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见字问好!今天在家看了部好电影,感触颇多。我又如约来和你分享我的汉字学习笔记!本篇笔记,写的是“霾”字,跟着笔记一起来学它。
霾字的读音为mái,与常见字“埋”字同音,《正韵》里对霾字的注音为“莫皆切,音埋”。
这个字,大家现在可能都不太陌生,尤其是生活在北方的朋友们,一到冬天,天空灰蒙蒙的,那可能就是霾了。
但是,这个字的来历和演变,可能就没那么多人知道了。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字。
“霾”字,甲骨文里是由“雨”和“貍”组成的。“雨”这个部分,咱们都懂,就是降水的意思。而“貍”呢,它在这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的是袭击村舍民居家禽幼畜的野猫。
所以,甲骨文里的“霾”,是在说雨中有小动物,暴风雨卷走家禽幼畜的景象。这是不是有点像咱们现在说的沙尘暴呢?只不过古人可能更直观地描述了这种天气现象。
到了金文时期,“霾”字的构成变成了“雨”和“木”,表示暴风将树木连根拔起。篆文时期,又变回了“雨”和“貍”的组合,但意思上有了变化,表示暴风雨如同貍猫,袭击家禽幼畜。这个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沙尘暴猛烈来袭,将树木连根拔起,卷走家禽幼畜。
古文里,“霾”的本义是动词,描述沙尘暴来袭的景象。但后来,这个字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尔雅》里,“风而雨土为霾”,这里的“霾”就已经有形容词的意思了,描述天空因充满沙尘而变得阴暗。再到后来,“霾”字更多地被用作名词,指代使天空阴暗的大量烟尘微粒悬浮的气象现象。
你看,这个字从甲骨文到现代,它的形态和意义都发生了不少变化。从最初的暴风雨卷走家禽幼畜,到后来的沙尘暴,再到现在的雾霾,这个字的演变,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说文解字》中对“霾”字的解释如下:
“風雨土也。从雨貍聲。《詩》曰:'終風且霾。’莫皆切”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霾”字的解读是这样的:
他首先解释了“霾”字的构造和含义,指出“霾”字是由“雨”字部首和“貍”字声旁组成的形声字。
他引用了《诗经》中的“终风且霾”来说明“霾”字的用法,表明“霾”字在古代文献中指代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即大风扬起尘土,使得天空变得昏暗。
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霾”字还有“下”的意思,即尘土从上而下落,这与“霾”字的本义相符合。他还提到了“霾”字的古音,说明在古代汉语中,“霾”字的发音与“埋”相近,这可能是由于两者在某些方言中发音相似,或者是因为“霾”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假为“埋”。🌫️🌬️🌪️
《康熙字典》里对“霾”字的解释挺有意思的,它说“霾”是风雨中夹杂着尘土的意思。大风呼呼地吹,把地上的尘土都卷到空中,整个天空都变得灰蒙蒙的,看不清远处的景色,这就是“霾”字描绘的景象。
《康熙字典》引用了《说文解字》的说法,说“霾”是由“雨”和“貍”组成的,虽然这里的“貍”是个声旁,不直接表示意思,但整个字合起来就是描述风雨中尘土飞扬的状态。它还引用了《尔雅》的解释,说“风而雨土为霾”,直接点明了霾就是风带着尘土下雨的现象。
用法上,“霾”字既可以作名词,表示那种尘土飞扬、天空昏暗的现象;也可以作动词,比如描述大风扬起尘土,从上而下覆盖过来的情景。而且,古代“霾”还通“埋”,有覆藏、埋葬的意思,这在屈原的《九歌·国殇》里就有体现,说车轮被尘土掩埋,战马也被束缚住。
来看下霾字的如今的含义和用法。
"霾"这个字,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天空灰蒙蒙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尘埃和颗粒物,让人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中悬浮了大量烟尘微粒时,就会形成这种混浊的状态。走在城市街头,突然一阵风吹来,沙尘漫天,天空变得灰暗,这就是"霾"字所描绘的场景。
在《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描述,这里的"霾"指的是大风扬起尘土,使得天空变得昏暗。这不仅描绘了一种自然现象,还带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另外,在《楚辞》中,"霾"字还被用作"埋"的通假字,表示埋葬的意思,如"霾两轮兮絷四马",这里的"霾"就是指将车轮埋入土中,固定战车。
"霾"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描述因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过多而导致的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本篇关于汉字“霾”的笔记,简单写到这里,希望本篇笔记又能让你学到新知识,如文中有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告知,下篇笔记见。另外,如你有哪些字存在疑惑,也可以告知,咱们一起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