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刚过,菲律宾就被台风和季风连番 “招呼” 了三轮,洪水漫过城镇,道路被冲断,360 万人遭了灾,几十人没了性命,农业和基础设施的损失眼看着就要冲到 60 亿比索。
那么,曾铺天盖地的援助,这次为何按下暂停键?
翻开过去的记录,中国的援助几乎是菲律宾遭遇天灾后的固定环节。
那份慷慨,快得让人印象深刻,2011 年 “天鹰” 台风来袭,中国马上拿出上百万美元救灾款,就连大使馆都紧急掏出了支票。2021年“雷伊”台风登陆,中国不光送钱送粮,还送来成千上万个食品包、4000 多吨救援物资,几乎是跟着台风的尾巴同步抵达,菲律宾官员的感谢信墨迹未干,中国的飞机和货轮已经停在港口。
那份慷慨,重得也让人记忆犹新,2013年史上最强台风“海燕”过境,中国送来了两万吨大米和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物资,还派出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直接开进灾区,救死扶伤。
即便是短短一年前,台风“杜苏芮”来袭,中国捐赠的物资依然准时送达,被菲方感激地称为“雪中送炭”。
这种毫不犹豫、铺天盖地的援助,曾是中菲关系的一抹亮色,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份默契在短短两年内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一片沉默。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在南海里。
国际关系就像一个银行账户,信任是唯一的货币,可惜,菲律宾近几年的操作,一直在透支这个账户,菲方一边嘴上说着合作共赢,一边却在南海问题上步步紧逼,不断制造摩擦。
从派遣船只硬闯仁爱礁,到与海警船玩危险的“碰碰船”游戏,再到拉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众域外国家,在中国的家门口搞联合军演,秀肌肉。桩桩件件,都在挑战中国的耐心底线。
更让人寒心的是,有消息称,菲律宾竟将中国援助的化肥,转手用作了去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的补给物资。这种操作,无异于一边吃着你家的饭,一边盘算着怎么砸你家的锅。
信任的堤坝,就是被这样一点一点被凿空的。别总觉得 “灾难面前,中国肯定会救”,这想法不光幼稚,也太高看自己的战略位置了。毕竟,一次次把中国拉进地缘摩擦,就该想到,总有一次,我们不会再出手。
在中国国内的社交媒体上,民意早已沸腾,“不该再当滥好人”的呼声,几乎是一边倒的,网友们的话虽然糙,但理不糙:“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人家都找了新大哥,就别上赶着热脸贴冷屁股了。”
这种朴素的情感,恰恰反映出中国外交心态的成熟,过去,我们总觉得要广结善缘,与邻为善。但现在,中国人越来越明白,善良和义气需要给对的人。
人道主义援助不是无条件的慈善,更不是政治上的“冤大头”,它背后依托的,是国与国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和互信。当对方把你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甚至当成可以利用的软肋时,暂停援助,不是不仁义,恰恰是为了自重。
这是一种外交上的“精准滴灌”:水,要浇在朋友的田里,而不是浇在对手的碉堡下,中国不再对谁都掏心掏肺,遇事就主动买单。这无关吝啬,关乎尊严。
那么,菲律宾找的新“靠山”们,在灾后表现又如何呢?
灾难发生后,菲方最倚重的盟友——美国,表态很及时,行动却很“节制”,援助主要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进行,金额约二十五万美元,但这笔钱不是美国单独掏的,而是多国合作的资金池里的一部分。
再看另一个庞大的盟友团——欧盟,由二十多个富裕国家组成,总共拨款了一百五十万欧元。
这些数字,与菲律宾官方公布的近六十亿比索的经济损失相比,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更像是象征性的慰问,这无情地印证了网友的那句嘲讽:“别急,他的美爹欧爸会救他的。”
现实冰冷而骨感,远水,终究难救近火,关键时刻,谁才是那个能为你倾力相助的邻居,菲方或许需要重新掂量一下。
对菲律宾来说,这次天灾和中国的沉默,或许就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警示。
中菲关系走到今天,并非无药可救,但确实病得不轻,病根就在于菲方试图玩一种“左右逢源”的危险游戏:安全上抱紧美国大腿,经济上又想继续搭中国的便车。地缘上甘当遏华“前哨”,灾难后又希望中国“雪中送炭”。
这种“前线亲近美国,灾后亲近中国”的双面策略,注定无法长久。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好事。你不能一边在南海问题上充当别人的“代理人”,一次次把中国推向对立面,一边又指望中国的援助能源源不断。
棋盘已经摆开,如何落子,全在菲方自己。如果真心想修复关系,就必须拿出诚意,停止在南海的挑衅,回到谈判桌前。
毕竟,那只曾为你雪中送炭的手,也懂得在被火焰灼伤时,及时缩回。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