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滨,山河形胜。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水交汇处的渭南市,自古就是“八省通衢”的水陆要冲。作为全省防汛重中之重的区域,承担着全省“一江两河一库区”中“两河一库区”(即黄河、渭河和三门峡库区)的永续安澜重任。面对今年的防汛抗旱形势,渭南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防汛抗旱安全网,全面筑牢新时代的安澜屏障。
未雨绸缪 下好防汛抗旱“先手棋”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这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的工作理念。
今年3月以来,全市持续少雨,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8成。面对旱情,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筹调度各方力量,累计灌溉农作物701万亩次,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和群众饮水无忧。
与此同时,备汛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市明确12名市级包联领导和30个部门包联责任,组织签订市县目标责任书,全市各级明确行政、技术责任人1486人,在《渭南日报》上对全市151名行政、技术责任人进行公示,细化实化各环节全链条责任制。建立县、镇、村、网格四级转移避险包联责任体系,落实各级防汛抗旱关键责任人423名,网格责任人8.8万名,对全市815名特殊人群落实转移避险一对一包保责任人,全力织密防汛安全责任网。
早在2月下旬,市防汛办就全面开展备汛工作:
——指导各级完成修编应急预案545个。统筹各方专业力量与社会应急力量,全市落实各类专业抢险队伍458支4.9万人,储备防汛抗旱物资价值7518万元;组织举办防汛抗旱业务知识培训班,全市各级举办培训班81期。
——组织力量排查763处隐患点,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在渭河大堤上,防汛人员加固险工险段;在秦岭北麓,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设备24小时运转;在城乡低洼地带,排水管网清淤疏浚工作有序推进,“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保安全”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推进。
创新机制 织密安全防护网
“我们建立了‘三必调’‘六必到’‘六问清’等工作机制,确保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值班负责人拓波介绍。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预警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防洪减灾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暴雨洪水协同防御能力。去年,我市创新开展防汛警示教育“五走进”宣传活动,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宣传机制,通过持续深入基层一线与干部群众开展宣传交流,有力增强全市各级防灾避险意识。今年,为做好强降雨和河道洪水防御工作,建立了防汛值班“三必调”机制(凡下发明传电报必调度;遇有气象部门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且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必调度;遇有特别突发情况必调度),会商研判“六必到”机制(根据有关天气预报和防汛形势,气象、水文、水务、自然资源、住建、交通6个重点成员单位必须参加由市防指或市防办组织开展的汛情会商研判会议),预警叫应“六问清”机制(进入汛期后,遇有强降雨过程,市防汛办在工作调度、叫应提醒、值班检查等工作中,必须问清楚基层临灾响应的“预警叫应、会商研判、调度督导、下沉一线、人员转移、灾害损失”等六个方面情况)。通过严格落实工作机制,规范市级层面的调度督导、会商研判、预警叫应等工作,从而倒逼各级落实落细防范应对措施,全力做好洪涝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这些创新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警信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直达网格员,基层接到预警后15分钟内就能完成“敲门行动”。在2024年应对9轮强降雨和渭洛河洪水过程中,这套机制确保了4.3万群众安全转移,实现了人员“零伤亡”的目标。
持续开展防汛警示教育“五走进”活动,多次受到上级肯定。防汛干部来到山脚下、峪道口、隐患点、风险区、安置点,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唤醒群众的防灾意识。“以前总觉得洪水离我们很远,现在明白了提前转移的重要性。”华州区忠义村村民王建军(化名)深有感触地说。
在渭河沿岸的村庄,防汛干部挨家挨户发放“明白卡”,标注避险路线、安置点位置和应急联系人;在社区广场,防灾减灾宣传片循环播放,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使用救生器材;在学校,应急演练成为“必修课”,孩子们通过模拟逃生掌握避险技能。
从“不会救”到“我能救”,技能培训全覆盖。“按压深度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次……”在临渭区的一次急救培训中,讲师正在指导村民练习心肺复苏。这样的培训,如今已在全市铺开。除了急救技能,我市还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开展专项培训。防汛培训:教群众识别山洪征兆、制作简易救生工具;防火培训:教群众使用灭火器等技能;防震培训:演练“伏地、遮挡、手抓牢”避险动作等。
众志成城 凝聚强大合力
在渭南,军地协同、干群同心、社会参与的防汛抗旱格局早已形成。
在物资储备方面,我市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全市储备了价值7518万元的防汛物资,并在重点部位前置物资储备点。458支专业抢险队伍、4.9万名抢险人员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援。
6月10日至11日,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省军区、省水利厅等单位,对我市开展2025年度军地防汛现地勘察,实地察看了渭河3处险工险段。6月27日,市防汛办联合渭南军分区、驻渭部队、武警、消防,组织防汛专业队伍及社会抢险救援力量对黄河、渭河、洛河重点险工险段开展实地勘察和技术交底,优化军地联合联动机制。
科技赋能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嘀嘀嘀……”随着预警信息发出,合阳县牛庄村的应急广播立即响起,村干部迅速组织群众转移。这是渭南市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防汛能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渭南市大力推进智慧防汛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雨情、水情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报。
“虽然我们面临黄渭洛河、南山支流、局地暴雨和各类库坝的防汛压力,但只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就一定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主任张百侣信心满满地说。这背后,是“五项重点措施”做后盾支撑。强化监测预警。组织协调气象、水文、水务等部门加强数据共享、信息互通、会商研判,第一时间精准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确保到镇到村到户到人,切实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落一人;持续排查隐患。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严阵以待、严密防范,按职责抓好险工险段、各类库坝、峪道景区、城镇低洼易涝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提升处置能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物资保障,确保在发生险情时,队伍能够拉得出,设备能够用得上。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展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应急指挥和实战救灾能力;开展督导检查。持续通过“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以组织、责任、措施为重点的专项督查检查,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确保通讯联络畅通,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有力有序处置,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放眼渭南大地,从黄河滩区到秦岭脚下,从城市社区到偏远山村,一张严密的防汛抗旱安全网已经织就。在这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部队官兵枕戈待旦,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铜墙铁壁。
黄河流域已进入主汛期,“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即将到来,渭南市将始终保持“迎战”“临战”“实战”状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坚决打赢防汛抗旱这场硬仗,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
本报记者:种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