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娘子传奇》这部剧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即便没有看过,白娘子是千年蛇妖化身为人,与凡人许仙共结连理的故事,想必也有所耳闻。这类关于蛇的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着不少,它们充满了神秘感,且带有浓厚的古老气息。甚至在十二生肖中,蛇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可以看出,蛇在古代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小时候,常常听老人说,蛇活到五百年便可变成蛟龙;如果蛇活到千年,它就能化身为龙。那么,神话故事中的大蛇是否真的存在,或者五百年的大蛇是否真的能变成蛟呢?今天我们就一探究竟。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都接受了唯物主义的教育,自然明白世界上不可能有存活五百年的大蛇,更别说千年的蛇了。这些神话形象,更多的是出现在人们的幻想之中,它们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而为何这些传说会在过去的老人中传承下来,并被当作真理呢?
从古至今,蛇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而神秘的地位。蛇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某种深刻的象征,既有可能是吉兆,也有可能是灾难。许多神话故事中,蛇的身影都曾频频出现,这种神秘感令人既好奇又畏惧。古人普遍认为,蛇的身体能无限延伸,每蜕一次皮,它便会长大许多。因此,很多人自然觉得蛇是能够变得极其巨大的。
然而,如今的我们对蛇蜕皮的现象早已不感到神秘。蛇蜕皮只不过是其生理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蜕皮的过程,类似于人类更换旧衣服,当蛇的皮肤老化时,它便会脱掉一层新的皮,迎接新的成长。
不过,蛇蜕皮的过程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对于一条正在快速生长的小蛇来说,每年可能要蜕皮四五次,而一条成年的大蛇,一年可能只需要蜕一次或两次。如果幸运的话,蜕皮的过程会持续很短时间,痛苦也很快就会过去;但如果不幸,蜕皮的过程可能会长时间持续,痛苦也会更加难忍。对于已经怀孕或者年老的蛇来说,蜕皮的过程更为艰难,有时可能因为不慎而危及生命。然而,古人却把这种痛苦的蜕皮过程视为蛇的修炼过程,认为这是达到瓶颈时的“修行”状态。显然,这种解释源自对蛇蜕皮过程的无知。
事实上,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巨型蛇类。研究发现,现在的蛇,大部分的平均寿命约为二十年左右,个别蛇类可以活到三十年甚至更久。虽然与古代传说中蛇活千年、八百年相比,这个寿命显得短小得多,但在大自然中,它们的寿命已经算得上相当长了。
尽管如此,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蛇,多数寿命较短。那些巨型的蟒蛇一般生活在原始森林、深海或湖泊中,若不进行深入的探索,很难接触到它们。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洪水灾难总会伴随异象,这次水灾中便流传着一个传说——“98年长江走蛟事件”。那么,这个传说是否有真实依据呢?根据资料,98年的洪水主要是由于长江流域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六月份连续几天的大暴雨,长江的水位上涨,甚至超过了警戒线。
那么,人们所传的那条黑色巨蛟龙,是否真的存在呢?民间传说认为,蛟龙出海必须从桥上经过,而如果它从桥下通过,则会被“踩到头”,寓意它注定无法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很多桥下都会挂上刀剑,以震慑蛟龙,防止它破坏桥梁。每当蛟龙出行,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如果人们称这条生物为蛇而非龙,蛟龙的“伟业”便会前功尽弃。由于雷电风雨常常与蛟龙的出现联系在一起,因此“长江走蛟”的传说在当时被广泛流传。
如今看来,这个传说无疑显得荒诞不经。但在洪水期间,有人确实目击到一条黑色的巨型生物在长江中游过,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经过调查,极有可能是一种巨大的鱼类。毕竟,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类繁多,许多珍稀物种生活其中。而洪水的爆发让这些生物无处可藏,纷纷被水流冲击、漂浮,因此也被当地居民目击。
在我国,关于蛟龙的传说并不罕见。例如明朝大理人张继白在其所著《叶榆稗史》中,记载了自己亲眼目睹“走蛟”的经历。张继白讲述的这条蛟龙,运气实在糟糕,不仅没有变成龙,反而被村民用尽所有,肉、骨、皮都被利用一空。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古老的传说已不再被人们当作现实,更多的是进入了人们的想象空间。进化论早已为我们解答了物种的起源和演变。或许,在过去,由于思想观念的局限和文化知识的匮乏,人们会将自然界的一些景象通过想象加以解释,并将这些故事传承下去。然而,放在今天,这种“合理化”的解释恐怕连三岁的小孩都会怀疑。
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应该摒弃古时的封建迷信思想,理性看待科学的判断。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帮助周围的老一辈树立科学的观念。在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98年长江洪水事件的教训仍在警示我们。我们应当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与退耕还林等活动,以共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尽管蛇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并且仍然令我们感到恐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捕杀它们。蛇,作为大自然中的一份子,是一种弱小且无辜的生命。也许它在害怕我们时,我们也应该从心底感受到对它的敬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