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东北人扎堆似的往三亚跑,又是买房又是安家,恨不得退休后就举家搬迁过去。
可现在局势变了,这些扎根三亚的东北人又开始了集体撤离,房子卖了、店面关了,就连人都跑没影了。
为什么短短三十年,东北人的选择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三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三亚,东北人的第二故乡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场席卷东北的国企改革浪潮,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揣着一笔买断费,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向北是天寒地冻的未知,向南,他们看到了三亚。
那时的三亚,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地广人稀,空气好得能洗肺,暖风对北方人经年的老寒腿、关节炎,简直是天然的理疗仪。
更重要的是,这里便宜得像个梦。
几万块的买断费,在老家可能只够拮据度日,但在三亚,却能全款买下一套面朝大海的房子。
房价几百块一平,菜市场的海鲜活蹦乱跳,退休金绰绰有余。
于是第一批东北人来了,他们不是过客,而是扎下根来的新居民。
他们开东北菜馆,跑出租车,办家庭旅馆,用北方人的实在和热情,迅速融入并塑造了这座城市。
很快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小区”,同乡会、广场舞队一应俱全,东北话,一度成了三亚心照不宣的“第二官方语言”。
那是一个黄金时代。
三亚这笔投资,无论是投给身体,还是投给钱包,都获得了惊人的回报。
天堂变大山
现在风向变了。
曾经的价值洼地,变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消费黑洞,而引爆这一切的,是失控的房价。
当年几百块一平的房子,像坐上火箭,一路飙到两三万,核心地段更是五六万起步。
一套普普通通的房子,总价就是三四百万。
这串数字,对早期购房者来说是纸面富贵,对后来者和他们的子女而言,则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它斩断了年轻人在此安家的可能,也让“为儿女留套房”的念想化为泡影。
比房价更磨人的是日常开销。
它不像房价那样一次性重击,而是像钝刀子割肉,日复一日地消耗着人们的耐心和积蓄。
香菜八块钱一小把,两根黄瓜能卖到十块,想吃顿饺子,菜单上赫然印着三十八元一份。
至于海鲜,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敞开肚皮吃的平民美味,人均几百块是家常便饭。
对于拿着三五千块月薪的普通工薪族,或是指望退休金过冬的候鸟老人,每一张账单都在提醒你:你的养老金,可能配不上这里的生活了。
仅是租房和吃饭,一个冬天在三亚的开销就轻松过万,这笔账,很多人越算越心惊。
收入暴跌
如果说生活成本是沉重的负债,那收入的停滞,则彻底堵死了账本上“收益”那一栏。
当年那些充满希望的小生意,如今举步维艰。
想开个东北餐馆?
可以,但你得先承受高昂的店面租金,再面对几百家同行的激烈竞争,最后还要被外卖平台抽走至少20%的利润。
忙活一天,累得腰酸背痛,一算账,发现大头都给了房东和平台,自己落下的还没打工多。
开民宿和跑出租也一样。
客流被大平台垄断,利润被抽成压榨,曾经那种靠勤劳就能致富的朴素逻辑,在这里失效了。
生存空间被极限挤压,留给普通人的赚钱路子越来越窄。
那些曾经靠着小本买卖在三亚站稳脚跟的东北人发现,自己从“老板”又变回了“劳动者”,而且是回报率极低的那种。
当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当起早贪黑换不来体面的收入,那句直击灵魂的拷问便会浮上心头——
留在这里,到底图什么?
情绪价值降低
钱算不过来也就罢了,连当初最看重的健康和舒心,也开始亮起红灯。
三亚的王牌,环境,正在褪色。
随着人口爆炸和无序开发,PM2.5数值悄然爬升,曾经百分之九十多的空气优良率,如今跌破了八成。
“雾霾倒灌”这种北方专属词汇,竟也开始在三亚出现。
当清晨锻炼都需要看一眼空气质量指数时,“洗肺天堂”这块金字招牌,已经蒙上了灰。
比空气更紧张的,是公共资源。
冬季老人扎堆,让本就脆弱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三亚的人均医疗床位,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六成,在医院,挂个专家号堪比春运抢票,小病排长队,大病只能往海口甚至大陆转。
教育更是压在家庭心头的一块巨石。
公立学位一位难求,外地子女入学门槛重重,高昂的私立学校成了唯一的选择,一年两三万起步的学费,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
更致命的,是信任的腐蚀。
从“天价海参蒸蛋”到层出不穷的宰客新闻,三亚的旅游市场长期在口碑的及格线上挣扎。
这种风气不仅劝退了游客,也寒了常住居民的心。
当城市的发展眼里只有“国际旅游岛”和高端消费,当廉价的社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豪华酒店和公寓,那些最早的建设者们感到了一种被抛弃的疏离感。
这座他们曾视之为家的城市,似乎不再需要他们了。
是时候离开了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当身体的账本、钱包的账本、心灵的账本都出现了赤字,人们开始盘算最后一份“未来的账本”。
而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更重要的是,市场给出了新的选项。
人们猛然发现,温暖的南方不只有三亚。
广西的北海,云南的西双版纳,同样有宜人的气候,房价和物价却只是三亚的一个零头。
把三亚过冬一个月的开销,拿到北海,足够舒舒服服地过完整个冬天。
预算再多一点的,甚至将目光投向了国外。
泰国的清迈、越南的芽庄,正以更低的成本和更淳朴的风情,成为新的养老和度假胜地。
当替代品出现,并且性价比更高时,离开便不再是无奈的逃离,而是一种理性的“资产置换”。
于是一场静悄悄的迁徙逆转开始了。
房屋挂牌量不断攀升,成交量却持续走低,甚至有人选择亏本抛售,只为尽快离场。
2024年,平台数据显示,东北籍人口迁出三亚的数量,首次超过了迁入。
当最后一批东北人卖掉三亚的房子,他们带走的,或许只剩下三十年前那片海的记忆。
结语
世界是个圈,三亚做“香饽饽”久了,如今已经不具备太多的竞争力,以后离开的东北人只会越来越多。
你觉得怎么改变才能让三亚重回巅峰?你有在三亚买房生活的经历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