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昨天写了《1935年,蒋介石下令炸毁泸定桥,刘文辉也想炸桥,为啥最后没炸?》一文,详细剖析了蒋介石为了把红军围追堵截在大渡河畔,曾严令军阀刘文辉提前炸掉泸定桥,但桥最终没有被炸的缘由。
即:泸定桥的建成非常不容易,历史意义重大,存在价值弥足珍贵,不到万不得已,难下炸毁之决心。
为此,刘文辉在守桥措施上做了三个要求:
一、拆除泸定桥上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条光溜溜的铁索。
所谓“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水流湍急,十三条光溜溜的铁索横垂于两岸峭壁之间,山风凛冽,人攀爬在铁索之上,耳闻河水咆哮之声,震耳欲聋,摄人心魄;身悬峡谷凌厉的山风之中,摇摇欲坠,但凡体力和意志力二者中有一露怯,便会手酸足软,从半空中跌落,淹没于奔腾翻滚的河水之中。
也就是说,即使无人守桥,要从光溜溜的铁索上攀爬过河,也非常困难。
这时候,再在桥的一端安排上足够的兵力守桥,红军要从光溜溜的铁索上攀爬过河,岂非难于登天?
时至今日,有游客到泸定桥缅怀革命先烈,仍无比诧异地说:“给我一挺机关枪守在桥头,对面就算有千军万马也休想过桥,红军到底是怎么飞渡过河的?”因此对红军产生无比崇敬之情。
当年的刘文辉非常谨慎,他早听说过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威名,考虑到红军队伍中的能人异士层出不穷,他除了安排两个团架设了数十挺机关枪守桥,还做了第二个补充,即:
二、一旦红军突破了枪林弹雨的封锁攀爬了过来,就在铁索上浇油,放火燃烧,把铁索烧红,让红军焦手烂足,从索上跌落。
不用说,刘文辉这一手够狠够毒,几乎是无可破解。
但刘文辉仍觉得不够保险,下令:
三、如果烧桥仍阻止不了红军,那就用炸药炸桥。
可以说,刘文辉这三步棋,步步凶狠。
红军要夺桥过河,不啻于痴人说梦。
但是,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红军的的确确是夺桥过河了。
这件事该怎么解释呢?
近年来,冒出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他们喜欢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一旦接触到了以他们的思维理解不了的事,就统统一棒子打死,说:这是假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飞夺泸定桥”这一史实,也是他们解释不了的事,他们就说:“飞夺泸定桥之事纯属虚构,那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
这些人的论调不断重复和放大,影响很坏。
以至于泸定桥两岸的居民都信以为真了。
现在,很多在泸定桥边晒太阳的居民会对游客发出“红军是怎么攀爬着铁索起冲锋”的感慨报以哂笑,他们以“知情人”的身份讥笑游客说:“真是天真得可爱,那是影视表演艺术嘛。”
他们以轻松愉快的表情解释说:“守桥的人早就跑了,红军是从铺着木板的桥上过去的。”
老实说,这类言论还不是最过分的。
最过分的是,英国人李爱德、马普安撰写了“纪实文学”《两个人的长征》,他们说红军过泸定桥时,对面不但没有敌人,红军还找来了大批老百姓在前面铺木板,他们跟在后面,不费一枪一弹地过桥了。
可见,这件事已经到了非常澄清不可的地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初次对“飞夺泸定桥”的了解和认知,主要来自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飞夺泸定桥》。
童年的印象是深刻而不易磨掉的,一旦形成了记忆,就根深蒂固,永植其中。
但小学课文《飞夺泸定桥》是供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写得非常简单,其行文脉络为:红军为了渡过大渡河,不得不北上夺取泸定桥。红四团接受了夺桥任务,在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内急行军一百二十公里。当时,敌人有两个团守桥,为了阻拦红军北上,又加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红四团行动迅速,抢在了敌人的前头,发起了夺桥之战。团长和政委亲临一线指挥,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冲向对岸,一举击败了敌军,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
从课文的描写来看,红军的这个夺桥过程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大家感到难以置信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只是红军夺泸定桥的一个侧面。
事实上,红军飞夺泸定桥,是三方合力取胜的结果。
哪三方面呢?
话说,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抵达大渡河畔安顺场。
相对来说,大渡河畔流经安顺场一带水流比较舒缓一些,红军是可以从这儿通过渡船过河的。
作为全军先遣队的红一团在安顺场只找到一条木船,并且,敌人已在河对岸构筑起了守河防线。要从这儿渡河,困难不小。
当晚,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接到了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政委聂荣臻的命令后,利用仅有的一条木船连夜发动攻击,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打散了敌人,开辟了滩头阵地,并在对岸又找到两只小船。
事实上,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已经被震惊到了。他不断严令追击红军的中央军薛岳等部向大渡河加速前进。
可以说,红军所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
主持中央军事工作的毛主席和周恩来以及红军总司令朱德经过研究,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以李聚奎的红一团和陈赓的军委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继续从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以陈光的红二师、一军团指挥部和董振堂的五军团为左纵队,由林彪率领,沿大渡河西岸北上。两路纵队夹河而上,协同夺取泸定桥。
防守泸定桥的是刘文辉的第四旅第8团。
因为听说红军已经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刘文辉下令第四旅旅长袁国瑞带11、10两个团赶往泸定桥增援,他本人也于5月27日亲率警卫旅赶往前线指挥。
这样,红军必须抢在敌人增防部队到达之前夺取泸定桥。
不用说,抢夺泸定桥的主角应该是红军右纵队。
毕竟,他们已经渡过了河,是与敌人在河的同一侧干仗,敌人没 有了据河筑险的优势,战斗比较好展开。
所以,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右纵队赶得很急。
当时,老天下着瓢泼大雨,战士们丝毫不敢停留,一路狂奔,单日急行军一百余里,中途翻越了一座上下有六十里路的高山,可谓人弱马疲,全军脱力。
我们闭着眼睛也应该想象得到,敌人就守在河对岸,红军右纵队在对岸疾奔,沿途就会不断与敌相遇。幸好,他们行动神速,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仿若天兵神降,一路遇神杀神,遇佛灭佛,分别在瓦坝、得托、铁丝沟等地击溃了敌军,继续狂奔。
再说回已经赶到了泸定桥的红四团。
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表现冷静,他们没有冒冒失失地发起夺桥之战,而是把战士分成三拨,第一拨是从二连中挑选出来的22名勇士,由他们负责夺桥,第二拨是二连的其他战士,他们负责火力掩护;第三拨是七连,负责从下游2公里处偷渡过河,争取过河后从侧翼向敌人发起进攻,配合二连夺桥。
不得不说,这一部署相当高明。
当二连利用铁索从桥面向敌人进攻时,七连在桥下游2公里的河湾处利用捆扎起来的两只木排神不知鬼不觉地过了河。
那么,对敌人而言,当他们迎击桥面上的二连时,不断听到被刘伯承、聂荣臻所部红军右纵队击溃而逃回来的同伙的哭诉,军心已乱,而当我七连从侧翼发起进攻,顿时全慌了神,很快就溃散了。
二连因此夺桥成功,在铁索上铺上了木板,冲了过来。
不过,二连付出的代价还是非常惨烈的。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忆长征》中记载:战士魏小三抓不住铁索,从桥上脱手落入河中;另一个战士刘大贵中弹摔落入水中;冲在最前面的刘金山抓着被敌人浇油燃烧的铁链,手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飞夺泸定桥》只是写了夺桥的一个侧面,把夺桥壮举全部集中到了夺桥的22名勇士身上,显然是夸大了小群体的作用。
真实的“飞夺泸定桥”,应该是聂荣臻元帅所说的:“是几个部队密切配合的结果。”
事过多年,曾参与了该场战斗的川军老兵坦承:守桥,我们是尽力了的,但我们真的守不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