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理最专业的流水地貌,总结大全,高考必用,地理视角看洪涝灾害曲流谷坡心滩河流河床阶地

1. 侵蚀作用:是流水破坏地表物质,使它脱离原位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的方式有两种:

化学溶蚀,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

机械侵蚀,是流水以其动能产生推力和上举力,使物质脱离地面,进入水中。

2. 流水机械侵蚀方式有两类:

(1)片状(面状)侵蚀:即降雨或冰雪融水在分水岭或倾斜的坡地面上产生的薄层流水对地面的侵蚀,其结果是使地面高度均匀地降低。

(2)线状侵蚀:降雨或冰雪融水在固定的沟谷或河谷中,对沟床或河床进行侵蚀。其侵蚀形式又有以下三种:

第一,垂直侵蚀(下蚀、下切):指流水对河(沟)谷底部进行的侵蚀,结果是使谷地加深。当下蚀达到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便会停止。控制河流(或沟谷)下蚀作用的水面即为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有暂时侵蚀基准面和最终侵蚀基准面两种。

第二,溯源侵蚀:指流水向河(沟)谷源头进行的侵蚀。使谷地伸长,溯源侵蚀与流水下蚀过程同步进行。

第三,侧向侵蚀(侧蚀):指流水对河(沟)谷两坡的侵蚀。使谷坡后退,谷地扩宽。

二、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搬运方式有四种:

推移

跃移

悬移

溶解质搬运

1. 推移:一般颗粒粗大而较重的砂砾,在水力推动下,沿着床底滑动或滚动前移。搬运能力的大小,是以砂砾的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来计算。

2. 跃移:是颗粒中等大小的砂砾,在床底与水流之间的跳跃式前进。

跳跃开始时,水流上举力大于颗粒重力,颗粒跃起。

当它升入水中后,砂砾表面完全与水接触,此时砂砾顶、底面的流速相差不大,压力差减小,上举力减弱,重力作用相对增加,颗粒沉降到床底。

水流的压力差再增大,颗粒再一次跃入水中。

3. 悬移:

是颗粒细小的泥沙,以悬浮方式的移动。

4.溶解质搬运:是指可溶性的矿物或岩石被水溶解后,成为溶解质被水带走。

三、堆积作用

1. 堆积作用是当流水的流量减小,或流速减慢,或含沙量增加时,搬运能力受到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积。

2. 搬运能力的减弱是逐渐进行的。

首先堆积的是粗重颗粒,继而是中等颗粒,最后是细小颗粒。

对于河流来说,动力由上游往下游逐渐减小。

堆积物的分布基本规律是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

第二部分 片流作用与片流地貌

一、片流作用

片流作用

即面流、散流、坡面流水作用。

指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地上产生的薄层流水。

流路极不稳定。

片流作用的强弱受气候、地形、岩性 和植被等因素影响。

1. 气候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片流作用的重要因素,雨量多而降雨强度大的地区,片流作用也大。

其中降雨强度影响最为重要。

2. 地形因素:坡度和坡长分别影响流速和流量,它们两者都是侵蚀力的主要因素。

坡度在40-50°时侵蚀量最大,超过该坡度时,侵蚀量减小。因为坡度越大,实际受雨面积减少,从而减少流量,侵蚀力受到影响。

在坡度不同,长度相等的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时,受雨面积是不等的,如坡度大的地面比坡度小的地面少。

3. 岩性因素:

岩石的软硬以及残积、堆积物的致密程度,都会影响到地面的抗蚀能力。

如在页岩、泥岩分布区、黄土堆积区及花岗岩风化壳(残积层)分布区,由于岩性软弱或土质疏松而抗蚀力差,片蚀作用强烈。

4. 植被因素:植被对地面具有保护作用,可拦截雨水,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

树冠就可截留降雨量的15%-80%。凋落物既能储存水分,又可阻滞片流的进行,分解后改良土壤性质, 增加土壤透水性,减少片流的发生。

植物的根茎能固结土层,拦阻片流。在植被覆盖度大的地区,片流作用微弱。

5. 人为因素:人为长期对森林草地的破坏,加上耕作方式不合理,以及开矿、取石、修路和工程建筑后水土保持不当等也会对片流产生影响。

二、片流地貌

1. 侵蚀坡面:片流对山顶和山坡进行层层剥蚀,山坡因此后退,山顶高度降低,但这种侵蚀十分缓慢的。被侵蚀的坡面成为光坡或细沟。

2. 浅凹地和深凹地

浅凹地:指片流在局部弱质的坡地上侵蚀后产生的一种纵长宽浅的凹地。

浅凹地:经过长期侵蚀,高度进一步降低,坡度逐渐增大,最后演变为深凹地。

3. 坡积裙

坡积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层(面)状堆积地貌,堆积物上部薄,下部厚,纵剖面呈下凹形。

片流侵蚀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地带,由于坡度转缓,流速减慢,加上流水挟沙量多,所以搬运能力大减,产生堆积。

堆积层结构松散,颗粒较粗,以中细砾、砂、亚砂土和亚黏土为主。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略具斜层理。

第三部分 沟谷地貌

一. 沟谷流水:是一种暂时性的线状流水,有着固定的流路。

其水文特点有:

流量变化大,水位暴涨暴落,降雨时水量很大,无雨时水量消失。

流水纵比降大,流速大,水流湍急,侵蚀力强,破坏性大。

含沙量大,并且常常挟带着巨砾,造成下游堆积地貌。

二. 沟谷流水的生成:

沟谷流水的生成是由片流转变而成。

在不平整的坡地上,只要有局部的凹陷,都会吸收两侧的来水,形成流心线。

在流心线上水层增厚、流速加大和下蚀力增强的情况下,就会逐渐侵蚀出长形的沟谷和产生沟谷流水。

三. 沟谷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在山坡和山麓地带作用时,不同的部位其作用方式和强度不同,因而产生三种地貌:上游为集水盆、 中游为沟谷、下游为扇形地。

(1)沟谷: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长形谷地,它是浅凹地或深凹地上的片流汇集后,沿土层裂隙下蚀而成。横剖面 呈“V”形。沟谷的发育可分为四个时期:

初期为细沟,其宽、深小于0.5m

中期称为切沟,深度增大至1-2m

后期为冲沟,深数米至数十米不等,长度大于数公里。破坏性大,常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末期为坳沟,下切力减弱,并且被侧蚀(崩塌为主)所代替。

(2)集水盆:是沟谷源头扩大后的小盆地,其生成与沟头集水量增大有关。该处水量较多,下蚀也较深,引起沟头三面的迅速侵蚀,扩大成为盆地状。

(3)扇形地(洪积扇):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两侧的侵蚀。形成与沟口水力减弱有关。大型扇形地堆积物的分布较有规律,由扇顶至边缘分为三个沉积相带:

扇顶相:位于扇形地的上部,该带堆积物为巨大的砾石,其间空隙填充砂及黏土。砾石磨圆度差,略具厚薄不均的透镜状层理。

扇形相:位于扇形地的中部,以亚砂土及亚黏土为主,夹砾石及砂的透镜体。砾石向上游倾斜和叠瓦状排列,磨圆度 较扇顶相稍好。

边缘相(滞水相):位于扇形地的边缘,堆积物最细,以亚砂土及亚黏土为主,偶夹砂及细砾透镜体,具有斜层理,地下水在此 带溢出,在干旱区则为绿洲所在地。

第四部分 河谷地貌

一、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要素组成。

谷坡分布在谷地两侧,谷底是夹在两坡之间的低陷部分,内有河床和河漫滩两种地貌.

河谷按其发育程度及形态可分成四种:

1. 嶂谷:是河流发育初始阶段的谷地,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此时河流深切谷地,谷形狭窄,两坡几乎垂直,谷底只有巨大的砾石堆积。

2. 峡谷:又称“V”形谷,由嶂谷进一步演变而成,此时河谷谷底狭窄,中上部比较宽阔,河床的纵比降很大,水流 湍急,多险滩、瀑布和瓯穴,河流下蚀作用强。

3. 河漫滩河谷:“V"形谷发展而来,此时下蚀作用减弱,以侧蚀作用为主,谷底扩宽,堆积加强,产生了细颗粒的泥沙 堆积物,形成河漫滩。

4. 成形河谷

是具有阶地的河谷。河漫滩河谷形成后,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河流便会重新下蚀, 形成新的河床和河漫滩,原来的河漫滩则转变为谷坡上的阶地,成为谷坡的一部分。

按河谷发育的一般规律,上游多为嶂谷和峡谷,中游多河漫滩河谷及成形河谷,下游则以河漫滩河谷为多见。

二、河床地貌

(一)河床剖面形态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

上游坡度大,中、下游坡度逐渐减小,呈下凹形曲线。

局部河段,受岩性、构造、地壳升降和流速等因素影响而高起或深陷。

河床纵剖面起伏不平,高起的地貌有浅滩和岩槛,深陷的地貌有深槽和瓯穴等。

1. 浅滩:

是河床高起的浅水河段,高程在平水位之下,浅滩主要是由于该处流速骤减,挟沙能力降低而堆积所成。

主要由砂砾堆积而成。位于河心的浅滩称为心滩,心滩再淤高,便成为江心洲。位于河岸的浅滩称为边滩。

2. 深槽及瓯穴:是河床中的深洼河段,由地壳下降、急流或旋涡流侵蚀而成,深槽与浅滩往往交替分布,使河床变得起伏不平。

3. 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岩层或岩脉,多发育在瀑布的下方,受跌水的冲击及旋涡流作用,岩石易被冲蚀,加上瓯穴里的旋涡流挟带着砾石进行磨蚀所致。

(二)河床平面形态

河床平面:形态有顺直河床、弯曲河床、分汉河床和游荡河床等。河床形态与水动力的作用有关。

1. 顺直河床:是弯曲率为1.0-1.2的河床,弯曲率是指弯曲河床两点之间的长度与其直线长度之比。

第一,顺直河床的床底形态,受双向环流支配。顺直河床的主流线在河心,所以流速最大,河心两侧各形成 环流。

第二,顺直河床不易保持,因为主流线受河床边界条件及地球偏转力的影响而经常偏离河心,折向岸边。

2. 弯曲河床:是弯曲率大于1.2的河床。如果弯曲率很大时,称为曲流河床。如长江的上荆江和下荆江, 弯曲河床的生成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单向环流作用。

第一,当水流经过微弯河床凸岸时,在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射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抬高,产生水面横比降和 横向压力,其作用方向指向凸岸,力的大小由水面至水底相同。

第二,由于离心力在水面大,水底小,它与横压力相加后产生的合力方向表现为表层向着凹岸,底层向着凸岸。

第三,水流随着合力方向而运动,表流流向凹岸,底流流向凸岸,于是构成单向环流,由于它发生在弯道,又称弯道环流。

第四,单向环流与河流的纵向流水结合起来,构成螺旋形环流。

第五,单向环流中的表流及其下降水流射向凹岸,流速大,侵蚀力强,使凹岸后退。当表流下沉时,冲击力 大且指向河底,使河底冲深,形成深槽。

第六,环流下部的底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弱,造成凸岸堆积,形成边滩。上、下游两个深槽之间的过渡 河段,因上升流而堆积成河心浅滩。

第七,在凹岸不断侵蚀后退,凸岸不断堆积前移之下,原来微弯的河床变成弯曲河床。

第八,弯曲河床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曲流河床,又称为蛇曲。曲流包括发育在平原上的自由曲流和发育 在山区的深切曲流。

3. 分汊河床:是河流中形成的心滩或江心洲导致的河床分汊。其中江心洲处发育的分汊河床比较稳定,汉汊固定。

4. 游荡河床(网道河床):属分汊河床的一种,但汊道极不稳定,汊道随着心滩的变化而随时改变,终年摇摆不定,摆幅每天可达百米以上,每次长达5-6km。

(三)河漫滩地貌

1.河漫滩

是具有悬移质堆积的滩地;

分布在河床的两岸;

是高出平水期河床的平坦谷底,洪水期可淹没;

河漫滩的特点是在沉积上具有二元结构。

2.河漫滩类型有三种:

1). 河曲型河漫滩:是在弯曲河道上发育的,其形成过程主要有:

发育初期:河谷深窄,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形成面积狭小的边滩。

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渐展宽,边滩扩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大片出露,成为雏形河漫滩。堆积物以粗粒的推移质(砂、砾)为主。

发育晚期:雏形河漫滩进一步扩宽淤高,滩面流速减小,洪水时滩面上的悬移质得以堆积。

2). 汊道型河漫滩:即具有二元结构的江心洲。该类河漫滩的特点是洲头高于洲尾,两侧多由砂堤环绕。

3). 堰堤型河漫滩:发育在顺直河床的两岸。洪水期河水泛滥,两岸不断堆积淤高,形成具有向岸外微倾的河漫滩,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内可分为三带:

天然堤带:分布在岸边,与岸平行排列,由颗粒较粗的砂粒组成。特大洪水漫滩时,因岸边流速骤减,大量的较粗粒砂子堆积而成。

平原带:在天然堤带的内侧,高度较低,堆积物颗粒较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

洼地沼泽带:地势低洼,谷坡带来积水。

(四)河流阶地地貌

河流阶地地貌:是河谷坡麓的一种阶级形地貌,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两要素组成。

1. 阶地的成因

(1)地壳上升

河漫滩生成后,地壳上升,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活力加强,于是重新下切,形成新的河床,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洪水位,成为阶地,同时也转变为谷坡的一部分。

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阶地就会有多级。如长江三峡地区,在巫山、巴东一带,地壳上升运动最为强烈,阶地多达9级。

(2)气候干湿变化

气候变干时,地面植物稀少,岩石物理风化强烈,带入河流的泥沙量增多,河流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因而河床发生大量堆积。

气候湿润时,植物茂盛,河流含沙量减少,此时河流流量增加,下切力加强,于是河床被重新下切, 前期的河漫滩形成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

如冰期海水体积减小,基准面海面下降,引起河流下游的河床纵比降增大,河流下切作用加强,从而造成阶地。

2. 阶地类型

(1)侵蚀阶地:由基岩组成,有些侵蚀阶地也有薄层的河流堆积物覆盖。该类阶地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堆积阶地: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全部由河流堆积物组成。按各级阶地堆积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分为上叠阶地和内叠阶地两种。

上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堆积层叠置在老阶地堆积层之上,说明后期河流的下切深度未超过早期阶地的堆积。

内叠阶地:是新阶地的堆积层被套在老阶地堆积层之内,说明后期河流下切的深度都到达最老河床的底部。

(3)基座阶地:组成阶地的物质上、下部不同,上部为河流堆积层,下部是基岩。表示河流后期的下切强度大,深入到基岩内部。

(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因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被后期的堆积物覆盖而不显露于地面的阶地。

第五部分 河口地貌

一、三角洲位置

三角洲发育于河口区,它是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地带。在这里两种水体互相混合,发生泥沙堆积和化学絮凝。河口区的范围具体划分为三段:

1. 近河口段:

是河流进入河口区的上段,上界为潮区界,下界为潮流界,也是枯水期的咸水界。

河流在潮流顶托下,水位发生涨落变化,形成潮差。

2. 河口段:河口区的中段,上界为潮流界,下界为河口口门,也是洪水期的咸水界。

具有明显的往复流,涨潮时潮流沿河上溯,落潮时径流下泄。盐、淡两种水流在此河段混合。

盐水密度大位于水体底部,淡水密度小位于水体上部,二者的接触带上发生化学絮凝作用,涨潮时, 下部盐水呈楔状(盐水楔),随潮流上溯。

在本段内,河流分汊,并出现三角洲平原及沙岛。

3. 口外海滨段:

位于河口区的外侧,上界为洪水期的咸水界,下界为河流堆积前缘的陡坎。

河流作用较弱,以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等作用为主。

在本段内出现水下汊道及浅滩。

二、三角洲形成条件

1. 河流动力减弱

第一,河流入海时水面比降逐渐减少直至趋于零,河水流速转变为惯性流,流速大减,产生堆积。

第二,在涨潮时,由海水带入的泥沙沿河上溯,到憩流时,流速为零,此时由海外带入的泥沙也随之沉积, 加上盐水楔的胶体絮凝等,使河口区的堆积加强。

3. 海洋动力较弱

海洋动力包括波浪、潮汐和沿岸流,海洋动力作用弱,泥沙易于堆积。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海滨水浅对波浪和潮汐均有消能作用,造成较为安静的沉积环境,有利于三角洲的生成。

三、三角洲类型

按其生成的主要作用力可分为三类:河流型、波浪型和潮汐型。

1. 河流型三角洲:发育在河流作用力较强,来沙丰富的河口区,发育岀的三角洲主要有扇形三角洲和鸟足形三角洲。

扇形三角洲:的发育模式是当河流进入河口时,首先在口门堆积出沙洲,促使河口分流,形成二汊,以后又在分流河口上堆积出次一级的拦门沙及次一级分流河口,如此重复,最后成为扇形三角洲平原。

鸟足形三角洲:河流进入河口区以后,泥沙迅速沿着河流两侧堆积,形成天然堤式的狭长形平原,且不断向海延伸,河床纵比降不断减小。洪泛时,天然堤被冲缺,在于流两侧产生新的入海汊道,形成新的三角洲。

2. 波浪型三角洲:三角洲发育在波浪作用强烈的河口区,河口前缘堆积大多数经过波浪的侵蚀、搬运和改造,形成大致与海岸平行的沙坝,其中河口附近堆积较多,造成向海突出的尖头形或弓形三角洲。

3. 潮汐型三角洲:潮汐作用强烈的河口,三角洲发育较慢,形成洲岛形三角洲,它由一系列与潮汐通道大致平行的长形沙岛和指状沙脊组成。

四、三角洲沉积结构

根据三角洲不同地段的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特点,可划分出三个沉积相,代表不同的沉积环境。

1. 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的成陆部分,以河流作用为主,堆积物具有陆相特征。由于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物类型较多,岩相变化大。

2. 三角洲前缘相:是三角洲的水下斜坡部分,在河、海作用相当的环境下堆积而成。颗粒稍粗,以黏土质粉砂为主,有时夹黏土层或粉砂层。有薄斜层理及波状层理。

3. 前三角洲相:位于波浪基面以下,距河口最远。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物最细,主要是黏土及淤泥,富含有机质淤泥及海 相生物化石,具有水平层理。该层往往是石油的生油层。

第六部分 流水地貌演变

一、分水岭的袭夺

1. 河流劫夺:是河流分水岭移动的结果。侵蚀较强的一侧分水岭便向另一侧移动,结果侵蚀力强的一侧河流切过分水岭,伸入相邻流域内,甚至把该流域的河流上游劫夺过来,造成劫夺现象。

2. 由河流劫夺的造成的劫夺地貌有:

劫夺湾:劫夺河向被劫夺河劫夺时在劫夺点上所造成的拐弯,常有跌水出现。

断头河:指被劫夺河在劫夺湾以下的河段,因水量减少而河床收窄。

风口:是劫夺湾与断头河之间相隔的一段干谷,原属被劫夺河的一段,干涸后称为风口。成为后来断头河与劫夺河 之间的新分水岭。

劫夺河阶地:劫夺河掠水后,水量大增,下切力加强,因而产生了阶地。它随着河流溯源侵蚀而不断向被劫夺河上游延伸。

二、流水地貌的发育演变

1. 地理循环论:

地理循环论把由平原上升为高地,再经侵蚀到准平原的过程,看做是地貌发展中的一个侵蚀旋回。

准平原又迅速上升,地貌的发展又是第一次侵蚀旋回的重复。

该理论假设一个平原随地壳急速上升成为高地后,在地壳长期稳定下,地貌发育经过三个阶段,最后成为准平原。

幼年期:平原上升成为高地后,地面被河流强烈切割,到该期末,地形达到了最大起伏,形成峡谷、高山形态。

壮年期:侧蚀作用加强,峡谷被拓宽,山地高度降低,河流的主流河床纵剖面变得和缓,并达到了平衡剖面,地貌上 以宽谷、丘陵为主。

老年期:丘陵高度进一步降低,大部分支流河床纵剖面达到了平衡剖面,侵蚀能力微弱,地面高度接近海平面,成为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其上散布着一些未被侵蚀的蚀余山。

2. 地形分析与坡面发育理论

(1)德国地貌学者彭克于1924年提出的理论。主要观点是: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亦即构造变动(内力)与外力剥蚀两个变量的函数。以三种坡面形态:上凹形坡,表示构造上升量大于地面剥蚀量;下凸形坡,表示两种力量相反;直线形坡,表示两种力量平衡。

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坡面侧向侵蚀,侧蚀过程是“等坡后退”,其结果是使山坡后退,坡度减小,高度降低。最后在山前出现坡度极缓的山足剥蚀面。

(2)彭氏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把地貌的发育与内、外力结合起来分析。

认为地貌的发育,主要是坡面侧蚀,补充了戴氏河流下蚀论的不足。

但是具有较大的片面性,理论上过分强调坡面的侧蚀,而忽略了流水的下蚀。并且把侧蚀的动力仅仅局限在“重力搬运”上。

局限于数理分析,与客观事实不符,把坡面发育简单认为是“等坡后退”。

研究范畴(仅是坡面发育)偏窄,未能解释整个流水地貌发育问题。

3. 流水地貌阶段发育论:该理论是由我国地貌学家曾昭璇提出的。主要论点是:

地貌的发育是由三种流水动力,在三个阶段进行作用,并取得相应的结果。

散流:作用于分水岭及山坡,对地面进行下蚀,使其高度下降。

暴流(即沟谷流水):作用于山坡,并对坡面侧蚀,使坡面后退和缩小,最后使坡面消失。

由散流和暴流汇成的河流,作用于河谷,对河谷进行下蚀、侧蚀或堆积,扩大成为平原。

4. 准平面

是一个适应古地质结构的和缓起伏地面。

它可在流域内任何一个局部地区生成。

其生成与三种流水动力的强度对比有关。

当区内存在局部侵蚀基面和存在弱质岩石,散流和暴流的作用强度大于河流时,地面很快被夷平,形成准平面。

(2021·浙江1月选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

(1)甲地地形为________(填类型),夏季盛行________(填风向)风,降水较多。

(3)从地形影响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山地 东南

(2)规律:自南向北推迟。

原因: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较大;暴雨出现概率高。

【解题启示】①审题干,抓住关键信息,明确核心词、限定词和指向动词。例如描述、简述、说出、阐述、分析等。②寻找问题回答角度,有针对性的作答。例如第(2)题从“降水”角度回答。③仔细筛选,确定具体答案,规范作答。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

洪涝灾害的成因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涝灾害,如下表分析:

自然

原因

流域

状况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洪水易形成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

状况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狭窄

人为

原因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塞,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减缓了河道排水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2)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①危害:

冲垮河堤;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淹没农田、聚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

人畜饮水困难;

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②治理措施

a.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区等。

b.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推行防洪保险等。

三个角度分析洪灾的原因——“来水”“容水”和“去水”

根据洪灾的定义,其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三是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淮河流域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

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蓄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上游滥伐森林造成下游泥沙淤积等导致湖泊萎缩。淮河下游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

(3)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

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降低,两流域容易发生洪灾。

2.干旱灾害

(1)我国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也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季风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下面为我国旱灾多发区的成因分析。

(2)干旱灾害的危害

危害

表现

影响种植业

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影响畜牧业

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引发水资源短缺

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诱发其他灾害

极易引起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治理措施

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工程。

②改进耕作制度,发展节水农业。

③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

④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

⑤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

综合自漫谈学习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知识要点5.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 都有。结, 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 丁香结” 的象征意义: 人生中不顺心的事, 解不开的愁怨。 (2)“ 丁香结” 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 那不妨用乐观 豁达的心态面对, 积极解决问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6169394291>39A:;38e23<6225<6;7xjvor
1.北方暴雨频发,多地突发山洪对话水文专家徐宗学:防洪何以“为水让路”|在多山的区域,天然的山洪沟被填平用来修建道路或建筑。但这些水塘、湖泊或沟渠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天然行洪通道与蓄水空间,其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改造,比如一条排洪沟平整后建设为道路,可能使得原本明显较小的洪涝风险,变成了隐蔽但更大的洪涝风险。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2:3398iqe/oohwnyvx<4:B=7;0yivvq
2.环境污染调查报告15篇【合集】爸爸妈妈急急忙忙地跑了回来,我们连忙把水倒入杯子里,放入PH测试卡,这次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水质慢慢地变成了黄色的水。“呀,河水是碱性的啊!”爸爸妈妈不可思议地说:“现在的河水,水质怎么已经变地这么差了呀!想我们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带我来这儿,那时候的水是清澈见底的呀,看着水里的小鱼儿游来游去,别提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5Hqwl|wqhbqpfq1fobqlmcdcuhcx4iqpm{wxgcqigpa:97458/j}rn
3.采访电力前辈,重新认识储能结构。一直以来,包括我在内,不少人怀疑抽水蓄能这个事情嘛,搞水电的都听过,我还听说这是什么代表中国高科技的新技术,其实这不是什么新的技术,我是搞继电保护的,至少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高深技术,我们厂没有搞这个,因为我们是从几公里以外引流地下水到盘龙江形成落差,我们没有坝,蓄水时间只有10来分钟左右,而且离城市太远,我们这不适合搞抽水蓄能。 jvzquC41zwkrk~3eqo5379=65:62;86;97656@>
4.“山洪连水带泥直接冲到我们家里!”青海大通山洪亲历者讲述险情18日下午,青山乡路边一家小吃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这边属于贺家庄村,受灾挺严重的,现在大家都还在忙着清理淤泥。“17日晚11点多,山洪就来了,连水带泥直接冲到我们家里,就是泥石流。” 沙岱村一名村民告诉北青报记者,17日晚的雨从10时许开始下,大约两三个小时后,当时在县上的他就听说家里发生山洪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73;:24
5.小学生绿色环保宣传主题演讲(精选23篇)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那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吧。当你和家人出去旅游时,不但自己不乱扔果皮、包装纸,而且发现垃圾还能主动拣起来投进垃圾箱里,那你就是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少年;在学校里看见自来水龙头没关紧,你能上前动手把它拧紧;看到光线充足,能jvzquC41yy}/fr~khctxgw3eqo5zcwokcpmhcx4jwctccx~cplobpplcq1713@9;954ivvq
6.水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山洪暴发模拟实验告诉你实际上,当地降雨前曾两次发布预警,提示注意“连续降雨带来的小流域山洪或地质灾害”。但由于信号不佳,被困人员并未收到。 60公斤的消防员仅53秒 就被水流冲倒 如果山洪水流倾泻而下,人员的逃生时间能有多少?水的力量有多大?江苏消防人员利用水域训练造浪装置进行了试验。 jvzq<84pgyy/jww0ep5tj|1ctzjeuj1317:696;5:944>>;92;74
7.学院科普项目“智解山洪——洪水来了,怎么办?”圆满开展针对雅安地区山洪灾害频发的严峻现实,为切实增强小学生对洪水灾害的科学认知,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11月4日,学院携手四川省雅安市水利局与汉碑慈溪小学在慈溪小学演播厅共同举办了一场以“智解山洪——洪水来了,怎么办?”为题的科普讲座。本次活动作为《智解山洪:智慧水利技术助力防灾减灾》系列讲座之一,注重从小学jvzquC41unye0|necw4ff~3ep1oohx432370;=;40jzn
8.大班健康防溺水安全教案反思大班健康防溺水安全教案反思,1、大班健康防溺水安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感知,了解和掌握基本卫生、游泳安全知识,形成自我保护和保健的基本能力。 2.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3.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jvzquC41o0wji~xjk0ipo8vk13<73<;485;86<530jznn
9.四川彭州龙槽沟山洪已致7死8伤危险排洪渠道为何成网红打卡地“水会变少,尤其是夏天,水少了,石头会容易干,这点来说,其实游客很容易发现,之所以会突然减少,是因为山洪来之前,上游的一些泥土、垃圾堵在上方,下面的水会突然向上,一旦上游堵点支撑不住,山洪就来了。水变浑浊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洪水来了,上游或山上的滚石,在往下的时候碰到植被,植被破坏了,水自然就浑浊。滚石jvzquC41ltyi0qfpi|npw7hqo0io1{jcf1ipp}jpv1814;22:1761ltpvgtuaA84;778a93jvo
10.束水归槽誓卫映秀——四川全力抗击“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岷江左岸的雍塞体土质疏松,又在水里长时间浸泡,从上游向下游机械作业难度很大,一使力重型机械设备就会往下陷,只能一步步试探着往前推进,慢慢开拓出一个作业平台,又调来了10多台大型设备加紧作业,非常不易。”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局第一机械化施工处处长张正东是最早指挥岷江挖掘作业的一名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前的72小jvzq<84yyy4djrscyczft7hqo0io1ƒyi|1~x|}44236oho}15181395:1v81395:45e24?=:80nuo
11.从浅滩溪流到致命“齐头水”仅需几十秒!这份避险攻略速收藏那么,到底什么是“齐头水”? 它又为何如此危险呢? 一图了解↓ 山洪暴发时形成的 较高的水墙“齐头水” 来势汹汹 速度快、隐蔽性强 是溪谷戏水的“隐形杀手” 夏日炎炎 山谷溪流又是 露营、钓鱼、戏水的热门去处 当“七下八上”关键期叠加出游高峰期 jvzquC41cro/cyu0cpnvkwjyu0ipo8hqpvkov8=887>847mvon
12.华北暴雨警示录:如何应对下一次洪水?涿州的水从哪里来? 上述熟悉涿州水利的人士介绍,涿州市有两大水系,一是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流经涿州东北角,对涿州市影响不大;另一个是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水系,其中的小清河、大石河(又称琉璃河)、北拒马河三条主要河流呈扇状结构在涿州市东北部汇成一条河流,被称作白沟河,同样也属于大清河水系。白沟河一路向南jvzq<84yyy4jpn|uygkl0ls1uqijg}~14284/9=/2;52;=660unuou
13.阿富汗余明辉:塔利班执政阿富汗两年来最全记录(九)从今天(4月1日星期六)起,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阿富汗的新卫星频道将以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波斯语为儿童,包括11岁以上的被剥夺正规教育的女孩播放一个名为“课程”的教育系列。 山洪在阿富汗东北部造成 1 人死亡、10 人受伤 2023年4月6日报道,据当地官员称,阿富汗东北部塔哈尔省班吉地区近日连降暴雨和山洪,造成至少1人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42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