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被课文《飞夺泸定桥》骗了,但川军老兵表示他们真的守不住

老覃昨天写了《1935年,蒋介石下令炸毁泸定桥,刘文辉也想炸桥,为啥最后没炸?》一文,详细剖析了蒋介石为了把红军围追堵截在大渡河畔,曾严令军阀刘文辉提前炸掉泸定桥,但桥最终没有被炸的缘由。

即:泸定桥的建成非常不容易,历史意义重大,存在价值弥足珍贵,不到万不得已,难下炸毁之决心。

为此,刘文辉在守桥措施上做了三个要求:

一、拆除泸定桥上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条光溜溜的铁索。

所谓“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水流湍急,十三条光溜溜的铁索横垂于两岸峭壁之间,山风凛冽,人攀爬在铁索之上,耳闻河水咆哮之声,震耳欲聋,摄人心魄;身悬峡谷凌厉的山风之中,摇摇欲坠,但凡体力和意志力二者中有一露怯,便会手酸足软,从半空中跌落,淹没于奔腾翻滚的河水之中。

也就是说,即使无人守桥,要从光溜溜的铁索上攀爬过河,也非常困难。

这时候,再在桥的一端安排上足够的兵力守桥,红军要从光溜溜的铁索上攀爬过河,岂非难于登天?

时至今日,有游客到泸定桥缅怀革命先烈,仍无比诧异地说:“给我一挺机关枪守在桥头,对面就算有千军万马也休想过桥,红军到底是怎么飞渡过河的?”因此对红军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当年的刘文辉非常谨慎,他早听说过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威名,考虑到红军队伍中的能人异士层出不穷,他除了安排两个团架设了数十挺机关枪守桥,还做了第二个补充,即:

二、一旦红军突破了枪林弹雨的封锁攀爬了过来,就在铁索上浇油,放火燃烧,把铁索烧红,让红军焦手烂足,从索上跌落。

不用说,刘文辉这一手够狠够毒,几乎是无可破解。

但刘文辉仍觉得不够保险,下令:

三、如果烧桥仍阻止不了红军,那就用炸药炸桥。

可以说,刘文辉这三步棋,步步凶狠。

红军要夺桥过河,不啻于痴人说梦。

但是,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红军的的确确是夺桥过河了。

这件事该怎么解释呢?

近年来,冒出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他们喜欢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一旦接触到了以他们的思维理解不了的事,就统统一棒子打死,说:这是假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飞夺泸定桥”这一史实,也是他们解释不了的事,他们就说:“飞夺泸定桥之事纯属虚构,那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

这些人的论调不断重复和放大,影响很坏。

以至于泸定桥两岸的居民都信以为真了。

现在,很多在泸定桥边晒太阳的居民会对游客发出“红军是怎么攀爬着铁索起冲锋”的感慨报以哂笑,他们以“知情人”的身份讥笑游客说:“真是天真得可爱,那是影视表演艺术嘛。”

他们以轻松愉快的表情解释说:“守桥的人早就跑了,红军是从铺着木板的桥上过去的。”

老实说,这类言论还不是最过分的。

最过分的是,英国人李爱德、马普安撰写了“纪实文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说红军过泸定桥时,对面不但没有敌人,红军还找来了大批老百姓在前面铺木板,他们跟在后面,不费一枪一弹地过桥了。

可见,这件事已经到了非常澄清不可的地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初次对“飞夺泸定桥”的了解和认知,主要来自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飞夺泸定桥》。

童年的印象是深刻而不易磨掉的,一旦形成了记忆,就根深蒂固,永植其中。

但小学课文《飞夺泸定桥》是供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写得非常简单,其行文脉络为:红军为了渡过大渡河,不得不北上夺取泸定桥。红四团接受了夺桥任务,在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内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当时,敌人有两个团守桥,为了阻拦红军北上,又加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红四团行动迅速,抢在了敌人的前头,发起了夺桥之战。团长和政委亲临一线指挥,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冲向对岸,一举击败了敌军,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从课文的描写来看,红军的这个夺桥过程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大家感到难以置信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只是红军夺泸定桥的一个侧面。

事实上,红军飞夺泸定桥,是三方合力取胜的结果。

哪三方面呢?

话说,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抵达大渡河畔安顺场。

相对来说,大渡河畔流经安顺场一带水流比较舒缓一些,红军是可以从这儿通过渡船过河的。

作为全军先遣队的红一团在安顺场只找到一条木船,并且,敌人已在河对岸构筑起了守河防线。要从这儿渡河,困难不小。

当晚,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接到了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的命令后,利用仅有的一条木船连夜发动攻击,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打散了敌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并在对岸又找到两只小船。

事实上,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已经被震惊到了。他不断严令追击红军的中央军薛岳等部向大渡河加速前进。

可以说,红军所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

主持中央军事工作的毛主席和周恩来以及红军总司令朱德经过研究,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以李聚奎的红一团和陈赓的军委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继续从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以陈光的红二师、一军团指挥部和董振堂的五军团为左纵队,由林彪率领,沿大渡河西岸北上。两路纵队夹河而上,协同夺取泸定桥。

防守泸定桥的是刘文辉的第四旅第8团。

因为听说红军已经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刘文辉下令第四旅旅长袁国瑞带11、10两个团赶往泸定桥增援,他本人也于5月27日亲率警卫旅赶往前线指挥。

这样,红军必须抢在敌人增防部队到达之前夺取泸定桥。

不用说,抢夺泸定桥的主角应该是红军右纵队。

毕竟,他们已经渡过了河,是与敌人在河的同一侧干仗,敌人没 有了据河筑险的优势,战斗比较好展开。

所以,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右纵队赶得很急。

当时,老天下着瓢泼大雨,战士们丝毫不敢停留,一路狂奔,单日急行军一百余里,中途翻越了一座上下有六十里路的高山,可谓人弱马疲,全军脱力。

我们闭着眼睛也应该想象得到,敌人就守在河对岸,红军右纵队在对岸疾奔,沿途就会不断与敌相遇。幸好,他们行动神速,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仿若天兵神降,一路遇神杀神,遇佛灭佛,分别在瓦坝、得托、铁丝沟等地击溃了敌军,继续狂奔。

再说回已经赶到了泸定桥的红四团。

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表现冷静,他们没有冒冒失失地发起夺桥之战,而是把战士分成三拨,第一拨是从二连中挑选出来的22名勇士,由他们负责夺桥,第二拨是二连的其他战士,他们负责火力掩护;第三拨是七连,负责从下游2公里处偷渡过河,争取过河后从侧翼向敌人发起进攻,配合二连夺桥。

不得不说,这一部署相当高明。

当二连利用铁索从桥面向敌人进攻时,七连在桥下游2公里的河湾处利用捆扎起来的两只木排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河。

那么,对敌人而言,当他们迎击桥面上的二连时,不断听到被刘伯承、聂荣臻所部红军右纵队击溃而逃回来的同伙的哭诉,军心已乱,而当我七连从侧翼发起进攻,顿时全慌了神,很快就溃散了。

二连因此夺桥成功,在铁索上铺上了木板,冲了过来。

不过,二连付出的代价还是非常惨烈的。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忆长征》中记载:战士魏小三抓不住铁索,从桥上脱手落入河中;另一个战士刘大贵中弹摔落入水中;冲在最前面的刘金山抓着被敌人浇油燃烧的铁链,手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飞夺泸定桥》只是写了夺桥的一个侧面,把夺桥壮举全部集中到了夺桥的22名勇士身上,显然是夸大了小群体的作用。

真实的“飞夺泸定桥”,应该是聂荣臻元帅所说的:“是几个部队密切配合的结果。”

事过多年,曾参与了该场战斗的川军老兵坦承:守桥,我们是尽力了的,但我们真的守不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语文六年级上册12桥获奖课件ppt课件下载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12 桥获奖课件ppt,文件包含12《桥》课件pptx、12《桥》听写mp4、12《桥》课文朗读mp4、12《桥洪水》视频mp4、呻mp4、咆mp4、哑mp4、哮mp4、嗓mp4、废mp4、揪mp4、淌mp4等1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jvzquC41yy}/7:okcq~j0lto1fud/>;893940qyon
1.《桥》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6篇)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桥”所蕴含的意义。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桥》。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8369:0qyon
2.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精品教案+推荐阅读.docx第第PAGE # 页共14 页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 “小说是虚构的”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 《桥》 、《穷人》 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 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 《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32?4:35612=5762642=;0ujzn
3.《桥》教学反思(精选17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结合洪水的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村民们jvzq<84vgciig{3twk}fp7hqo1yik‚tpiykofjsi1lobqzghcttk8747;830qyon
4.《赵州桥》课文原文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最早在南朝梁国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赵州桥》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jvzquC41yy}/{~|gpoo/exr1{w}fpsnejw5lg€jp13;53;990jznn
5.借用思维导图梳理六年级课文——《桥》  《桥》讲述了一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暴发后,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利用自己的威信以沉稳的性格特点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故事。   作为民众,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为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在生死抉择之际推着儿子jvzquC41yy}/nrzejgthv~3eqo5uw}ttkcr0srfq0jznn
6.《桥》教学案例《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jvzquC41yy}/dsieh{4dqv4jvor0cl4e;1824?=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