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对于巴尔干半岛的描述是火药桶。一九一四年,斐迪南大公带领他饱受争议的妻子,来到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而尚未成年的学生普林西普,冲到马车前连开两枪。一枪打到了斐迪南的颈部,而另一枪则穿透了他妻子的腹部。
自此以后,奥匈帝国联合德国和意大利缔结同盟,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宣布对塞尔维亚开战。而法国、俄罗斯和英国则以协约国的姿态,积极应战。
(一)、民族先驱,大义凛然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先后有六千余人相继参战,就连远在东方的中国和日本都加入其中。
1. 宿怨已深,难以化解
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前,欧洲各国就已然剑拔弩张。他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以后,便开始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分割,占作自己的殖民地。当时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简单点说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很强大,所以谁也不服谁。而且,都想着瓜分其他国家的土地。
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矛盾由来已久。比如《最后一课》讲到的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彻底的打败了高卢雄鸡。使得法国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地位,它一直想报仇雪恨。两国的关系也是异常的紧张。
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诱因,而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协调有所冲突。大家都想扩展势力,但是难免会发生冲突。用历史课本上的话说,就是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均且矛盾激化。新崛起的帝国,自然不愿意服从老牌帝国。
奥匈帝国为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政和国,也叫二元帝国。双方在各种立场上,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同时,一战以前奥匈帝国的工业制造技术以及经济也是非常发达。所以,便开始不断的扩张自己的地盘。
奥匈帝国的殖民主义,使得塞尔维亚国民困苦不堪。瘦弱的普林西普是家中唯一没有夭折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他整日接受着爱国主义的熏陶。并且还加入了“黑手社”,这是一个由军队势力“黑影”控制的群体。
他自幼目睹着奥匈帝国的残暴统治,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以将外国列强驱逐出境。实现真正的塞尔维亚民族独立。前往波黑阅兵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所以对于塞尔维亚人而言这是绝佳的机会。
其实在普林西普之前也有人计划过暗杀,但是被发现后只是炸伤了许多随从。而斐迪南大公并未改变路线,而是继续坚持。这才让普林西普有机可乘,在他看来杀害皇储是对殖民者最大的警示。
(二)、若无西普,尚有东普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斐迪南大公作为皇储,却不受皇帝的待见。而她的夫人出身低下,也屡屡遭受其他贵妇的嫌弃。所以,他才主动请缨前往波黑阅兵式。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夫人散心,虽然他的死有些无辜,但毕竟是帝国主义的后裔。其实,对于斐迪南大公的死活,奥匈帝国并不是很在乎。
1. 千古留名,彪炳史册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如泰山。”当时奥匈帝国已经占领了波黑,下一个目标就是普林西普的母邦塞尔维亚。虽然萨拉热窝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全面开战,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是也加速了这个政权的瓦解。
普林西普如果没有那一枪,也不会有人至今仍然记住他的名字。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也假装自己是一个软弱的人,尽管我不是”。所有人都因为其身材矮小,而轻视他。但是普林西普从不与人辩解,他用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
普林西普出生在被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斯尼亚的一个贫困的塞族家庭,自幼饱受歧视。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吞并,导致了整个塞尔维亚民族都无法欣欣向荣。所以,为了众人的利益他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像安重根,暗杀伊藤博文一样。
2. 斗争需要流血
往往刺杀重要人物,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但是这往往会带来惨痛的后果,很显然十余岁的普林西普,并未想过这一点。在他看来,奥匈帝国的皇储死后,他们便能停止继续扩张的脚步。但是这恰恰给了他们口实,本来就想开战结果他们却自己送上了理由。
当时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在积极的备战,大战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正好给了奥匈帝国这个机会,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像是在冷战时期,如果没有核武器的出现也会发生战争。当时的情形已然如此,如果没有普林西普也会有其他人做,或者做出更极端的事情。
战争并不是因为普林西普或者萨拉热窝事件就引起的,这不过是开战的一个借口。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在积极的扩充军备,广泛的招募士兵。所以说斐迪南大公被刺,只是一个由头。况且,他只是奥匈帝国皇帝的侄子。如若不是其独子死亡,也轮不到他成为皇储。
(三)、勇气可嘉,大义凛然
当时英国还霸占着日不落帝国的名号,但是新兴起的德国也想要在各国中获得话语权。而且沙俄和奥匈帝国矛盾旷日持久,德法之间的争议更不必多言。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能将其完全的归咎于萨拉热窝事件。就好比火药已然装满,就等着一颗火星的陨落。
1. 慷慨悲歌之士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在这场事件中,普林西普就相当于是唐雎而斐迪南大公就是秦王。不能说普林西普的眼光太过短浅,至少他敢于积极的向外来势力抗争。
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最终的后果。只有普林西普,敢于这么做。他就好比成功了的荆轲,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毫无疑问,对于塞尔维亚人而言他是英雄。如果将他否定,那么就等同于把历史上的义士全部否定了。
普林西普的功劳不在于斐迪南大公之死,而是在于他的精神。这种为了民族大义,敢为人先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情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强说他不是英雄,那么至少在千百年以后仍然会有人记得他的名字。
在南斯拉夫联盟解体之前,一直非常标榜普林西普的精神。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使得南部的斯拉夫人得到独立。而且铁托,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人的传奇英雄。他为人民而活”。
2. 争议不断的先锋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言,满腔热血,空有一身报国之志却无处挥洒。接触了黑影以后,他开始变得更为激进。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普林西普是一个可悲之人。有人用民族主义当提现,而他就是那个木偶。真正的策划者,在背后坐享其成。
在这个年纪,尚未经历很多世事只想着能够尽早恢复独立。所以说,普林西普也是非常可怜的。当时他还尚未成年,所以不能直接被判处死刑。所以,也不排除有人以此法教唆他要为了自己的民族大义而战。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权力,但是普林西普的英勇无畏是无法被抹杀的。而且,也不应该将一战的爆发全部归咎在他自己的身上。至少一战以后,奥匈帝国确实解体了也不再有染指巴尔干半岛的想法。
如果没有普林西普,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还是会爆发。当时的新兴帝国与老牌帝国之间,摩擦不断。而且都想要独自占有话语权,单个人是无法改变历史走向的。普林西普只不过是被裹挟进了历史的潮流中,但这也不枉活着一世。
就像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还有人说如果没有硝烟这件事情,就不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是完完全全的错误,晚清已然落后于世界,和潮流的发展格格不入。所以,这场战争有没有林则徐都是会出现的。
结语:
从宏观上来讲,萨拉热窝事件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如果当时的各个国家没有剑拔弩张,本不会造成这种后果。危机一旦无法逆转,那么就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斐迪南大公遇刺,不过是宣战的一种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