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年暑假期间,小明和同学一道到我国长白山地区游玩,夜宿山顶露营帐篷,清晨观云海拍摄日出,然后抵达湖边,向北绕湖赏景,随后沿溪流下山,途中见一飞瀑。一路下行,飞瀑声渐远,小明仍恋恋不舍地拍摄了一张遥看瀑布的美照。下图示意该地局部等高线(单位:m)地形及拍摄的日出、瀑布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小明拍摄日出景观时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小明拍摄图示瀑布时的大体朝向应该是
A.朝西北
B.朝西南
C.朝东北
D.朝东南
3.M地可能位于
A.加拿大的渥太华
B.印度的新德里
C.俄罗斯的莫斯科
D.澳大利亚的悉尼
4.旅游期间,小刚发现M地
A.正午日影朝南
B.正午日影变长
D.昼长逐渐变长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右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80~2020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5~6题。
5.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比郊区
A.降水量大
B.蒸发(腾)强
C.气温高
D.绿地面积大
6.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地表反照率反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右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据此完成7~9题。
7.巴丹吉林沙漠出现降雪最可能在
A.1月28日
B.4月27日
C.10月26日
D.12月27日
8.下列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
B.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
C.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
D.雪前晴>雪后晴天>雪天
9.被稳定积雪覆盖的巴丹吉林沙漠地温会偏高一些的原因主要是
A.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
B.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
C.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
D.积雪吸收大气辐射较多
椰树是海南省的省树,其种子最初是借助海水运动从其他国家“偷渡”而来的。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和海南岛椰树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A.受我国东部沿海大陆沿岸流的影响,来自福建
B.受东南季风和日本暖流的影响,来自日本
C.受西南季风和南海环流的影响,来自东南亚
D.受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的影响,来自澳大利亚
11.甲地沿岸的植物种子,通过海水漂流登陆生根发芽的地区是
A.a、b
B.c、d
C.a、b、d
D.b、c、d
当干冷空气流经相对温暖的水面,引起水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迅速凝结为小水珠或冰晶,在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该天气现象被称为“海浩”。2021年某日青岛附近海面出现了“海浩”奇观(如右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海浩”现象常出现在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13.“海浩”现象发生时
A.海——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大
B.海——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气间温差大,风力较大
D.海——气间温差小,风力较小
苏州鸡笼山为花岗岩山体。主峰宛如巨大竹笋拔地而起;次峰山巅险峻异常,数块怪石笔立,上面还卧着几块奇石,危如垒木,现称“五人撑伞”。下左图为“五人撑伞”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形成“五人撑伞”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B
B.C
C.D
D.E
15.左图中“五人撑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A.地壳上升—岩浆侵入—风化堆积
B.地壳下降—岩浆喷发—风化侵蚀
C.岩浆喷发—地壳下降—风化堆积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①河西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P,①河和②河之间的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Q,②河东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S,P、Q、S岩层形成的年代连续。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示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17.若该地的岩层年龄为P>Q>S,则该地可能
A.地表Q区域为地垒
B.处于背斜顶部位置
C.干流处于向斜槽部
D.处于向斜左翼位置
下图为长江荆江河段天鹅洲故道简图,下表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表。据此完成18~19题。
18.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的大致年份是
A.1916年前后
B.1936年前后
C.1959年前后
D.1972年前后
19.天鹅洲故道的成因是
A.堰塞湖
B.构造湖
C.牛轭湖
D.潟湖
下图为秦岭南、北两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0~21题。
20.与高山灌丛草甸带相比较,图示M带
A.生物生长量较大
B.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C.土壤冻土层较厚
D.动物种类较少
21.影响秦岭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差异的最小因素是
A.坡向的差异
B.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
C.海拔的差异
D.大气环流的差异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据此完成22~23题。
22.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A.太阳活动
B.人类活动
C.下垫面
D.大气环流
23.有关大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冰期雪线下降
B.间冰期海面降低
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
D.间冰期物种锐减
下图为加拿大沿某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24~25题。
24.温尼伯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5.造成温尼伯和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下垫面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地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某日青海地区经历来自北疆地区的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青海湖周围牧业产生影响。该冷空气受祁连山脉的影响分为东西两股,一股是经南疆盆地后,逐渐溢入青藏高原西侧阿尔金山山口进入青海西北部的“西路冷空气”另一股是经河西走廊南下,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向西回流倒灌的'东路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在青海湖附近迎面相遇,形成青海湖G锋。右图示意该日20时青海湖G锋位置。
(1)在答题卡的相应方框内用“强”或“弱”标注此时两股冷空气势力的差异。(2分)
(2)从地形角度分析造成此时两股冷空气势力差异的原因。(3分)
(3)说出青海湖G锋带来的恶劣天气及对青海湖周围牧业造成的危害。(6分)
27.(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其特征是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成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较集中分布地区之一。该地年降雨量1500-1600mm,高温多雨的气候促进了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蚀,深洼地、谷地、地下河、洞穴、钟乳石等极为发育。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
(1)说出七百弄地区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化。(3分)
(2)据图描述七百弄地区“深洼地”的形成过程。(6分)
(3)近1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推测地壳相对稳定对“深洼地”的影响。(4分)
28.(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柽柳是泌盐植物,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通过叶子和细枝将吸收于体内的盐分排出,所以具有很高的耐盐能力。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干旱沙漠地区,柽柳主要通过深根系吸收地下水维持生命,同时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在柽柳灌丛与沙粒的相互作用下,可形成干旱沙漠区特有的生物地貌景观“柽柳沙包”,下图示意其形成过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某地区的柽柳沙包出现了一定的衰败和退化现象,当地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描述柽柳沙包的形成和发育过程。(4分)
(2)柽柳沙包内部土壤盐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试述其形成原因。(4分)
(3)分析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某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当地柽柳沙包土壤表层盐度的变化趋势。(4分)
29.(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拉圭河是南美洲第五大河流,是巴拉那河的主要支流。科伦巴以上为中、上游,以下到与巴拉那河交汇处为下游。巴拉圭河上游位于巴西高原,中下游均位于低洼的巴拉圭平原,流域内陆表多为黏重的土壤。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沼泽湿地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占用资源,湿地被大量改造开垦,保护湿地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下图为巴拉那—巴拉圭河流域图和科伦巴附近气候统计图。
(1)巴拉圭河中上游沿岸多沼泽湿地,说明该处多沼泽湿地的主要原因。(6分)
(2)巴拉圭河科伦巴以下河段水体透明度高,试说明其原因。(4分)
(3)分析巴拉圭河中上游沼泽湿地大量开垦对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4分)
高三年级试题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1分)
(1)左侧方框∶弱;右侧方框∶强。(2分)
(2)西路冷空气受高大山脉的阻挡,阻挡作用强,势力较弱;(1分)东路冷空气经过地势低平的河西走廊和河谷地区,阻挡作用弱,且有峡谷效应,势力较强。(2分)
(3)出现剧烈降温、大风、暴雪等天气;(2分)破坏牧业设施,使牲畜患病或冻死;(2分)阻断交通,影响牧业饲料供应和牧产品外运等。(2分)
27.(13分)
(1)平原面逐渐破碎;地表起伏加剧;出现多个峰丛洼地;洼地面积、深度均逐渐变大等。(每个要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2)碳酸盐岩在外力作用(风化、地表水侵蚀冲刷)下产生很多裂隙(2分);地表水沿裂隙下渗、溶蚀,形成浅洼地及地下河;(2分)随着地表水的下渗及溶蚀作用的增强,地下河不断扩张,顶部变薄坍塌,形成“深洼地”。(2分)
(3)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地表水向深洼地汇聚,沉积增强,导致“深洼地”变浅;(2分)水流下渗、侵蚀能力减弱,使“深洼地”保持相对稳定。(2分)
28.(12分)
(1)柽柳灌丛可以降低风速,使沙粒堆积;(1分)柽柳在风沙层生长,在落叶季节时,叶子落到地面形成落叶层;(1分)在第二年生长季节,风沙埋没落叶层;(1分)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柽柳沙包不断变大。(1分)
(2)土壤盐分主要源于地下水,在柽柳的吸收和蒸腾作用下,地下水和下层土壤中的盐分向柽柳上部迁移;(2分)柽柳以泌盐和凋落物的形式将盐分累积于土壤表层,所以表层土壤盐度较大。(2分)
(3)沙漠生态环境退化,柽柳覆盖率降低,聚盐能力下降;(2分)柽柳沙包受到风沙侵蚀作用将加强,表层土壤盐分损失增多;表层土壤盐度将下降。(2分)
29.(14分)
(1)中上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河水易泛滥;上游支流众多,河流流量大;中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土壤黏重,地表水下渗量小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中上游流经沼泽湿地,下游流经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沼泽湿地对水体过滤、净化;流域内土壤黏重,水土流失弱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湿地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下游径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2分)湿地对泥沙的拦蓄作用减弱,导致下游河段含沙量增大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