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峰,横跨中国11个省市,最终流入太平洋,总长度达639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她是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之一,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文明。
然而,长江的河水不仅富饶,也极具威胁。数千年来,长江流域频繁遭受水灾与旱灾的侵袭。从西汉到清朝末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214次大规模水灾,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特别是明清时期,由于沿江人口剧增,大量的围湖垦荒使得河湖蓄洪面积缩小,导致水灾愈加频繁,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严重的洪灾。
进入民国时期,长年战乱加剧了堤坝的年久失修,水灾屡次发生。1911年、1931年和1935年,长江流域接连遭遇重大洪灾,尤其是1931年的长江大洪水。那年,暴雨持续数月,导致长江上游水位暴涨,洪水泛滥成灾。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大范围淹水,尤其是武汉及其周边地区,铁路交通一度停运,甚至连当时的首都南京也被淹没。统计数据显示,这场水灾导致40至400万人丧生,受灾人口高达3000万,甚至出现霍乱、痢疾等大规模的疫情,村庄被淹没,许多地方几乎荒废。
四年后的1935年,长江再次发生大洪水,波及湖南、湖北88个县,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受灾人口超过1000万。长江流域的水灾,特别是湖北地区,常常被形容为“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有时甚至有人加上“灾在九江”,九江地理位置特殊,它不仅面临上游川江、汉江和洞庭湖的洪水压力,而且下游又是鄱阳湖和五条大河,洪水一旦发生,九江必定成为重点灾区。
1998年,由于异常气候,长江上游反复降雨,导致九江段的水位急剧上涨。7月中旬时,九江水位突破23米,流量达到每秒近6万立方米,相当于每秒钟都有一堵七层楼高的水墙从眼前冲过。大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堤坝失守,近50万九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岌岌可危。
这时,南京军区调动了10万解放军战士,迅速集结在九江、南昌一线。战士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紧急奔赴抗洪前线,白天黑夜没有停歇,为保卫九江的安全而奋战。即使大堤后方是千家万户,部队也没有退缩,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住了这一线防线。
然而,8月7日中午12点,随着大堤上发生异常现象,解放军反坦克连指导员胡维君发现堤坝底部出现“泡泉”现象。这是堤坝严重漏水的预兆,若不及时处理,堤坝随时可能垮塌。胡维君迅速带领队伍紧急处理,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下水,运送沙袋、石块堵塞漏水口。即使被洪水冲得精疲力尽,他们依然没有退缩,坚持到增援部队赶到。
经过连续数小时的拼搏,解放军战士们终于在8月8日晚上成功堵住了决口。尽管此时大堤的其他部分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但经过多方努力,决口的水流得到了有效控制。九江人民见到解放军战士们奋不顾身的英勇举动,纷纷泪流满面,为他们送水、送饭,甚至自发地参与到抗洪工作中。
直到8月9日,经过超过46小时的艰苦奋战,决口终于被成功堵住,九江大堤得以恢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这场灾难虽然过去,但所有参与抗洪的军民将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心。解放军战士们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成为了九江人民心中永恒的英雄。
九江的抗洪胜利不仅是一次与自然抗争的胜利,更是人民与军队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的胜利。此后,九江人民深深铭记那些为保护家园付出生命的英雄们,并永远怀念他们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