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又遭遇了台风,这次的台风“海鸥”威力依然巨大。截至目前,台风已经造成超过200人死亡,接近200万人受到影响。讽刺的是,台风袭来之前,菲律宾还在准备在中国的黄岩岛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台风一来,菲律宾连军事演练都顾不上了,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立刻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西方国家的援助显得十分冷漠,几乎没有实质性帮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会再次援助菲律宾吗?
台风“海鸥”来袭的威力十分惊人。11月4日,台风登陆菲律宾。视频中显示,一位孕妇在深厚的浑水中痛苦地生下孩子,另一边,饥饿的孩子们只能在漂浮着垃圾的洪水中捞起几根变黑的香蕉果腹。这些令人心碎的场面只是灾难中的一部分。强台风“海鸥”横扫而过,近200万人无家可归,数百人丧命,整个国家进入灾难状态。
当马尼拉的街道变成了泽国,无数家庭在风雨中哭泣时,国际社会对菲律宾的态度显得异常冷漠。灾难发生前夕,菲律宾军方还在靠近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试图展示自己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姿态和与美国的密切关系。然而,灾难降临时,这种战略上的“亲密”并没有转化为及时的救援。菲律宾等待的,是来自美国的一些矿泉水和日本的几盒咖喱饭,这些象征性的援助,在巨大灾情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几乎集体沉默,连一句慰问都迟迟未发。
这种反差让菲律宾政府感到失望,尤其是当他们再次看向中国,期待那份在过去灾难时常伸出援手的温暖。然而这次,中国外交部仅作出了冷静的回应,提醒在菲律宾的公民注意安全,并表示“需要评估需求”。这种出乎意料的冷淡让马尼拉真切感受到了国际关系中的“温差”。战略上的靠拢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实际的援助,反而让他们意识到,在政治上不断挑衅的代价是沉重的。
中国的沉默并非冷漠。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向菲律宾提供了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这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数字,而是实际的帮助。2013年“海燕”台风肆虐时,中国在24小时内就提供了200万美元现金和大量大米。2021年“雷伊”台风袭击时,中国红十字会和驻菲使馆迅速送上了救援物资和食品包。2022年棉兰老岛地震发生后,中国不仅提供了300万美元现金援助,还派出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当地提供紧急医疗服务。
中国的援助一直以“重资产、高效率”著称,精准地对接最急需的药品、设备和粮食。然而,菲律宾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份善意的珍贵。甚至有消息称,本该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被偷偷运往南海争议岛礁进行建设,而本应为灾民提供庇护的帐篷却出现在了菲美联合军演的营地。尽管这一情况我们尚不清楚是否属实,但这种行为显然让人感到不齿。
菲律宾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国家间的信任,也伤害了中国民众的感情。网络上有不少人拿“农夫与蛇”的故事来比喻菲律宾的“忘恩负义”,呼吁不再援助这样不知感恩的国家。
与其说菲律宾是被台风击垮,不如说这场灾难揭示了他们内部治理上的严重问题。外部援助的冷淡只是加剧了这一现象。菲律宾的灾后管理出现了严重的资源错配。一方面,菲律宾在军事演习上投入巨大,另一方面,菲工程部长却在灾后承认国内的防洪工程存在规划不周和执行不力的问题。当洪水淹没马尼拉,冲垮宿务省的马南加大桥时,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本该用来拯救生命、加固堤坝的资源究竟去了哪里?更糟糕的是,菲律宾的应急体系在面对这种复合型灾难时显得极其薄弱。
宿务省在台风袭击前刚刚经历了一场地震的创伤,灾后恢复还未完成。而台风“凤凰”又在逼近,电力和通讯中断使得灾区情况更加混乱,信息难以传递。更糟的是,登革热和痢疾等传染病开始在避难所蔓延,医疗物资也告急,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在酝酿之中。可悲的是,菲律宾并未能从过去的天灾中汲取经验,反而忽视了改善防灾体系,导致民众的苦难一再上演。
风暴终将过去,洪水终会退去,但这次灾难暴露出的国家治理问题、民生保障问题和外交问题值得菲律宾当局深思。对于菲律宾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在外部盟友与邻国之间做选择,而是要向内审视,集中精力改善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民众的生活保障。毕竟,真正的国家安全并不依赖于外界的承诺或舰炮,而是依靠自己有能力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