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夏天湿热,加上碰上台风天,风吹雨打的,莫名给我出门吃馆子蒙上一层阻碍。
一般这个时候,我就会找找其他的选题写。
刷着社交软件,目光被丝博馆的这个展览吸引——对哦,每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都会有特展。前两年都去了,今年还没去逛逛呢。
于是我赶紧拿上相机冲去了。
也是因为来过好几次丝博,我已经轻车熟路,直奔临展厅。
路上还碰到其他游客在逗池子里的天鹅玩。
逛下来,我最喜欢的展品是这件鎏金银壶。
它的全称很长,叫做“辽代折肩孝子图鎏金錾花银壶”。
从器型上看,有很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壶上篆刻的是《孝经》里的故事。
说明儒家的孝道文化在当时已经深入契丹贵族阶层。
凑近看,在射灯的照映下,你会发现每一笔每一划都雕刻地十分精细精美。
表面明暗交错,光亮的地方闪烁耀眼。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年纪越来越大,血脉觉醒的缘故,我现在对这些金银器皿就是有莫名的喜欢。
先说说基本的展览信息。
这个特展的全称叫做“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
从展览的名字上也可以知道,今年的“丝绸之路特展”,把目光从沙漠转换到了草原。
更多讲述的是契丹建立的辽代政权与草原丝绸之路的故事。
这次展览一共展出213件/套珍贵文物,一级文物有66件/套。
大部分的文物都是内蒙古各大博物馆藏的精品文物,光是集齐他们,就花了不少力气。
虽说展览不大,折叠起来逛,半个小时能走完。
但如果细细去看,每一件文物都是不想错过的,都能看很久。
就像策展人说的那样:“因为内蒙地域辽阔,如果自己去看,可能要花一个星期才能把这些精品文物看全。”
展览一共有4个单元:
①草原丝绸之路的起源、②游牧农耕民族的印记、③华夏多元文化的交融、④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
因为游牧民族厚爱饰品,所以前面说的金银器,就占了展览中展品的很大一部分。
比如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能看到这对藏于内蒙古博物馆的“嵌宝石虎鸟纹金带饰”。
这组展品一套一共有12件,主要图案是一只匍匐前进的猛虎,饰牌的两端和上边环绕8只鸟,鸟身镶嵌7颗宝石。
可能寓意着匈奴以族星——昴星团周而复始的运行来确定每年四时十二月的生产和生活。
和去年一样的,这次展览里也有一只“金碗”——花式口金碗。
而比起去年那只“李白用的金碗”,它更加小巧,也更加精致。
这只辽代八曲连弧形金盒,出自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出土时有一对,就别在公主腰部的右侧。看外形,像不像现在的月饼?
盒面上錾刻了一对鸳鸯,盒底则刻有双鹤,均为半浮雕式。侧壁对称地装饰着卷草纹,增添了整体的优雅与精致。
还有许许多多的金首饰、金挂坠。铺开来写的话,又能说好久。
只是在看它们的过程中,我不仅能从上面看到许多贵族气息,也能看出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痕迹。
辽两次西征,恢复和打通了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诸国建立邦交,也和许多中西亚国家进行频繁的贸易文化交流。
于是,大量的奇珍异宝跨越山海而来。晶莹的玻璃、斑斓的玛瑙、温润的琥珀、剔透的水晶......
最典型的,就是这只辽代圆雕水晶鼠。
这只小巧的老鼠由白色水晶圆雕而成,呈现出俯卧状态,吻突出。
双眼圆睁,有一孔从颈至腹穿出,用于穿系。
在最后一单元,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当中,因为吴越与辽交往甚早,所以可以看到一些瓷器。
这次的展览,不少展品还是有分量的,值得去看一看。
也是因为很久没有逛展览了,走进展厅的时候,周围的灯光暗了下来,心里居然莫名有一种安全感。
看着那些穿越了几千年光阴,经过了不同的人事,最终来到我面前的器具,想象着它们身上的故事,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
于是结语里那句“驼车缓缓行于松漠之间,马蹄阵阵踏过碧色万里”仿佛真的现雨眼前。
欢迎留言,严禁盗图。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