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朋友圈照片引发的“昆明效应”
“春城的空气真的独好啊,感觉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八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位来自北京的80后郑女士刚下飞机就狠狠地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并连忙拍照在朋友圈炫耀。不到一分钟,点赞数就超过50个人,还有人留言道:“小郑,你这是在给北京的姐妹们拉仇恨啊。”
为什么一张“昆明蓝”照片会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呢?
或许,这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择址昆明召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昆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其实,不仅大象“向往”昆明,全国人民也对昆明“情有独钟”。根据昆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昆明市常住人口超过846万人,比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了202万人以上,增长31.53%。
很显然,郑女士及其家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这里就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郑女士朋友圈的“昆明蓝”照片会受到那样强烈的反响呢?
因为三个字:“反差感”。
昆明的空气居然可以在网上卖?
事实上,随着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过去几十年国内不少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尤其是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沈阳、石家庄等城市经常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与此形成鲜明对此的是,偏居西南边境的昆明始终阳光灿烂,花香四溢。
更夸张的是,当时在网络电商平台上竟然开始出售昆明、大理、丽江等地的优质空气。新鲜空气由密封塑料袋包装而成,袋上写着:“洗肺神器!优质昆明负氧离子空气,20袋起发……”
是的,就是这么夸张,就是这么任性。
“与其在网上买空气,还不如直接生活在昆明,天天呼吸这里的空气。”郑女士表示。
“当时网络上不是流传着一句话嘛,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到我的样子!当时北京就是如此,坐在家里往窗外一望,只有黑压压的一片雾霾,蓝天白云几乎都成了奢侈品。”
长时间在雾霾下生活,还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等。“没想到昆明的天气这么好,我已经决定让父母搬过来一起住了,太适合老人养老了!”郑女士那次来昆明后,便将家人都带来了“春城”。
其实,像郑女士这样因为饱受雾霾困扰而选择逃离的人士并不在少数。
2015年,由某著名主持人制作的雾霾调查片红遍全国,直戳都市人的心灵。该纪录片是某著名主持人自费100多万元拍摄的,起因是因为她的女儿在雾霾天气下出生而被诊断为肿瘤。为此,她不惜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国内以及欧美多个国家进行实地探访。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抓住了所有人的痛点,片中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下,是多么地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不少人不堪重负,选择离开北京,离开西安、离开成都……来到空气清新的昆明,只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是的,既然有这么一块宝地,为什么要在雾霾下蹉跎人生呢?昆明,简直就是一切自然之美的总和,是理想的居住地。
空气质量全国第5!难怪他们要逃离“雾霾”
那么,昆明市的空气质量到底有多好呢?
数据显示,2016—2020年期间,昆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9%、98.6%、98.90、98%、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及以上。2017—2020年,在国家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中保持在省会城市第5名。
文中提到,2022年1月至5月,昆明空气优级天数70天、良好80天,空气优良率继续保持100%。仅以今年5月份的数据来看,昆明的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1名。
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离不开昆明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作出的努力。
作为昆明的母亲湖“滇池”,更是被誉为全市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因为滇池不仅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更是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存在,拥有很多物种,不仅对于昆明,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滇池,修复湖滨生态环境,从2003年起,昆明在滇池沿湖县区启动了湖滨生态湿地建设。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
这些,都为昆明优质的气候条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洲象一路向北到昆明,到底是为什么?
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使昆明成为了动植物的天堂。
众所周知,每年冬天,都会有大量的红嘴鸥到昆明越冬。红嘴鸥的到来,吸引了大量本地人群和外地游客的好奇心,他们经常在海埂大坝、翠湖、大观楼等处观鸥,喂鸥。
更重要的是,红嘴鸥引发了广大昆明人对生态环境的思考与爱护,不断强化人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保护生态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除了红嘴鸥外,滇池边还有不少稀有鸟类。去年在新建的草海隧道湿地公园探访时,发现有不少摄影发烧友在细细观察湖边的水鸟。放眼望去,岸边一只只水鸟或悠闲漫步、或低头觅食、或盘旋嬉戏,真是怡然自得。
家住草海隧道湿地公园附近的陈先生表示:“最近只要有空,我都会来这里蹲点拍摄。随着滇池治理力度的加大,不少湿地公园建成,引来不少鸟类栖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摄影素材。”
鸟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湿地为城市鸟类以及湿生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鸟类的种族与密度经常用于表现湿地的适宜性,并可结合其它一些指标来反映湿地生境的好与坏。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期间,专家们对草海隧道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一次观察统计,发现有93种维管植物、25种鱼类和119种鸟类,其中包括黑翅鸢、红隼等六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COP15大会召开期间,昆明宝丰湿地公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植物园“扶荔宫”一起被列为三大户外考察点,作为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展现平台。
其中,宝丰湿地公园在建设设计过程中,就考虑了“还滇池于自然”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与COP15大会的主题宗旨正好契合。生物多样性核心展示区主要围绕滇池高原湖泊湿地与湖滨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在尊重湿地原有地形的前提下,湿地内赋予了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12种植物群落(壳斗科植物群落、豆科植物群落、蔷薇科植物群落、唇形科植物群落、云南特有湿生助果茶群落、湿生水杉植物群落、鸢尾属植物群落、莎草科植物群落、凤仙花科植物群落、滇池原生耐污沉水植物眼子菜群落、滇池原生海菜花群落、滇池原生沉水植物苦草群落),共计101个植物物种。
“扶荔宫”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的温室,在汉武帝时期就用于栽种奇花异果。借用这个典故命名的这个温室群栽种了2500多种特色植物。
除了重点保护的亚洲象外,根据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目录》来看,全市目前共有7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其中:哺乳动物12种、鸟类55种、爬行类1种、昆虫3种。
根据《目录》,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林麝、青头潜鸭、黑颈鹤、黑鹳、彩鹮、乌雕、白肩雕、金雕、黄胸鹀等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包括猕猴、赤狐、黄喉貂、斑林狸、毛冠鹿等59种。
动植物物种丰富、四季如春的天然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昆明的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实现了良性循环。
今年,6月29日,昆明成功入选“全国最宜居城市”,在这份榜单中,昆明仅次于长沙,位居全国最宜居城市第二名。根据《报告》,现在年轻人在定义宜居城市,主要包含了气候、包容性以及经济等因素。毫无疑问,气候条件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护,为昆明加分不少。
此外,据《春城晚报》7月6日消息,昆明市入选全国最佳避暑城市。今年夏天,全国多地出现创纪录高温天气,尤其是成都、重庆、宜宾、泸州多地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数万游客选择来昆明避暑。
昆明周边,还有汉华·天马山这样的避暑胜地,是昆明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有天然的温泉和野生菌。白天在山上体验生态之美,晚上露营看漫天繁星……这样的生活场景,真是令人向往。
难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不惜拖家带口,长途跋涉一路北上到昆明寻找自己的新家园。难怪,COP15能最终在昆明顺利举办。气候舒适、生态优美、花香四溢、四季如春、动植物物种丰富,放眼全国,没有任何地方比昆明更适合展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了。COP15大会第一阶段在昆明召开,可谓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