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生像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是主角,他们或是不甘挫折,攀登“高峰”的勇士;或是脚踏实地,用理想为足迹描摹;或是不慕名利,只为他人传递希望……为此,大众网特推出专题“了不起的他”,走近认真生活着的他们,用镜头和笔触记录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
大众网记者 李享真 李新颖 青岛报道
“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莫过于拯救他人生命。”这句话在即墨区蓝天救援队队长董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董刚坚持11年不动摇,用专业救援撑起生命的“蓝天”。时逢八月,大众网记者走进即墨区蓝天救援队,与董刚聊起了他现实版“超人”的进阶故事。
从五个人到一群人 从“发烧友”到“超人”
经过上网搜索和多方打听,董刚等人了解到蓝天救援队是在救援方面比较响亮的品牌。于是,一群发烧友凭借着对应急救援的热忱,带着一脸的懵懂前往蓝天救援队的发源地——北京,一群热血青年也就此走上了现实版“超人”的历程。
速度再快一秒钟 就多挽救一条生命
“唉……有遗憾,在水下还有水压,人很快就……从接警到救援现场,一直我们在突破,想快一点,再快一点,把人员和装备尽可能快地到达救援现场。”董刚说,从预防的角度来讲,我们想让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溺水的危险,从根源上解决溺水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溺水的问题。
“当时我们在即墨港中旅训练,下午6点25分,我听到一个女人大喊人名,凄惨的叫声,让人揪心。”董刚说,他立刻从帐篷里出来询问情况。求救者带着一个孩子,她找不到爱人了,只能看到远处有一个小黑点。由于她怀孕了,还带着孩子,没法到远处救人。董刚立马动用了两艘冲锋舟,用喇叭呼喊落海者的名字,十分钟之后,找到了落海者,是一名河北游客。“现场非常惊险,人救上来之后,已经被海水呛得快不行了,不敢想象再晚几分钟会怎样。”董刚说。
有付出就有收获,这群向险而行的现实版“超人”,他们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即墨区蓝天救援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评为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荣获“2023年度国家海上搜救奖励”,被评为“2023年度青岛市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先进集体”,被即墨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荣获“2018年度即墨区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多方社会公益力量齐助力 “固定资产有300多万。”
“这是缓降器,这是破碎镐,这是凿岩机,这是碳纤维压缩空气,这是水下使用的深度表和指南针,这是带有透水孔的全盔,这是绳索救援的快挂,这是……”当提及救援设备时,董刚如数家珍。信光游艇资助了6艘价值6万余元的专业冲锋舟;土耳其地震救援时,即墨区委统战部资助3万元……救援装备既有各单位赞助,也有他和队员们的自筹。
据介绍,即墨区蓝天救援队为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和户外训练。理论学习主要以在队部借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学习为主。户外训练有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类,如海边冲锋舟驾驶、坡度器使用,绳索攀爬等。
现在,即墨区蓝天救援队作为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队伍,注册队员共有127名。从“无线电发烧友”到拯救生命的“盖世英雄”,从五个人到一群人,这条现实版超人的进阶之路,董刚走得确实不容易。
当问及董刚有如何平衡家庭、工作与公益救援之间的关系时,董刚哽咽了,他抬头止住要流出的泪水,“志愿工作没有工资、没有保障,孩子哭着在电话那头喊自己……”据董刚介绍,在选拔前往灾区救援的队员时,他们对人员和装备进行了综合评估,优先选择结婚有孩子的队员,到达目的地后,首先跟家人报平安。
“不爱打,也不爱接家人的电话,电话那头孩子‘哇’就哭了,‘爸爸,我想你了’受不了,真受不了……”董刚说,在现场余震不断、建筑物摇摇欲坠的情况下,他们并不爱跟家人通电话。董刚在采访中一度哽咽,几次抬头止住眼泪。
“我们队员安家落户都选择在队部周边,确保第一时间能出发救援。”董刚说,队员们的工作以自由职业为主,各单位领导对队员的志愿服务工作都很支持,他们也会将队员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单位。得益于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即墨区蓝天救援队的应急救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少说多做,默默奉献。”董刚说,有的人说他们很伟大,但是董刚自己觉得不伟大,他只是做了天底下崇高的事业——拯救他人生命。“救援过程中有骄傲也有遗憾。”董刚坦言,下一步,他希望在一线救援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向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推进,毕竟一次好的预防胜于十次救援。
生命无价,仅有一次。像董刚这样的蓝天救援队队员还有很多,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参与各种灾害事故救援行动,减少财产和人员的损失,帮助许多受困群众脱离危险。当有重大灾难的时候,是他们,心怀大爱、挺身而出,诠释了不起的“他”,演绎着现实世界里的“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