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拿蛐蛐儿,要到北京郊区。据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里说,过去北京专有人从事逮蛐蛐儿、卖蛐蛐儿的。立秋之前带上干粮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儿,一走就十来天,回来后拿到庙会上去卖。玩蛐蛐儿的主儿到庙会上去拿就行了,当然不是白拿,得给钱。有名气、有地位的玩家儿,到时候有人把蛐蛐儿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儿拿蛐蛐儿,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装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装一条。这 140条蛐蛐儿就够玩一个秋天了。当然140条不是全部养起来,还要挑选一番。挑选的标准是:“头圆、牙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要强。”符合这些标准的留下,其余的就处理掉了。玩家儿们也有自己到郊区去拿蛐蛐儿的。北京郊区有几个地方出蛐蛐儿。说什么地方出蛐蛐儿,大概源于两条:一是那地方蛐蛐儿多,好拿;一是那个地方的蛐蛐儿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处,后来到永定河西边的云岗。笔者小时候就听说:云岗盆底坑儿的蛐蛐儿善斗,号称铁嘴钢牙。昌平十三陵一带的山区也是出蛐蛐儿的地方。到后来北京附近没蛐蛐儿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买了。如今蛐蛐儿的产地,讲究是河北易县的,号称“小易州”。山东乐陵的也不错,最好的数兖州地区宁阳的蛐蛐儿。 养蛐蛐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圆形,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内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精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花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蛐蛐儿什么的,还写着字:勇战三秋。笔者见识不广,觉得这应该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精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蛐蛐儿水喝的。听说这么一个水槽儿,时下价值数百元!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颜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以揭开。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蛐蛐儿可以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以容纳两条蛐蛐儿。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蛐蛐儿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蛐蛐儿的窝;二是养蛐蛐儿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行。如果雄蛐蛐儿不和雌蛐蛐儿交配——行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性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蛐蛐儿过铃儿的洞房。
激战正酣,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人们各个屏住呼吸观战,败者扼腕顿足,胜者则满心欢喜,随着“斗致”的不断高升,新到的玩家陆续赶来,拿出自己培养一两个月的得意战将加入到“战斗”中。 斗蟋蟀就像拳击比赛似的,两个参赛选手需要过秤,根据体重进行配对,两只蟋蟀的体重上下不能超过两个点(计量单位为厘),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样,随便抓过两只蟋蟀来就开斗,他们都有严格的行规。 蟋蟀玩家里有“养师”也有痴迷者,人家讲究的是排场,装蟋蟀的瓦罐动辄千元,自己挑中的“蟋蟀王”千金不换,这就不得不说老玩家中那些王爷贵胄了,而现在也有痴迷老玩家。他们的家中上百个装蟋蟀的罐子都堆放在朝阳的阳台上,整整齐齐的几十箱子。因为他们养的秋虫基本都死了,所以就把罐子装起来了。不过打开房间,一个架子上摆的都是些漂亮的瓦罐,至少有二三十个,像是古董一般。这些基本是宋代宫廷的蟋蟀罐,如今这些罐已经很难找了,一个个都是价值不菲,万元不卖,不过这些罐不是用来观赏的,而用来繁殖蟋蟀的。老北京人称繁殖蟋蟀为“酚”,这些用来“酚”装蟋蟀的罐子大部分都是清代的,每一个都在千元左右。 而蟋蟀,就不得不提山东泰安市宁阳了,宁阳蟋蟀的特点一是品种多、质量好;二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每逢夏末秋初,各地的蟋蟀爱好者们便会络绎不绝地赶往山东宁阳,看虫收虫。十里河的蟋蟀主要就以宁阳虫为主。蟋蟀头大饱满、脖粗颈圆,腿洒靛青斑,象白牙。蟋蟀一般是右翅搭左翅,但是若能得到一只是左翅搭右翅蟋蟀,也算奇中之奇,宝中之宝了。出价一万元都不会舍得卖的。而其战斗力则是连战连胜,打遍天下再无敌手,于是封罐称将。不过,这只蟋蟀也难过百日之限,终将老死罐中。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