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水利专业山洪沟治理工程课程设计教案
二、教学目标
让高职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说出山洪沟治理的3类核心措施(工程措施:护岸、疏浚;生态措施:植被固坡、生态袋护坡;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明确各类措施的适用场景(如“陡坡段用浆砌石护岸,缓坡段用植被固坡”);能结合简单山洪沟基础资料(如流域面积、坡降、泥沙含量),完成“工程措施选型+布置示意图”的方案框架设计,标注关键参数(如护岸高度、疏浚深度);能识别治理方案中的2类常见问题(如护岸强度不足、忽视鱼类洄游通道),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工程安全优先、生态保护兼顾”的治理理念,为后续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避免“措施选型与地形脱节”“忽视流域水文特性”“生态措施形式化”的设计误区。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山洪沟治理技术规范》(SL/T727-2021)相关章节、高职《水利工程设计基础》教材中“山洪灾害防治”内容、多媒体课件(含福建山区山洪沟灾害案例视频(3分钟,含灾前地形、灾中破坏、灾后治理)、典型治理工程CAD布置图、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对比图)、教学道具(山洪沟简易地形模型(标注坡降、易冲刷段)、治理措施选型卡片(护岸/疏浚/植被固坡等,含技术参数)、方案设计图纸模板、“设计小能手”评价表);学生提前复习“水利工程测量基础”(如坡降计算)、“水文基础知识”(如洪峰流量估算),教师确保地形模型贴合实际案例(坡降1:50-1:100),图纸模板预留关键设计区域,符合高职学生设计实操需求。
四、教学重点
治理措施认知与选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视频与规范解读,清晰区分工程、生态、非工程措施的类型,能根据“坡降大小、冲刷程度、生态要求”选择对应措施(如“泥沙淤积严重段优先疏浚,岸坡易坍塌段采用护岸”);
方案框架设计:让学生结合地形模型与基础资料,完成“治理范围确定—措施布置—关键参数标注”的方案框架,在图纸上准确绘制护岸线、疏浚断面等核心要素;
方案问题识别:帮助学生通过对比规范与优秀案例,识别设计方案中的“措施参数不合理”(如护岸高度低于设计洪水位)、“生态考虑不足”(如未预留生态通道)等问题,提出调整思路。
五、教学难点
措施选型与地形的匹配:突破“学生仅按经验选型,不结合实际地形(如陡坡段选柔性护岸易变形)”的难点,通过“地形参数—措施特性”对应表(如“坡降>1:30选刚性护岸,坡降<1:50可选柔性护岸”),建立选型与地形的关联;
工程安全与生态的平衡: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措施需兼顾工程强度”(如植被固坡需搭配土工格栅增强稳定性),避免“只重生态形式忽略安全”或“只重工程强度破坏生态”的极端;
设计参数的初步确定:避免学生“参数盲目取值(如随意设定护岸高度)”,通过规范简化公式(如护岸高度=设计洪水位+0.5m安全超高),指导学生初步计算关键参数,确保设计合理性。
六、教学方法
案例导入法:播放福建山区山洪沟灾害视频(展示“未治理前暴雨引发滑坡、冲毁农田,治理后恢复生态与安全”),提问“视频中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工程治理解决?如果是你,会优先采取什么措施?”,引发学生工程设计思考;
规范解读法:结合《山洪沟治理技术规范》,提取“护岸设计基本要求”“生态措施技术指标”等核心条款,用通俗语言解读(如“规范要求护岸基础埋深需大于冲刷深度,避免被洪水淘空”),让学生明确设计依据;
模型实操法:让学生分组使用山洪沟地形模型,在模型上用贴纸布置护岸、疏浚区域,直观感受措施与地形的匹配关系,再转化为图纸设计;
小组讨论法:围绕“‘某低山丘陵区山洪沟,流域面积5km2,坡降1:40,岸坡有农田,该如何设计治理方案?’‘方案中生态措施该如何与工程措施结合?’”开展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规范与案例发表观点;
成果互评法: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设计方案,其他组根据“措施合理性、参数完整性、生态考虑”进行评价,教师补充点评,强化方案优化意识。
七、教学过程(60分钟)
(一)案例导入—认知山洪沟治理需求(5分钟)
视频与提问:播放福建山区山洪沟案例视频,暂停在“灾中冲毁护岸”画面,提问“这段护岸被冲毁可能是什么原因?(如基础埋深不足、材料强度不够)治理时该如何避免?”;再暂停在“灾后生态护岸”画面,提问“这种护岸上的植被有什么作用?和传统浆砌石护岸比有什么优势?”;
课题引入:“山洪沟治理不是简单的‘修堤筑坝’,需要结合地形、水文、生态综合设计,今天我们通过课程设计,学习如何完成一个简单的山洪沟治理方案框架”;
教材链接:翻开《水利工程设计基础》教材,指着“山洪沟治理方案设计”章节说“教材里介绍了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