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页清楚明了)

认证主体:张**(实名认证)

IP属地:贵州

下载本文档

1、第五章 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 第一节 小流域设计洪水特点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第三节 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公式本章重点: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设计洪水计算水土保持工作一般是在小流域上进行的。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设计、测流建筑物的设计都需要研究工程所在地点河流的水文态势,计算设计洪水。一、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意义第一节 小流域设计洪水特点 二、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概念(1)小流域集水面积: 水文计算通常不超过200-300km2。水保上指的小流域,一般在30km2以下,最多不超过50km2。(2)设计洪水: 指符合一定设计标准的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三个要素。洪峰流量即一次洪水流量的最大

2、值,用Qm表示。洪水总量为一次洪水流过程的总水量。(3)小流域设计标准: 推求设计洪水时,首先确定标准。设计标准是指水工建筑物本身防洪安全的标准。它是水利水保工程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参阅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SDJl2-78)及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l75-86)的规定。 第一节 小流域设计洪水特点 一、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意义二、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概念(1)多数小流域没有设站观测,缺乏实测流量和降雨资料。有的小流域虽有短期资料,但具有较多资料的流域很大,自然地理条件相差悬殊,短期资料也难以延展。因此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是在缺乏资料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节 小流域设计洪水

3、特点 一、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意义二、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概念三、小流域设计洪水的特点(2)任务方面: 水保工程如小型水库、淤地坝对洪水的调蓄作用较小,工程尺寸常取决于设计洪峰流量,因此在设计洪水计算中,主要是求设计洪峰流量。洪水总量与洪水过程居于次要,可以简化。(3)工程措施:涉及的面广,数量多,又多是小型,因此,计算方法上要求方法简便又能保证一定的精度。第一节 小流域设计洪水特点 一、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意义二、小流域设计洪水的概念三、小流域设计洪水的特点四、小流域设计洪水推求方法小流域设计洪水推求方法有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洪水调查法等。推理公式法是从暴雨形成洪水的成因出发,即由

4、暴雨推求流域设计洪峰流量,属于成因推理方法,是半理论半经验公式,是小流域计算暴雨洪水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水科院推理公式法和由铁道部、中科院地理所等提出的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计算公式。(1)计算洪峰流量是以暴雨的设计频率作为设计洪峰流量的频率,即认为暴雨和洪水是同频率的。(2)暴雨和损失在时空上是均匀的,即净雨强度不随时间、地点变化,沿程的汇流速度不变。(3)把汇流面积概化为矩形,即汇流面积随时间的增长率是一条直线,全流域面积汇流形成最大洪峰流量。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一、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假设条件 1. 净雨 总降雨量减去降雨损失后称之为净雨。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二、水科院推理公

5、式法的有关概念 2.汇流历时()净雨从流域上某点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即汇流历时。(见P76图5-2) 3.流域汇流历时(m)流域最远点的净雨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 4. 等流时线具有相同汇流时间的各点连线称为等流时线。 5.产流历时(tc)径流开始产生到径流终止所经历的时间即产流历时,又称为净雨历时。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二、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有关概念 6.全面汇流(Qm)全部流域面积上的净雨汇集而成。 7.部分汇流(Qm)由部分流域面积上的净雨汇集而成。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三、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有关公式1全面汇流 2部分汇流 根据水科院推理公式计算小流域设计洪峰流量Qm时,经过如下

6、三步骤:(P80)(一)设计暴雨计算确定设计暴雨强度ip;(二)产流计算确定成峰径流系数;(三)汇流计算确定流域汇流历时。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1)流域面积(F):在地形图上勾出分水线后量得,在图上如看不清分水线时,应实地勘测。 (2)流域汇流长度(L):包括坡面和主河道长度。地形图上量取自出口断面沿主河道至分水岭的最长距离。 (3)沿流程的平均纵比降(J):自出口断面起根据沿流程比降变化特征点高程及河长,利用公式计算。P16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一)设计暴雨计算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1. 流域特征参数(F、L、J)确定 第二节 水科院

7、推理公式法 (一)设计暴雨计算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2.暴雨特性参数( n 、 Sp)确定 暴雨衰减指数n随地区及历时长短而变。常用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为:该公式由水文所分析了我国8个城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成都等)的暴雨资料制定的。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一)设计暴雨计算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2.暴雨特性参数( n 、 Sp)确定 设计暴雨雨力(Sp):即 t=1h的最大暴雨平均强度(mm/h),随地区和重现期而变。可用水文手册中的Sp等值线图和n值分区图计算暴雨强度。如缺Sp等值线图,可根据各地区的水文手册查得设计地区的暴雨统计参数H24、Cv和Cs,以t

8、24h作为控制时间即可求得Sp:P83产流计算的实质是求成峰系数。成峰径流系数是汇流历时内 净雨总量h和暴雨总量H的比值。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二)产流计算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求成峰系数的确定:产流历时(tc)的确定:u是产流期间内损失强度的平均值。反映了地面平均入渗能力,它的大小与土壤的渗水性、植被、地貌、暴雨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等有关。陈家瑜等提出用下式计算u值(该公式适合于tc24h的情况)。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二)产流计算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平均入渗强度(u)的计算: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二)产流计算

9、当tc24h 要改用下式计算下渗强度u:各省、自治区水文手册中一般都提出了计算u值的方法。汇流计算的目的是推求汇流历时 。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二)产流计算 (一)设计暴雨计算 (三)汇流计算 1.汇流历时的确定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二)产流计算 (一)设计暴雨计算 (三)汇流计算 1.汇流历时的确定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2.汇流参数(m)的确定 m 的确定是汇流计算的关键,它是反映洪水汇流特征的参数,与植被、地形、河网分布、河槽断面形状、河道糙率等因素有关。 m 值的计算公式为:许多省(区)水文手册都给出了本地区 m

10、值的经验公式,供设计时使用。全面汇流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四、水科院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步骤 (二)产流计算 (一)设计暴雨计算 (三)汇流计算 (四)洪峰流量 Qm 计算 部分汇流 公式计算存在两个困难:1、在计算前是未知量,无法判断是属于全面汇流还是部分汇流。2、方程中不能将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开,不能采用代入法求解。试算法!1确定7个参数,即流域特征参数F、L、J;暴雨特性参数Sp、n;经验性参数u、m。 2求产流历时tc。 3假定一个Qm设,代入公式计算。 。 4. 将与tc比较,判断是全面汇流还是部分汇流,选定出计算的公式,计算出。 5将和代入求Qm的公式,计算Qm 计,并比较Qm计和

11、Qm设是否相等,如不相等,重新假设Qm设 ,再试算,直至相近。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五、水科院推理公式试算法的计算过程 试算法例题黄河下游某流域拟建一小水库,坝址处流域面积F=92km2,L=29km,J=2.02%,H24,1%=343mm,n=0.588,m=1.07,=4.9mm/h,利用试算法求Qm,1%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试算法例题为解决上述方程求解设计最大洪峰流量时的两个困难,可制成诺模图求解和0。步骤如下:1. 计算 n、Sp、u、m、tc(同试算法)2. 求 03. 求 及根据图5-13p88页, 诺模图,可得出 / 0 ,利用公式 求得

12、 4. 根据与tc比较,判断是全面 汇流还是部分汇流,利用公式计算Qm。公式基本形式一样,差别在上。诺模图法例题 第二节 水科院公式法 水保工程中的小型水库、淤地坝等要考虑调洪作用,以便确定溢洪道尺寸。因此设计洪峰流量推求后,还要推求设计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六、设计洪水量及洪水过程线(一)设计洪水总量Wp的推求hR设计净雨深或径流深(mm);h24p相应于频率P的24h的暴雨量H24p的径流深(mm);a24降雨历时等于24h的径流系数;h24P查地区H24Ph24P关系曲线图。小流域多采用三角形过程线,由实测洪水过程线概化而成。 T=t1+t2=2Wp/Qm式中

13、 Wp设计洪量(m3); Qm设计洪蜂流量(m3/s); T设计洪水过程线总历时(h); t1涨洪历时,即汇流历时t2退洪历时。 t2/t1=,一般 为1-3,最高达10。 第二节 水科院推理公式法 六、设计洪水量及洪水过程线(一)设计洪水总量Wp的推求(二)洪水过程线的推求三角形过程线 一、公式的基本形式与特点2、基本形式: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中科院地理所等组成的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提出的计算洪峰流量的简化公式。 第三节 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公式 式中:C1 产流因素, C2 汇流因素, Z 由暴雨与汇流因素而定的指数。 1、假设条件: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法认为:(1)流域的汇流面积随时间增长

14、率为一条曲线。(2)流域内降雨也不均匀,最大洪峰流量是由部分流域面积汇流形成。 第三节 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公式 3、研究组公式的特点: (1)考虑到暴雨损失与暴雨强度的关系,公式推导采用变动的洪峰径流系数。 (2)为适应小流域(特别是100km2以下的小流域)山坡汇流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流域汇流时间采用河槽与山坡汇流时间的代数和。 (3)计算参数除暴雨及与其有关参数外,所有计算参数均不带频率概念,而取平均情况,即暴雨与流量同频率。 (4)当流域面积F10km2时,暴雨计算考虑了点面折减系数一、公式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第三节 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公式 二、研究组计算Qm的基本计算公式令则式中:P:最大同时汇流面积系数,为形成洪峰最大同时汇流面积f与全流域面积F的比值。即Pf/F;C:径流系数;n 暴雨衰减指数;S 雨力,暴雨参数;tQ 形成洪峰时间;P1 形成洪峰历时系数,即时间系数。为形成洪峰时间tQ与流域汇流时间的比值,即PltQ/。本章复习题1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暴雨公式中的Sp为t=1h的平均雨强,又称为雨力暴雨公式中的Sp为t=1h的平均雨强,又称为雨力。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5ed;jbhm6;;d:ge:>4:h=2;l9445ge3m3jvor
1.应用推理公式求解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docxp 解: 1.确定P = 5% , P = 0.5%设计暴雨雨力Sp值本工程流域面积较小ttB,洪峰流量一般为1h~6h设计暴雨所形成,为此Sp 值在1h~6h之间选用,今由表三《富阳市设计暴雨衰减指数nab,设计暴雨雨力 S值表》查得: p P = 5%,=72.80mm 相应 气 P = 5%, =72.80mm 相应 气 6 = 0.612 S = 气6 2 P 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32771?5353722>:2278547xjvo
2.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20231013003255.doc(n1)暴雨强度衰减指数; n1: 、、、; n2: 、、、 1、查手册(p、20、21)图1-4与1-5 2、计算:★t=24~6小时:n2=1+ lg(H6p/H24p)★t=6~1小时:n2=1+ n1= n2= n1= n2= PAGE18 lg(H1p/H6p)★t=1~1/6小时:n1=1+ lg(H1/6p/H1p) 9 设计频率的 暴雨雨力 Sp(mm/h)= H24p/241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32741@6432;22>52277787xjvo
3.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汇总.docx1/6 小时:n1=1 + 1.285 lg (Hi/6p/H1p) 9 设计频率的暴雨雨力 1 — n Sp (mm/h) = H24p/ 24 n— 1 (7)X 24 n —1 =H24p X 24 10 J降雨历时=24小时的径 流系数口查手册(p、22)表:1-10 山区沙壤土 11 地面径流深计算:(10)X( 7) hR (mr)= a H24p (数值上等于净雨深)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52=475394595232644:70ujzn
4.暴风雨|迷雾列车少女Wiki|FandomLink技能降低敌人魔法攻击力,维持2回合 物理倍率魔法倍率SP效率属攻效率特攻目标备注 - - - - - - 技能Link Link条件 在选择使用“暴风雨”的回合中,另有至少2名选择使用水属性全体攻击或风属性全体攻击。 效果 ①:自己的“暴风雨”发动时,攻击次数会从1次增加为2次。连结技能发动时若HP全满,则增加jvzquC41okyu0ofpfqs/exr1|j5xktn1'G<&;J*D6'K:'J7'C:+F;.>D'C>
5.[考据分析]“暴雨”时间信息全汇总[内含年表、剧情详表、台词5SP-05-缄默的悼词 第四次降临后 2004年 1930s 未知 5TH-16-雨日钟声 第五次降临后 2006年 1912jvzquC41ddy/ppf0ep5sgji0rjv@vri?5;9:4A85
6.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D、长历时(1~7日)暴雨公式: Htp=H24p·Tm·p mp=a+blgP 式中:T---设计暴雨的历时(日);ab参数查附图;p---设计频率(%) 9、Sp设计频率的暴雨雨力(mm/h);可用下式计算 Sp=H24p/241-n 也可查表按公式Sp=H24(1+Cv24·)计算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离均系数表(据Cs~P%查对应的p); Cs--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31722=4381:67>>748e2297968966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