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除了美,还有震撼!

“滴嗒、嘀嗒”……清透的水滴从滴灌带里滴出,滋润着刚刚移栽的梭梭苗。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带里时不时闪现工人补栽苗木的身影,这是防护林员每年春季必做的规定动作。

每年3、4月份,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泛出绿意,沙漠植物园的各种树木花草春意盎然。

2021年8月,一位北京客人来到塔中,沙漠腹地的现代化建筑、高标准的油气生产装置、成片的绿色,令他叹为观止,更惊叹于沙海中石油人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他不由得脱口而出:“太震撼了,太美了!”

让人震撼的还有举世瞩目的沙漠公路。这条沙漠公路北接轮南油田公路网与314国道连通,南与315国道相接,是横跨沙漠的大动脉,全长566公里,其中436公里有生态防护林。

2005年,穿越流动沙漠的436公里路两侧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几个标段同时开工,2000多万株梭梭、红柳、沙拐枣等耐盐碱、耐干旱的树木在沙漠“落户”。塔中油气开发部生产办公室土地管理岗许波见证了防护林的成长历程,他说,“当时一皮卡车能拉30万株苗木,我看着‘韭菜苗’长成了两三米高的防护林带,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里挺不容易的。”

经过塔里木油田近二十年的精心养护,沙漠公路两侧的生态防护林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大部分植被株高两米左右,最高的7米以上,成为绵延在沙海里的绿色屏障,阻风挡沙,保障沙漠公路畅通无阻。沙漠植物园里有沙拐枣、梭梭、红柳等各种植物数百种,茂密的植被成为兔子、狐狸、野鸡等野生动物的乐园。

经常驾车经过沙漠公路的司机杜有盛深有体会,每逢沙尘暴天气,只要驶入有防护林的路段,能见度明显改善。当满目绿色时,司机也不易出现视觉疲劳,能有效降低疲劳驾驶的风险。

老家在小兴安岭的东北人许波从小就与树结下不解情缘。他自称“护林员”,树是他的“心头肉”。他告诉记者,以前有大货车司机疲劳驾驶,撞进防护林把树都撞断了,他特别心疼:长了多少年才长这么高,一下就没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没多久,被撞断的树根部又长出新枝,而且生长速度很快,一两年就恢复了原貌。干旱的沙漠偶尔也会逢甘霖,有几次,大雨裹挟着冰雹硬生生地一顿猛砸,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瞬间变成“光杆司令”。雨过天晴,它们又顽强地抽枝发芽。多年来,许波总结出规律:防护林不怕突发灾害,反而怕长时间缺水、缺肥或盐碱严重。

“哪一片林子黄了,或者哪一片林子太绿,都不正常。”许波到路上巡护远远就能发现问题。他说,每天抽出的水是有限的,只有“雨露均沾”,树木才能共同成长,太绿说明这片水多,其他地方势必缺水而发黄。

沙漠公路防护林管护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年3月初到10月底,绿化人员进行养护、灌溉,每年施三次肥。沙漠公路全程共有109口水源井,每口井管4公里长的防护林。

从沙漠公路经过时,看到一些枯死的树木。许波告诉记者,那是沙拐枣,这几年长得不太好。许波请教过中科院新疆分院沙漠勘查所的专家。专家说,沙拐枣的根系在距地面二三十厘米的土层中,雨淋溶了地表的盐结壳造成高矿化度水伤害了植物根糸,如果不能浇大水将盐碱压下去,那地面表层就处在高矿化度状态,这样的土质植被很难存活。

每次看到有树木叶干枝枯,许波都很心酸,却又无能为力。自从2004年从轮南调到沙漠公路防护林项目组,他已数不清多少次奔波在这条路上,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查看树木生长状况、关注滴灌是否正常、水井是否出沙、帮助路人拖车……“每去一次,都要跑四五百公里。”许波说。

今年,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开工,新建86座光伏发电站,全面替代柴油机发电抽水。工程建成投用后,沙漠公路沿线109口水源井将全部使用电力抽水灌溉。截至目前,已建成5座光伏发电站。

按照固沙植物平均每公顷每年捕集二氧化碳6.4吨计算,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约2万吨,负碳部分可中和沙漠公路过往车辆碳排放。工程投运后,将真正成为全国首条零碳流动性沙漠公路。

48号水源井绿化工马成群说,“以前每天浇12小时水,柴油机就要响12小时。现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没有噪音,干净环保,还能24小时供电,很方便”。他每天到林子里巡护两次,主要工作是让每棵树都能浇上水,顺便捡拾垃圾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喻为“死亡之海”,在生态防护林这道绿色屏障的呵护下,贯穿南北的沙漠公路成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之一。

春风又起,吹绿了防护林。沙漠公路的旅客到沿途的树下歇脚,他们看着随风飘扬的绿波,听着悦耳的鸟鸣,不禁为这片绿色奇迹发出感慨。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片防护林只是一片“韭菜苗”,石油人洒下了多少汗水、倾注了多少心血,才换来今天的片片绿荫。

这条公路不仅对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促进南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国内外游客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展探险旅游创造了良好的通行条件。时常有过往游客在288公里处“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景点拍照留影。

据了解,和田地区民丰县特产安迪尔甜瓜、尼雅黑鸡通过沙漠公路进行外运,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让与世隔绝的南疆特产走出大漠,让这方热土上的主人喜上眉梢。因此,这条路也被和田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路”。

多年来,塔中油气开发部持续深入贯彻油田“两个一切为了”理念,积极开展美化、绿化、亮化活动,为员工打造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目前绿化面积已达57000多亩,在沙漠腹地建起了一片生命绿洲。(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微信公众号∣作者:王伟伟 陈士兵 李奥飞 刘廷 王庆育)

THE END
0.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革命:死亡之海到光伏绿塔克拉玛干光伏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历史上曾因沙尘暴和沙漠化问题备受关注。沙漠的流动沙丘不仅对当地生态构成威胁,还对周边地区,甚至远至北京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内蒙古沙漠可能“吞噬”北京的说法一度引发公众恐慌。然而,随着中国政府对沙漠治理的重视和投入,这一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治沙工作不仅包括jvzquC41dnuh0lxfp0tfv8xs;3;26@=771gsvrhng1jfvjnnu1756:;5:;;
1.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巡线企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巡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秦丽 胡金山 晨光初现时,塔克拉玛干沙海边缘的梭梭林正在与风私语。稀疏的红柳用看不见的根系在沙下编织着密网。张伟伟的厚底劳保鞋踩着松软的沙脊爬高上地,裤脚很快灌满细碎的沙粒,在脚踝处磨出细密的刺痛。jvzquC41yy}/yxwmgtio0ls1e1814>226/8:1A:338=10|mvon
2.给沙漠“锁边”让荒滩变良田——新疆阿拉尔实现从沙漠防控到生态补水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态区环境明显改善。杜新民 摄 恢复沙漠生态的做法,在十团昌安镇有着另一种表现形式:这里职工群众直接利用戈壁沙漠、铺设滴灌带,并建起大棚,利用适合西瓜生长的原始沙性土壤、大漠温差大的特点,种植果蔬大获成功。 当每年春季来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频繁,因大棚采取钢架结构,覆膜采用特殊jvzquC41egtfy|3eqo4dp8sgyu4ivvqAckj>3:5935;
3.无人机向天借水14亿立方!新疆如何用科技逼退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数据令人振奋: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和植被修复,2024年沙漠南缘沙尘暴日数较2000年减少62%。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发的尘卷风模拟装置,揭示了沙漠扬尘的微观机制,使沙尘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5%。在策勒县治沙站,可以清晰看到一条"气象防护带"-由耐旱植物与人工增雨形成的生态屏障,使流沙后退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8727>6a94;cd9:h24613mm6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