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突然袭击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由此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水库溃坝灾难。这场灾难性的暴雨持续数日,最终导致包括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在内的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以及数十座小型水库相继决堤。据官方统计,这场灾难共造成超过2.6万人不幸遇难,受灾群众高达11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人民币。如今,距离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了近50年,但每当驻马店人民回忆起那段黑暗的日子,仍然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悲痛。这场灾难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也为全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这场暴雨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的丘陵地区,其强度完全超出了当时水库设计者的预期。从8月4日到8月8日,暴雨中心累计降雨量达到惊人的1631毫米,其中8月5日至7日这三天内的降雨量就高达1605毫米。暴雨的强度更是创下了多项纪录:板桥水库附近的林庄站记录到6小时降雨量830毫米,24小时降雨量1060毫米,这些数据都打破了当时国内外的降雨记录。据目击者回忆,暴雨来临时雨点密集如箭,雨停后山坡上随处可见被暴雨打死的鸟雀。如此猛烈的降雨导致洪汝河、沙颖河等河流水量暴增,对区域内众多水库构成了严重威胁。
以板桥水库为例,其设计最大库容为4.92亿立方米,但实际承受的洪水总量却达到了7.012亿立方米,洪峰流量更是飙升至17000立方米每秒,远超设计标准。8月8日凌晨,不堪重负的板桥水库大坝终于溃决,约6亿立方米的库水在瞬间倾泻而下,最大出库流量达到惊人的7.9万立方米每秒,形成了一道高达5-9米、宽达12-15公里的巨大洪流。紧接着,石漫滩水库也相继溃决,下游的田岗水库、泥河洼、老王坡等滞洪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整个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流全部决堤泛滥,形成了一片长约300公里、宽约150公里的巨大洪泛区。洪水甚至漫入安徽境内的汾泉河流域,导致泉河多处决堤,临泉县城被淹。
据不完全统计,这场灾难共造成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遇难,524万间房屋倒塌,30万头耕畜被冲走,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人民币。洪水不仅摧毁了大量民房和农田,还严重损毁了基础设施,其中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达48天之久。
在灾难发生后的几十年里,许多幸存者仍然对那场洪水记忆犹新。他们的回忆中充满了恐惧、绝望和劫后余生的复杂情感。魏长河是当时文城公社的一名幸存者,他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喂完牛时,雨已经下得很大了。天黑后,全队人都往地势较高的大队部躲避。我们刚进院子,就看见大水从高高的墙头扑进来,就像一床巨大的被子一样,把满院子的人都闷在了水里。在这场灾难中,他失去了三个女儿和妻子。
另一位幸存者赵二妮回忆道:我经历过不少自然灾害,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当时我正在屋里蒸馒头,蒸了一屉又一屉。眼看着雨越下越大,我把所有衣服都翻出来,穿上了两条裤子、三件上衣,连棉袄都穿上了。后来,我就漂在水里了。她最终被一棵树卡住,才侥幸活了下来。
村民魏东山的经历更为惊心动魄:大水冲毁了坟地,把坟墓里的棺材都冲了出来。我就是抱着一块棺材板才活下来的。洪水的水头足有几丈高,我浮在水头上看着前方的景物,感觉自己就像站在悬崖边上一样。
1975年河南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水库安全事故之一。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气象、工程设计、管理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
从气象角度来看:
2. 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实际上这次暴雨是由三次强降水过程组成,每次降水都与特定的天气系统配置有关。台风低压在河南南部停滞长达20多个小时,为暴雨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加上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了罕见的暴雨中心。
3. 地形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暴雨区域呈弧状的地形对台风外围的气流产生了强迫辐合作用,使得降水集中在特定区域,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形成。
4. 当时的预报能力严重不足。受限于当时的气象预报技术和经验,气象部门未能准确预判暴雨的强度和范围。中央气象台仅预测该地区有100毫米降雨量,远低于实际降雨量。此外,观测手段和通讯设备的落后也限制了对暴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能力。
在工程设计与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洪水设计标准明显偏低。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的设计洪水标准仅为100年一遇,而实际降雨量却达到了设计标准的两倍。这种设计上的不足使得水库在面对极端暴雨时毫无抵御能力。
2. 工程存在诸多隐患。例如宿鸭湖水库在施工时被人为减少了排水闸门数量,导致泄洪能力不足。此外,许多小型水库的建设标准更低,且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加固,成为病库。
3. 通讯不畅导致决策失误。暴雨期间,板桥水库管理局曾多次通过军用通讯设备向上级部门报告险情,请求采取措施,但这些关键信息未能及时送达。最终,水库在未得到任何有效支援的情况下溃决。
社会与管理层面也存在严重问题:
1.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当时的水利建设过于注重水库的蓄水功能,而忽视了防洪和河道治理。这种思想导致淮河流域河道宣泄不畅,堤防不牢固,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危害。
2. 对大型水库的安全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当时水利部门存在麻痹思想,认为大型水库不会垮坝,这种错误认知导致水库的安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3. 应急响应机制严重不足。水库溃坝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下游地区的群众未能及时得到疏散和救援。例如遂平县文城公社的群众在洪水来临前未接到任何警报,导致该地区损失特别惨重。
如今40多年过去了,那场灾难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它不仅是驻马店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面镜子。现在,板桥水库已经重建,但那场洪水带来的惨痛教训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1975年河南驻马店特大洪水,既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也是一面警世的镜子,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断积累的智慧和勇气,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