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防沙治沙经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要闻

图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蒙古国开展的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示范区。  王新平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防沙治沙经验交流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这是20多年前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环境治理,浑善达克沙地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0.3个百分点,达到23.35%。黄沙遍野蜕变为满目葱茏,昔日的风沙源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了4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8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开展了荒漠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中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成果:“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为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依托库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成了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等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独特的沙漠产业集群。

“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

中国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三大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周边等重点治理区均得到有效治理,已从昔日的“不毛之地”转变为如今的“塞上绿洲”。“中国积极推进荒漠化治理,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涛表示。

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绿色发展

今年7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指导、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沙尘暴防治高级官员研修班线上开班,来自亚洲、非洲共27个国家的100余名官员和技术骨干参加。

研修班期间,学员们学习了解中国荒漠化防治具体政策制度与措施、塞罕坝防治荒漠化案例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土地退化及修复评估等内容,并通过“云参观”的方式感受中国甘肃民勤防沙治沙示范区、古浪八步沙林场、内蒙古赤峰等地的治沙实践。研修班还邀请学员就各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促进互学互鉴。

“通过研修班,我了解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埃塞俄比亚荒漠化公约国家联络员、森林发展部官员塔米拉特表示,“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拥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中国的防沙治沙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先后举办八届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论坛成为各国交流防沙治沙经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2019年,中方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为各国培养治沙人才,助力各国加强能力建设;今年4月,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开班……近年来,中国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等方式,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林锡升表示,“中国积极开展荒漠化防治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绿色发展,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为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积极推动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让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惠及更多国家——

在蒙古国,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王新平研究员带领团队自2017年以来开展治沙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当地的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多。蒙古国自然环境与旅游部部长巴特额尔登感谢中国长期以来与蒙古国等国分享治沙经验,还提供技术、设备支持,“中国的治沙经验对世界至关重要”。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带领团队在当地建立引种筛选基地,成功引入40余种植物苗木和插条,建立了300亩示范基地,构建了“调整密度—改良土壤—乔灌组合”的林带结构优化模式,协助优化哈萨克斯坦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乔灌草配置。

在非洲大陆,中方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与非洲国家共同推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受邀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携手应对萨赫勒—撒哈拉地区荒漠化问题,提升非洲国家的荒漠化防治能力。

在联合国平台,中国积极促进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国际法建设,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履约审查委员会,制定出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2017年,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鄂尔多斯宣言》,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长易卜拉欣·蒂奥表示,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防沙治沙经验,为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THE END
0.沙尘暴成因及防治对策浅析【摘要】:<正>我国西北、华北是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旦形成沙尘暴,其来势凶猛、影响范围广,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最具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据资料统计,沙尘暴频繁发生与土地沙漠化不断加重、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防治沙漠化、减少沙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TNNb722;662:50jvs
1.【甘快看】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治沙者说:与风沙博弈的智慧发布时间:2025-07-14 10:21:01 来源: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频道: 新浪财经 / 视频新闻 标签: 简介: 在中国防沙治沙的前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纪永福讲述从生态监测的“天罗地网”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沙灾害,实现人类与沙漠的“和谐共生”。(郑琬 童张伟) 来源jvzquC41xkjfq7xkpc4dqv3ep1v0hrscpek04977/2=.3=4fgvgjn6nphhsby‚=4:589:7i0jvsm
2.防治沙尘暴的呼吁倡议书通常是用在面对公众的时候,呼吁大家共同做一件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防治沙尘暴倡议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防治沙尘暴倡议书(一) 同学们: 你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自然环境越来越糟糕了,人们所使用的资源也逐年减少了,希望我们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jvzquC41yy}/nrzzwg>70lto1me&GB*;:'H3'N;'D4+CD.J8'D8&;B*G7'H1'B='G8+:C.G6'G=&;J*:6'K6'B6'DE+F7.>2':70
3.绿了荒漠美了家园富了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综述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来自190多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名代表纷纷点赞。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高度评价中国在荒漠化治理和沙尘暴防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jvzq<84ere4qgxung0ipo7hp1p70496912?238h865>8/;>748>7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