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几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这是1994年的全国题,正确的一项是C,其中破折号起夹注(解释作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也是正确的。A项错在“嘛”的位置,它应放在单引号的后引号外面,因为它不是俗语中的字,而是耿大妈说话的语气词。B项虽然用了疑问句“怎么”,但它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两个问号应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D项错在句号的位置,它应放在引号外,因为引号中的话已成为说话人语句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完整的句子。
4.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如《子夜》、《史记·项羽本纪》、《中国青年报》等。非“书名”,不得用书名号。
3.省略号
省略号的作用主要是: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省略;表示语意未尽,话末说完等。
用省略号应注意两点
(1)省略号有表示“等”“等等”的意思,因此省略号不能与“等”之类连用。
(2)省略号为6个圆点,占两格,不能随意。
2.破折号
破折号主要表示:破折号后是解释说明的部分;意思的递进;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声音的延长;总结上文等。
例11:①……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费的方向--转化。
②每年--特别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③“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嫂子的对面说。
句①的破折号表示夹注,即“耗散的方向”是对“一个方向”的解释说明;句②的破折号表示递进,句③的破折号表示意思转换。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这里主要说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这四种。
1.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突出强调;表示讽刺和否定;表示特定称谓等。
例10:①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②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
③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④“芦柴棒”着急地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这4句话,除句②引自《琐忆》外,其余均引自夏衍的《包身工》。句①的引号表示强调,句②③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所谓“慈祥”实际是狠毒。句④的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
使用引号应注意下列问题:
(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用双引号,里边的用单引号。
(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作为自己句子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除问号、感叹号外)放在引号的外面。
(3)如果只引述别人说的大意,不用引号。
2.句中点号
句中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这四种。
(1)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例5:这个果园里果木的品种真多,有桃树、杏树、梨树、李树等。
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等连词,则该处不用顿号。
②并列词语中包含并列词语,则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6: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到达了一个新的水平。
③表示大概数字的数字之间不用顿号。如“这个小姑娘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却很懂事。”
如果在“十三”和“四”之间加顿号就是表达错误。
④并列作谓语、作补语的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7:①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②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句①中的“识字”和“生产”看起来只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其实它们和“进步”一样,都是该句的谓语,因而它们之间只能用逗号作停顿。句②中的“动人”与“真实”一样,是作补语的,因而它们之间应该用逗号。
句中用逗号作停顿,主要有这样一些情况:
一是复句中,分句之间或分句内部常用逗号。
二是句子主语较长,主语后面用逗号。
三是句子宾语较长,前面用逗号。
四是状语提到句首,状语之后用逗号。
五是在倒装的句子成分之间。
还有其他情况
例8:①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
②这个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它击倒了。
③我还记得,他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⑤出来吧,你们!
句①的逗号用于分句之间和分句内部的停顿;句②在主语后用逗号;句③是在宾语之前用逗号;句④是在状语之后用逗号;句⑤在倒装的主谓语之间用逗号。
(3)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使用分号应注意几点:
①单句排比,为了使语气贯通,一般用逗号,而不用分号。
②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如果分句较短,则用逗号而不用分号。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冒号,一般用在书信、发言稿等开头的称呼语后面,用在总括语的后面,用在提示的话的后面;也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当然用得最多的是在“××说”之后。
例9:①一般人对人的态度大致有三种:一是热情,二是冷淡,三是不冷不热。
②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③这就好比一个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看清了。
本例句①的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后面,句②用在提示语的后面,句③用在总括语的前面。其他常见者不再举例说明。
1. 句末点号
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三种。这里主要说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使用问号应注意下列几点:
(1)反问句和设问句。前者只问不答;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1:①事实难道不是很清楚吗?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句①是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包含在句中,句②是设问句,自然都应用问号。
(2)选择问句。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选项之间用逗号。
例2:今年暑期是到哈尔宾旅游,还是到海南旅游呢?
(3)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以用问号。
例3:请你去把李老师找来行吗?
句号,是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是用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感叹句末了的停顿。但语气很重、感情强烈的祈使句、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和语气强烈的独词句,也用感叹号。
例4:①祥林嫂,你放着吧!
②世界哪有不存在矛盾的地方!
③长途!
2.试题呈开放性
近几年来,高考语言表达题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能力
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语言表达的话题来自于现实生活,所给的语言材料也是来自现实,而极少书卷气;二是着重考查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如扩写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等。最典型的例子恐怕要算2003年的第25题了。
例: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这样的话题,这样的语言材料,每一名高中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改写要求,其中包含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平等意识,更是时时处处都能遇到。其考查实用的语言能力的特点,恐怕是不用多说的了。至于本题如何解答,在分项陈述中已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3.(1)C(A项杂糅,删去“才能胜任”;B逻辑错误,只有原因,无结果,应补出“结果”;D语序不当,后一分句应改为“此举引起民航局有关部门的注意”)
(2)A(B项“尽管”与“何其”搭配不当。何其,多么,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应将“何其”改为“相当”。C项“同期相比”与“同比”重复,删“同比”。D项搭配不当,“廓清”不能与“道德”搭配,可改“的道德”为“错误说法”)
(3)B(A重复,应删“朋友”后的“们”字。C项残缺,“造成”缺宾语,应在“空虚”后加上“的不良后果”。D项杂糅,应删去“比较”)
(4)B(A搭配不当,“因私出国”后应加上“人数”。C项残缺,变化“后应加”“时期”。D项词序不当,应为“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进步了”)
(5)B(A项残缺“……大使馆”加上“爆炸案”。C项搭配不当,应将“抒发”改为“表达”。D项杂糅,应删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或删去“考生平时应”)
(6)A(B项前两句失去照应,第2句应改为“关键是用知识武装大家”。C项错用关联词,“不管”应改为“尽管”。D项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不相应,后句应改为“就很难在学习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