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变绿 水变清 荒漠变绿洲
今天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土地荒漠化之害,我国是受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不仅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也往往伴随着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荒漠化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影响,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性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今年3月中旬,一场起源于蒙古国的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地区,这是我国北方地区近10年来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暴天气,也让很多人再次感受到了荒漠化对生活产生的不便。
一场十年未见的沙尘暴天气,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启示一: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法根除
沙尘天气形成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冷空气、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沙尘源,这次沙尘暴天气就是同时满足了这3个条件而形成。
我国境内有172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其中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是巨大的永久性沙尘源,一旦空气条件具备,就会形成沙尘天气。同时,邻国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也是影响我国的重要沙尘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说,沙漠无法被消灭,沙尘暴的形成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沙区生态保护修复,尽可能地减少沙尘天气次数、减轻沙尘天气强度,降低危害程度。
启示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任重道远
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英认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防沙治沙仍然任重道远。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姜英认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能治理的治理,不能治理的要封禁保护起来,降低人为活动干扰,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结合起来。
启示三:增加植被是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
有研究表明,防护林网中,林带背后20-30倍树高距离和近地表20-30米高度范围内可降低风速的30%,可显著降低沙粒移动。杨文斌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15%-25%的植被覆盖度就能有效控制流沙。
我国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有效增加了地表覆盖,对抑制沙尘天气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20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0.59%提高到18.67%,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我国北方地区春季(3-5月),20世纪60年代年均发生沙尘天气20.9次,70年代19.4次,80年代22.1次,90年代16.1次。21世纪以来(2000-2020年)年均发生10.7次。
启示四: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
“沙尘暴是不可能消灭的,我们的防沙治沙,指的是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土地沙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是土地沙化的直接原因。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会加速土地沙化的扩展。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08个,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53个。
启示五:科学认识沙尘暴 人人参与防沙治沙
从长远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沙尘暴等多种极端天气存在频发的可能,再次到来或许是一种必然。
对待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没必要谈“沙”色变,更不能因为一次沙尘暴的突然来袭就否定几代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荒漠化治理功绩。
西藏俊富环境恢复有限公司
解决山水林田湖草沙难题
0891-6826399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