "Farmer"(农夫)而同一时期的美机却用的是佩刀的名字。
歼-7 "Fishbed" (鱼窝)
歼-8(J-8) "Finback"(长须鲸)
强-5(Q-5)"Fantan" (番摊)俗称:豆子、翻摊,中国最古老的竞猜游戏之一,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美国西部。
歼轰-7(JH-7)"Flounder" (比目鱼)
歼-10(J-10)"Firefly" (萤火虫)
歼15(J-15)"Flanker-D" (侧卫D型)
歼20(J-20)"Firefang" (火焰獠牙)
空警-2000预警机"Mainring" (主环)
轰-5 "Beagle"(小猎犬)
轰-6 "Badger "(獾)
运-7 运输机 "Coke"(焦炭)
运-8 运输机"Cub" (幼狐)
伊尔-76 "Candid"(耿直)
直-5 "Hound"(猎犬)同米-4
米-8 "Hip"(河马)
直-9 "Haitun" (海豚)
武直WZ-10 "Dragoon"(龙骑士)
导弹方面
YJ-61(鹰击-61)"Kraken" (克拉克 一般指北海巨妖 或者挪威海怪)
SY-1 (上游-1导弹)岸基反舰导弹,"Silkworm"(蚕)
HY-2(国内称为海鹰-2)岸基反舰导弹,"Seersucker"(泡泡纱 一种纺织物)你闹呢?吃一颗试试看?
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Saples" (箭头)
HY-3岸基反舰导弹,"Sawhorse"(锯木架)
HY-4岸基反舰导弹,"Sadsack"(冒失鬼)
鹰击-82系列导弹 "Saccade"(扫视)
舰船方面
最早获得北约代号的舰艇可能是大名鼎鼎的0111系列百吨级炮艇,它的代号是“上海”,有人称这个名字源自首次发现该型舰艇的地点,但更可能只是选取了一个在西方知名度较高的地名而已。
之后,以地域名为中国海军舰艇起代号的做法成了北约的习惯:第一代国产驱逐舰获名“旅大”,第一代国产护卫舰获名“江南”。于是,在北约代号体系中,所有的中国海军驱逐舰都成了“‘旅’字辈”,而所有的护卫舰则成了“‘江’字辈”。
而在其他舰艇中,登陆舰艇基本都是“‘玉’字辈”,如第一代大型登陆舰获名“玉坎”;猎潜艇则是“‘海’字辈”,如大名鼎鼎的037型反潜护卫艇获名“海南”;导护艇是“‘红’字辈”,如驻港部队专供的037Ⅱ型获名“红箭”;补给舰基本是“‘福’字辈”,水雷战舰艇是“‘涡’字辈”,其他类型辅船的代号则往往以“大”字起名,参加580任务的远洋救捞船就获名“大江”。
与水面舰艇相比,中国海军潜艇的北约代号使用了中国古代王朝命名。自研常规潜艇从宋、明开始,攻击型核潜艇从汉起,最具战略威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则取自中国上古的朝代名。
北约给山东舰的代号是:Kuznetsov MOD!即库兹涅佐夫改进型!对我们的自研能力充满了嘲讽的意味。
梵观点:美国对北约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失去,这个公约组织有一天也将成为历史。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