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最大沙尘暴受害地解析河西走廊年绿进沙退背后的个样本①庄稼沙漠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

今年6月,封面新闻记者回访“5·5黑风暴”受害地——甘肃金昌、武威、张掖,在28年“人进沙退”背后,寻找到5个维度的治沙造林样本。

也是这个6月,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2021年6月,封面新闻记者回访最大沙尘暴受害地——甘肃金昌、武威、张掖,在28年“人进沙退”背后,寻找到5个维度的治沙造林样本。图为河西走廊航拍一隅。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第一章:手掌

52岁全国劳模为何还要许下

在沙漠种树1万亩的心愿?

一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记者,手背上夹杂着明显的伤疤,黑色的指缝里残留着沙土,左手的食指脱了皮,还粘着来不及擦净的血迹,这是52岁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的手。

2021年6月,封面新闻记者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见到他时,这位“全国绿化奖章”得主和他78岁的父亲王天昌已在这片土地战沙、治沙22年。

“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王银吉至今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一场沙尘暴过后,辛勤耕种的庄稼被打得七零八落,欲哭无泪的他累倒在地埂上。 摄影 继宏

52岁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的手,左手的食指脱了皮,还粘着来不及擦净的血迹。这位“全国绿化奖章”得主和他78岁的父亲王天昌已战沙、治沙22年。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武威,地处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北部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全市国土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12万平方公理。境内危害严重的风沙口286个,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红水村九组背靠腾格里沙漠,风沙线曾长达70余公里。王银吉至今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一场沙尘暴过后,辛勤耕种的庄稼被打得七零八落,欲哭无泪的他累倒在地埂上。“我当时想,我们活在这里,总要有个盼头啊!怎么办?”

1999年春天,31岁的王银吉决定和黄沙战斗。王银吉的妻子回忆,有天吃晚饭时,王银吉说出了治沙的想法。“我开始不同意,我说你想治沙可以,但两个娃娃要上学,一大家子要过日子,把钱投到沙漠里,治沙又没个收入,这日子怎么过?”

王银吉记得,那天的晚饭特别长,但好像都没怎么吃,“一家人商量了好久,都拿不定主意。最后,老父亲拍桌子说,’娃子,你干吧!我支持你!’”

就是那个夜晚,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家人,开启了腾格里沙漠22年的漫长战沙路。

治沙父子在搭建的地窝子,一住就是8年。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我和父亲背着干粮,扛着工具,走进沙漠。一个叫庙儿墩的沙窝漩,成了我们治沙的起点。”王银吉感慨,虽然妻子和母亲并不赞同,但最终也走进了沙漠。

在沙漠种树,水是第一要素,而武威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内陆河资源型缺水地区。

王银吉还记得,治沙最艰苦的头八年,当年已五十多岁的母亲李兰英主动承担起送水的重任,“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村里驮水、驮苗,每天往返七八个小时。”常年劳累,导致这位老人最终心肌梗塞,“如果不是心脏搭桥及时,我妈可能就不在了”。

记者见到李兰英时,她的背已有些弯曲,怕记者听不懂她的方言,老人总是一脸微笑。八年,每天步行七八个小时,两万多公里路程,这何尝不是一次长征?

老人回忆,儿子后来借钱修了一条便道,用小四轮拖拉机拉水、运苗,“我就再也没有和骆驼一起驮水了”。

可是,在沙漠里种树,哪有那么容易?王银吉记得,第一年一家人拼尽全力种的树,一阵大风便纷纷连根拔起。好不容易把苗栽上,连续几天的高温又晒死了……

村里人劝王银吉——“你不要劳命伤财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也有人说,“你勺(傻)吗?把钱往沙窝里甩,祖祖辈辈都没把沙治住,你能行吗?”甚至有人挖苦,“他就是想出风头!”

听到这些话,王银吉心酸过,动摇过,但不甘心。一个普通农民,几无造林知识的他不断请教专家,终于到得了“先固沙、再种树、不同品种栽植不同沙丘部位”等指导。

78岁的王天昌坐在土炕上,点燃油灯,拿出一只保温杯,倒了满满一盖热茶,递给身边的妻子,那个走了八年路到沙漠送水的女人。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有了专家指点,加上慢慢摸索的经验,树苗成活率逐渐提高。但茫茫沙漠,何时才能变绿?为了争取时间,王银吉和父亲干脆在沙漠里挖了个“地窝子”住。“每天从家里走到沙漠太耗时耗力,搬到沙漠住,能把时间省下来。”

王天昌回忆,地窝子搭成后,孙子高兴的说,“爷爷,我们有新家了!沙子再也刮不到我们碗里了。”谁知正当他们吃午饭,地窝顶突然塌了下来,将孩子埋在了里面,爷爷奶奶赶紧把孙子刨了出来。

后来,一家人重新搭起地窝,一住就是8年。当记者今年6月重访这个地窝时,门前已长满星星点点的绿。放眼望去,曾经的沙漠,已变为绿洲。

78岁的王天昌坐在地窝的土炕上,点燃油灯,拿出一只保温杯,用杯盖倒了满满一盖热茶,递给身边的妻子,那个走了八年路到沙漠送水的女人。妻子小心喝了一半,又递给丈夫。或许,只有经历过沙漠生活的人,才会如此珍惜每一口水。

“沙漠里植树难,家人不得闲”,“绝不让黄沙上墙头,后代们有盼头”……王天昌老人自编自唱的《治沙歌》,记录着二十余年的家族战沙史。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王天昌点燃一支烟,历历往事就像那粒粒黄沙,一件接着一件,一颗连着一颗。终于,他还是说出了记者最不愿提及,一直不忍开口的问题——2005年春天,正是造林最忙的时候,他的小孙子不幸患上脑瘤,查出时已是晚期。

坐在土炕上,78岁的王天昌仰望房顶,但泪水已然夺眶而出,“爷爷,你们一定要把这片沙子治得绿绿的。”孙子弥留之际的这句话,成了他和儿子最大的动力。“孙子走的时候只有14岁。”王天昌哽咽着说,“我们一定要完成孩子的遗愿,不管多穷多苦,一定要把这片沙漠治绿。”

2005年春天,正是造林最忙的时候,王天昌的小孙子不幸患上脑瘤,查出时已是晚期。想到离世的孙子,老人仰望房顶,泪水夺眶而出。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22年来,这个特殊家庭在腾格里沙漠植树8300多亩。“绿色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王天昌相信,天上的孙子一定能看到这片绿。

采访最后,记者问王银吉还有什么期望,他望着记者一字一句说,“我想在沙漠里再种10000亩林子。”说完,咬了咬牙,没再说话。

武威市林草局局长王峥告诉记者,目前,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方式,承包到户的国有治沙生态林已有180.92万亩。而另一个数据则是——从绿洲边缘向沙漠推进,已累计治沙462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沙尘暴由2009年前30年的年均7.2次,减少到近10年的年均1.3次。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和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

第二章:脚步

87岁义务植树老人依然坚持劳作

他为何坚信“绿色是斗出来的”?

87岁的李洪启还在坚持劳动,遇到一条约两尺宽的小沟,他一个大步就跨了过去。走在山脚的树林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追不上他的脚步。这是一双解放军的脚,这是一双支边大西北的脚,这是一双发挥余热战沙造林的脚。

87岁的李洪启老人还在坚持劳动,走在山脚的树林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追不上他的脚步。这是一双解放军的脚,这是一双支边大西北的脚,这是一双发挥余热战沙造林的脚。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金昌市,这个闻名于世的“镍都”,李洪启从山东临沂支边至此已61年。一个甲子过去,老人依旧乡音难改,他也依然记得刚从部队转业到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时,那时的金昌还是一片沙海。“吃不饱、穿不暖、睡地窝子是常事,但幸福是干出来的,只要活着,就要坚持下去,建好镍都,是当年的目标。”

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金昌,总面积1334.4万亩。根据最近一次甘肃省荒漠化监测资料显示,全市沙区总面积747.62万亩,风沙线长达237公里。

采访间隙,87岁的李洪启老人突然走到路边,抱起一棵树对记者说,“这是我亲手栽的,已经这么高了”。他望向树顶,“抱着它,就像抱着孙子一样高兴。”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1996年,李洪启退休,但人退事业不退,他又有了新目标——种树。 老人回忆,2001年,金川公司成立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中心,在各小区设立党支部,“我成了白泉村小区的支部书记。”

白泉村小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川公司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而建设的住宅区。这里曾是戈壁,寸草不生。到后来,建筑和生活垃圾绵延成山,环境越来越差。李洪启急在心里,决心整治小区。他的第一个计划,是在小区楼前的一百多平方米空地搞绿化,但万事开头难——由于土壤不适宜植物生存,要种树就得先挖出“花池”,腾坑换土。

李洪启老人操着一口山东乡音笑着说,“你看这绿色多好啊!幸福是干出来的,绿色是斗出来的,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干下去。”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李洪启买来镐头、铁锹,借来架子车,和家人一起开始挖“花池”,老人比划着说,“7个深1米的池,挖了84架子车废石”。第二年春天,他又买来“熟土”将池填满,并种下7棵柳树。

这7棵树,最终只有一棵活了下来,李洪启倍加珍惜,称其为“母树”。老人还记得,1997年春天,新柳发芽了,街坊们纷纷来参观。李洪启借机号召大家一起搞绿化。就这样,一支植树队在新生的柳树下有了雏形。当二十多年后,记者来到这个“省级绿色社区”时,房前屋后已是绿树成荫。

2010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工矿废弃地治理。金川集团决定将一座废弃矿山改造成矿山地质公园。11年过去,走在曾经的漏天矿老坑,李洪启指着身边超过碗口粗的槐树回忆起那段“废矿变绿”的往事——150多个老人主动请缨,最终和集团一起在矿渣和乱石堆上种了74万株苗木。

如今,金川矿山公园旁的这片树林已被命名为“洪启林”。采访间隙,老人突然走到路边,抱起一棵树对记者说,“这是我亲手栽的,已经这么高了”。说完,他望向树顶,“抱着它,就像抱着自己孙子一样高兴。”

如今,金川矿山公园旁的这片树林已被命名为“洪启林”。摄影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您已经87岁了,没想过在家安享晚年吗?面对记者的问题,老人笑着说,“你看这绿色多好啊!幸福是干出来的,绿色是斗出来的,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干下去。”

回访最大沙尘暴受害地 解析河西走廊28年绿进沙退背后的5个样本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沙尘影响范围或达400万平方公里专家解析成因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大,多地出现了沙尘暴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介绍,截至4月11日早上7点,本轮沙尘天气在我国影响范围已达360多万平方公里。随着冷空气继续南下,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也将遭遇沙尘影响,预计本轮沙尘天气在我国影响范围将达390万到400万平方公里。 jvzquC41o0w{yk3eqo5hd8hqpvkov872453168631euovnsva97:4@970jzn
1.北方新一轮大范围沙尘又来袭!为何今年频现沙尘?专家解析来了→专家解析来了→ 中央气象台今天(27日)18时发布了沙尘暴黄色预警,预计3月27日20时至28日20时,新疆南疆盆地和东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甘肃中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北部、山东、辽宁中西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3677?749;7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