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8日登陆的台风“杜苏芮”到最近的台风“卡努”,频频爆发的台风成了最近的热搜常客。
尤其是最近频频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台风“杜苏芮”,有名有姓,乍一看上去,像个女孩名字。
一个最大风力高达 17级、席卷大江南北,让中央气象台接连发布多次台风红色预警的“狂暴”台风,配上这么小清新的名字,多少让人觉得出戏了。
其实回顾历史,还会发现,这些几乎年年光临的台风各有各的名字,而且千奇百怪。
玉兔、山竹、杜鹃、狮子山、悟空……从地名、动物名,到植物名,甚至还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其实,关于台风的命名,也是有来头的。
台风由来
不同于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大风,台风一般发源于热带海面或亚热带洋面上,是一种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长这个样子的: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热带气旋都叫台风,只有它起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临近海域时才被称为“台风(typhoon)”
当热带气旋发源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时则被叫做“飓风(hurricane)”;
而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气旋风暴(cyclonic storm)”或简称为“气旋”(cyclone)。
跟我国关系密切的就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了,按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被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热带低压(TD) 、热带风暴(TS) 、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超强台风(Super TY)。
只有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即第四个等级开始,才可以叫“台风”,超强台风的底层中心风力高达16级或以上。
而这次的台风杜苏芮,就被归为超强台风。
台风命名
为什么一定要给台风取名字呢?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不解的问题。
还有就是避免混淆,毕竟同时期的热带气旋并不止一个,没有名字很难区分。
热带气旋历来有之,但给它取名这事儿,则要追溯到二十世纪早期。
一位叫克里门兰格(Clement Wragge)的澳大利亚天气预报员会用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取名,这样一来,他就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调侃讽刺了。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效仿,比如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有名字的飓风“哈里”,其名字便来源于当时正在登陆地佛罗里达州视察的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后来又有一次飓风被戏称为总统夫人“贝斯”。之后,便开启了热带气旋用女性名称命名的传统,由于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才逐渐加入了男性名字。
而中国在上世纪中期也开始给热带气旋命名,但多采用年份加序号的方式。比如1960年第一个热带气旋就叫6001、第二个6002……以此类推。
编号命名的传统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比如在中央气象局的网站上,能看到“杜苏芮”前面有 4 位数的编号 2305,意思就是 2023 年形成的第 5 号台风。
但是,由于热带气旋牵扯到多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每个地方不同的命名给国际间的沟通带来了不少障碍。
制定统一的台风通用名,便被提上日程。
至于具体命名规则,也有颇多讲究。
组成台风委员会(Typhoon Committee;简称TC)的共有14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泰国、越南和美国。
这14 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供 10 个名称,一共有了140个名字,这就是一个台风命名表。
这些名字,首先得有特色,没有特色的很难入选。此外,台风因为涉及多个国家、地区,相应的会有多个语种,所以命名也有规范,比如英文的话不能超过9个字母。中文则需要2到3个字,所以中国大陆提出的名称有海葵、银杏、风神、杜鹃、木兰、悟空、白鹿、海神、电母等等,简单又好记,
另外,台风的命名还要容易发音,不能念起来太拗口,更不能有歧义或者不恰当的、不好的含义。
基于此,才有了140个台风名字组成的台风命名表,只要台风一形成,就从台风表里按照顺序找个名字套上。
也就是说,台风的名字都是早早就定好的,并不是台风来了再临时取名。
而这次轮到的“杜苏芮”是韩国提供的,虽然听起来像某个小姑娘的名字,但实际上是韩语里意为“猛禽、鹰”,其英文全称为Super Typhoon Doksuri,其中“DOKSURI”音译过来就叫杜苏芮。
此外,台风的名字也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循环使用的。比如截至目前,杜苏芮这个名字就被使用了三次。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台风名被开除了,那自然就无法“回收再利用”了。
被开除的台风
什么情况下台风会被开除呢?
首当其冲便是“犯下滔天大错”的台风。当台风给人类造成了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时,该台风名字便会从台风命名表中删去,成为这个台风的专属名字,不再参与循环使用。
例如2002 年的台风“露莎”,在日本、韩国、朝鲜造成了 42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38 人死亡,因此被除名。2005年,19号台风“龙王”因为造成了近75亿的经济损失和近百人的死亡,台风委员会直接将“龙王”一名踢出组织……
有删就有补,台风被除名后,提供这个名字的国家和地区还要重新提供一个新的名字填补空白。
例如“龙王”名字被删去,因为这个台风名是由中国提供的,所以很快中国又递上了“海葵”这个新的台风名作为替补。
此外,因为名字本身“不合格”而被开除或勒令改名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美国提出的名称“库都”,因为发音上跟太平洋西部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语中的一些不雅词汇有关,于是被改为“艾利”。
香港天文台在台风委员会第 38 届会议上将之前提的“欣欣”和“婷婷”除名,理由是这两个名字没有亚洲特色,后来替换成了“白海豚”和“狮子山”。
韩国提供的第137号台风名称“Nabi/彩蝶”,因其发音近似阿拉伯文之“先知”词汇与宗教观点有冲突,被改名为“Doksuri(杜苏芮)”。
台风还有“停止编号”一说,指的是当台风降低到一定程度,气象部门便不再发布台风警报和预警信息,比如,当台风中心移入内陆或者高原地区,并且最大风力降到8级以下时,基本就会被停止编号。
停止编号并非意味着台风完全没影响了,其带来的降雨依然还会继续,各种随之引发的灾害也依然需要注意防范。
同台风除名不同,停止编号的台风只要没被开除,名字就还能继续用。
“双面”台风
台风一般多发于沿海地区,集中在每年的夏天和秋天。哪怕仅仅是路过不登陆,台风依然会影响沿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刮风降雨是常见操作。
台风一登陆,接踵而至的就是狂风暴雨,导致很多人谈“台风”色变。
其实就台风本身而言,更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
在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恶劣天气和灾害的同时,也会缓解干旱,为陆地送上淡水资源,帮助改善陆地生态环境。同时还会中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燥热,使冷热保持均衡。
我们现在听到的台风名字大多非常动听,彩云、凤凰、白鹿、玉兔、海棠等等,而且兼具美好的内涵。
看似与其“狂暴”本质不协调的背后,包含着人们对台风的期待,希望能有更多“懂事的”台风,少一些不知轻重的台风。
所以千万不要“顾名思义”,去小瞧一个披着“人畜无害”名字的台风。
正视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灾害,并及时做好防范。
附:台风天气避险指南
(*信息整理自中国天气报)
2 .备好药品、食品、饮用水等应急用品。
3 . 关紧门窗,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4 . 检查电路、煤气等设施,对室外物品也要及时加固或转移室内。
5 . 低洼地区或者危险房屋中的人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场所。
6. 尽量避免外出,一定要外出时,注意绕开积水,避免靠近大树、广告牌、电线杆、建筑物、铁塔等。开车则要低速慢行,保持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