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转载自“中外对话订阅号”公众号
文 | 简·布拉克斯顿·利特尔
译 | Estelle
巴西政府于2002年开始积极推广森林保护计划,将一些公园和荒野纳入了保护,并给予它们更多的执法资源。还有些地区则交给了土著居民管理。结果是,从2004年到2019年,巴西森林砍伐率降低了80%。紧接着,2019年1月雅伊尔·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就任巴西总统。此后的一年中,科学家们发现巴西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00多万公顷,流失速度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关键是要停止森林砍伐。但是,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计算,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还有赖于恢复前文提到的9亿公顷退化土地上覆盖的森林。上述《科学》杂志上研究的作者表示,如果措施得当,再造林可以储存2050亿吨的碳。尽管国家、州省和市县各级的植树热情都很高,但一些项目却并没有遵循长期成功所需的科学标准。
在印度西南部的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当地环保人士对在高韦里河(Cauvery)流域种植20亿棵树的计划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单一种植模式将使溪流枯竭并破坏已经受到威胁的栖息地。印度环境正义联盟(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India)的里奥·F·萨尔达尼亚(Leo F. Saldanha)写道:“即便是采用了最合适的种植方式……也迫切需要立即停止打着‘开发’旗号在高韦里河森林和流域进行大规模盲目的破坏行动。”
世界各地的植树造林工作一直都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中国就是一例。1978年,中国启动了有着“绿色长城”之称的“三北”防护林计划。它所引发的植树热情至今无可匹敌。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种植3500万公顷(与德国国土面积相当)树木,减少来自戈壁沙漠的季节性沙尘暴。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生了杨树大面积死亡的问题。林业专家侯元兆在2014年接受中外对话访谈时表示:“当年没有经验,当时的林业科技未能搞清楚防护林应当如何营造。”这些树木都是通过速生杨树扦插栽种而成的,很容易受到天牛的威胁。尽管损失率高达50%,但栽种计划一直都在持续。事实上,这个项目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增加到了近22%,这让中国在化荒地为森林这件事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如果当时具备多一些的知识和更长远的眼光,防护林计划本应带来更多的回报,包括更好的沙尘暴防护、更多的固碳能力和栖息地。如今,中国正向这个方向努力。根据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千年秀林”计划,雄安新区将选择100多个树种进行混种,到2035年使雄安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这些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森林每公顷可固碳32吨,几乎是同等单作林木蓄碳量的三倍。尽管中国仅有世界6.6%的植被覆盖土地,但2000年以来,中国新增绿化面积占到全球增量的25%,其中约一半来自植树造林,三分之一来自农业。
衡量造林项目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是树木能否长期存活。而这取决于当地社区给予项目的支持。马达加斯加当地的一个项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自2002年以来,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岛屿已经失去了大约五分之一的森林植被,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扩张。距该国首都以东3小时路程的安达西贝(Andasibe)村生活着极为丰富的特有物种,也因此成为一处备受欢迎的旅游胜地。1999年,当地野生动植物向导成立了米坎祖(Mitsinjo)协会,致力于利用这种生物多样性来提升当地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韧性。他们开始培训当地人担任自然旅游向导。如今,那些对森林有着特殊了解的人正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提供帮助。米坎祖协会发言人雷纳·多尔奇(Rainer Dolch)说,有些人以前是狐猴猎人,现在他们则利用自己的技能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而小学生们正在伐木区种树。此外,该协会还帮助保护了1万公顷极具保护意义的土地。多尔奇说,这些项目正成为数百个从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的家庭的直接和间接收入来源。尽管米坎祖的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当地群众的参与也是其取得潜在成功的关键。多尔奇说:“获得当地社区的信任,不要让他们失望,这可能是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与马达加斯加的这个开创性项目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的潜力是可观的,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美国西部等地,单一种植仍然是常态。而在巴西及其他地区,原生林仍然难逃被砍伐的命运。社区参与保护当地森林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仍然受到忽视。树木——即便种植一万亿棵那么多——并不能阻止气候变化。但是没有树木,我们肯定无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近来对保护原始森林和植树造林的关注或许说明,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森林作为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服务基础的天然角色。施瓦布说,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拯救人类的关键。“这就是一个意志和勇气的问题。”
作者简介简·布拉克斯顿·利特(Jane Braxton Little)是一位专注科学与环境领域的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