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暴雨变多变强了大数据揭秘!

近年来,极端暴雨频发,不仅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

受台风“海葵”影响,9月上旬,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先后出现强降雨,出现较严重内涝。

7月29日至8月1日,台风“杜苏芮”一路北上,残余环流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过程。

还有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给当地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不少网友留言,“总感觉近几年暴雨变多了,以前没有那么多那么大的雨。”“年年都有暴雨灾害,是因为气候变暖的原因吗?”

那么,暴雨最爱光顾我国哪些地区?近年来我国暴雨是否变多了?暴雨强度是否变强了?我们用数据来盘点一下。

华南地区——暴雨最爱光顾的区域

先来了解一下我国气象学上关于暴雨的划定,我国通常将24小时总雨量达到50毫米的降雨定义为“暴雨”。

如果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100毫米,那便达到了“大暴雨”等级;如果24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50毫米,就达到了“特大暴雨”等级。

在我国,暴雨多出现在4月至9月,但不同地区的暴雨多发阶段不同。譬如南方地区雨季时间长,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5到8月均为暴雨多发阶段,各月暴雨日数相差不大;而北方地区雨季短,暴雨多出现在7、8月份,其他月份暴雨很少。

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据统计,2012年到2023年(截至9月15日),我国共发生暴雨天气过程503次,暴雨发生次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华南地区为近年来我国暴雨发生次数最多的区域,华东地区次之。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在近12年间,共记录到161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发生次数为全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之最。

近年来,我国暴雨变多了吗?

我们通过数据了解下我国近年来的暴雨发生频次。2012年至2022年间,我国共发生暴雨天气过程472次,年均发生次数约为42.9次;2016年暴雨发生次数最多,为51次;2014年最少,为36次(2023年未结束,暂不计)。

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暴雨发生次数走势振荡,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自2019年以来,我国暴雨发生次数还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这一变化趋势似乎与公众对近年来暴雨的印象有些出入。事实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对暴雨印象深刻,除了暴雨发生频次以外,暴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以及近年来大众传媒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暴雨变强了吗?

考虑到每次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暴雨的强度,因此基于我国现有的2418个国家级有人值守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通过统计这些站点每年的总暴雨日数,可以一窥我国暴雨的强度变化。

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暴雨站日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意味着,2012年到2022年,我国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有增加(扩大)的趋势。

通过对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站日数的统计,我们发现,2012年至2022年,我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发生日数总体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即我国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总体有缓慢增加(扩大)的趋势。

那么,近年来的单日最大降水量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日降水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江苏响水、四川都江堰、海南昌江、广东海丰、海南临高、四川普格、山东临朐、上海平湖油田、河南郑州、云南麻栗坡。

分析数据变化,可以看到,2012年到2022年我国日降水量最大值存在波动,总体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暴雨带来的风险在逐步降低。因为同等量级的降水下在山地与下在平原,以及下在中心城区与下在城郊,产生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发生在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552.5毫米,仅次于2017年四川普格记录到的585.8毫米。暴雨发生在人口密集、地表环境复杂的超大城市,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THE END
0.南方7省区将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各地都有哪些应急措施?每年的夏季我国的南部地区都会迎来特大的暴雨或者是暴风雨的情况,遍布区域广,涉及的地区比较多,比如说江南北部,江淮南部,或者是平原地区都会存在暴雨,广东,广西,云南深圳等沿海城市,经历暴雨的频次要比内陆的地区大了许多,有一些临海城市或者是长江经过的地区都会有遇到暴雨的可能。有些地区暴雨来的快,去的快,影响不会 jvzquC41yy}/fj2swct/pny1yc5bvly{jeizjl~cvcip@3jvor
1.中国气象局:近十年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第二方面,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都显著增加,特别是最近十年,北方地区局地强降水致灾强度趋强,形成了暴雨灾害“南北并重”的格局。第三方面,高温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增强。第四方面,复合型低温灾害的影响要比单个低温灾害事件影响更明显。(董语飞)jvzq<84yyy4djrscpg}t0lto1o5tj8xjkroo1lsu/f532;912731:8sgyu?9;<;30unuou
2.厦门今年雨季61天下了35天的雨实际上,市民对于暴雨印象深刻,除了跟暴雨发生频次有关之外,暴雨的强度、持续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乃至近年来媒体报道速度、自媒体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气象专家表示,如今,全市某地突降大雨,电闪雷鸣,声势虽然惊人,个人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引起很多关注,但是雨水有时候来去匆匆,累计降水量达不到暴雨量级,容易被市民误jvzq<84yyy4np€3ep1~jcvjp1pkxu87;55>867mvon
3.川贵渝复杂地形下横槽诱发双涡贵州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实际上,西南涡暴雨是中国一种非常复杂、富有特色的强降水现象(李跃清等,2016),其造成的暴雨强度、频次和范围仅次于台风及其残留低压(王作述等,1996)。 数值模拟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其影响的重要手段,应用中尺度天气模式研究西南涡及其暴雨已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覃丽等(2007)利用MM5模式模拟与诊断得到:2005年jvzquC41jvsm0{mj|0tfv8vzzdedp8mvon532;625;4ivv
4.越来越猛烈的暴雨为何难以被准确预报?  近年来,暴雨这个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热搜上,也切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1961年到2023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发生38次暴雨过程。从数据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显著,短历时降水破纪录事件趋频。   越下越大的暴雨,造成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愈加明显,不断向政府jvzq<84yyy4ykwmwcpku0lto1rumk}neu1814=57455g:l=ef:?8hn66:h>97ng2d6<99:g43g90e7mvon
5.今年暴雨咋这么多?“暴雨预报”其实是个世界级难题“全球变暖带来的大气含水量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将增加城市极端暴雨的频次和强度。”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总工程师万蓉说,虽然变暖会减少热带气旋数量,但会增加其强度和随之带来的降雨。 可以说,极端强降水发生的风险增大,已经从学术研究走向我们将长期面对的现实。 jvzq<84pgyy/jww0ep5tj|1ctzjeuj13178;==867:18A<;:4;:5
6.暴雨肆虐——城市内涝之殇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 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 大城市为何暴雨多发?灾害性天气频次强度有增大趋势,而大城市也会"放大"气象灾害,近年来,我国大城市jvzq<84yyy4djrscekzzyjygt0usi8wf|v5kk|mw|j{bp}n1ejkoi|mkpgomcx4kpfky0|mvon
7.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8次暴雨过程,暴雨为何难以被准确预报?近年来,暴雨这个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热搜上,也切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1961年到2023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发生38次暴雨过程。从数据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显著,短历时降水破纪录事件趋频。 越下越大的暴雨,造成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内涝、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愈加明显,不断向政府和公众提出新的应对命题jvzquC41pg}t0‚hyd0ipo872463178751euovnsva7882<:790nuo
8.暴雨、大暴雨!今明两天陕西有一次强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对流天气特点显著,要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和会商研判,特别要加强局地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短临预报预警,紧盯暴雨重点落区,加密预报预警频次,严格落实"叫应叫醒"机制和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联防机制,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全覆盖、无遗漏。及时研判、视情启动应急响应,根据预案要求落实"关、jvzquC41mct/eqnpc0ipo8wgcf53;953;7ebnu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