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材料)关于“沙尘暴”(卢琦崔桂鹏·安磊)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沙尘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存在。只是进入到人类历史时期“人类世”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沙尘暴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认为这是一种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和生态灾难。

千百万年来沙尘的持续堆积,孕育了我国的黄土高原,这里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地方。

在黄土高原,地下厚达数百米的黄土、红土从何而来、因何而来、何时而来?

我国黄土和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将黄土定义为“风力搬运、未经次生扰动的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郭正堂院士更是形象地将沙尘暴的源区——荒漠比作黄土的“母亲”、强劲的风力比作黄土的“父亲”。关于沙尘暴的前世,第四纪科学家们在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红土地层中,找到了至少2200万年以来风成“沙尘”连续不断堆积的证据,尽管在260万年前,黄土高原似乎更应该被称为“红土高原”(如今看到的彼时形成的红土地层要比黄土地层更加“发红”)。

更奇妙的是,在冰期(寒冷时期)和间冰期(温暖时期)交替出现的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黄土高原在冰期时发育黄土层,在间冰期发育古土壤层。前者的粉尘堆积较厚,后者的粉尘堆积较薄。这似乎指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粉尘输送的多寡,即沙尘暴发生的多少。丁仲礼院士更是在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中发现自西北向东南粉尘颗粒由粗变细等自然韵律,从而指示了古代沙尘的来源方向及其风力情况。可以说,黄土高原见证了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与此同时,那些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的沙尘暴,除了飘落在陆地上的粉尘,更有甚者可以漂洋过海,堆积在北太平洋的海底、甚至到北美大陆。科学家们通过对深海沉积物和北美黄土的追根溯源,业已证实这些粉尘部分来自于亚洲内陆。通过类似的研究,地质学家和古气候学家重建了千百万年以来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

网络上曾有一种声音:“三北”防护林为何挡不住沙尘暴?

实际上,”三北”防护林不应该为沙尘暴频发“背锅”:其一,在我国,相对于沙尘暴广阔的源区,“三北”防护林的植被面积较小,在春季这段时间阻挡沙尘暴的作用就有限。其二,冷空气和大风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主要是在千米以上高空,20~30米高的防护林可阻挡住部分地表的较粗的颗粒物,但远不能挡住被大风带上高空的较细的颗粒物。“三北”防护林作为一项综合性重大生态工程,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等,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间接也改善了下垫面的自然条件,但“三北”防护林并不是“治疗”沙尘暴的“专用药”和“特效药”。我国的防护林建设已经做得很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春季沙尘暴天气也无法避免,如果没有防护林呢?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沙尘暴无国界,境外沙尘暴灾害随时有可能进入我国,周边国家(中亚一路、蒙古一路)沙尘暴的威胁始终存在,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球治理。天然沙漠、沙化和荒漠化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既然人类不可能消灭沙漠,也就无法消灭沙尘暴。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荒漠化防治是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卢琦、崔桂鹏《飞沙万里入大海前世今生问何方》)

材料二:

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动力条件,只有在强风作用下,沙尘才能实现远距离传输。每年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降温速度要远超海洋,这使得亚洲内陆的高纬度地区(蒙古国以及北地区)上空会形成一个影响数千千米,顺时针旋转高压气旋,也即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高压气旋形成后会向南方暖低压地区移动,冷暖气团交汇,大气环流开始变得不稳定,易于引发我国北方秋季的沙尘天气。进入冬季后,冷气团完全控制我国北方,南方距离沙源较远,因此我国冬季虽然有强烈、寒冷的北风,但却几乎不会出现沙尘天气。进入春季后,我国南方地区先于北方升温,北上的暖气团与南下的冷气团再次相遇,我国北方上空大气环流又进入了与秋季类似的不稳定状态,为春季沙尘天气创造了风力条件。

沙粒尘土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条件。亚洲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稀疏,分布着大片戈壁、沙漠。它们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沙源”基础。再配合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我国沙尘天气的雏形就逐步形成了。我国沙尘暴主要有境内和境外两个沙源,境内沙源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以及靠近中蒙边境的荒漠、戈壁和沙漠。境外沙源主要是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荒漠区。目前蒙古国72%的国土面积都已经荒漠化,在其南部有超过40万平方千米荒漠戈壁,是我国沙尘天气的重要境外沙源地。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在其14个州中有7个州的荒漠化面积超5000平方千米,其东南部的东哈萨克斯坦州、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也是我国沙尘天气的重要境外沙源地。

除沙源、风力等形成条件外,人为因素是沙尘暴形成过程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类的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等行为,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地荒漠化,为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沙源条件。

(摘编自安磊《沙尘暴的危害和治理路径》)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研究成果,黄土高原至少有2200万年历史,它见证了沙尘暴的前世今生。

B.“三北”防护林可阻挡地表较粗的颗粒物,但挡不住被带上高空的较细颗粒物。

C.入季后,冷气团控制我国北方,南方距离沙源较远,所以南方几乎没有沙尘暴。

D.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荒漠化严重,这给我国沙尘暴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进入“人类世”后才逐渐认识到沙尘暴的破坏作用,是因为之前沙尘暴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很有限。

B.黄土高原在冰期时发育堆积较厚的黄土层,在间冰期发育堆积较薄的古土壤层,这说明冰期时沙尘暴更多。

C.我国北方每年春、秋两季出现沙尘暴的共同原因是南下冷气团与北上暖气团相遇后形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

D.虽然人类目前无法消灭沙漠,无法消灭沙尘暴,但不能否定人类为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所做的努力。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23年3月份以来,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东北部积雪覆盖面积较常年偏小约30%,冻土层融化,产生了更多疏松的沙尘物。

B.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大草原处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农民和牧场主过度开垦土地,造成土地严重退化,沙尘暴不停袭来。

C.2023年,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北京,这次沙尘暴给北京土壤带来了富含粉砂粒的尘土(一种天然物理肥料)约2.44万吨。

D.每年进入5月份后,我国南方、北方气温都有明显升高,暖气团逐步控制我国北方,大气环流趋于平稳,沙尘天气减少。

4.结合材料文本内容和示意图,下列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沙源地粉尘可以被带至低空,更多被带至万米高空。

B.粉尘在空中传输过程中遇降水天气可能形成湿沉降。

C.粉尘可以在风力系统助力下远距离传输,可达深海。

D.距离沙源地越近,沉降的粉尘就越粗,越远则越细。

5.结合文本谈谈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6分)

1. B【解析】“可阻挡地表较粗的颗粒物”错。根据材料一第八段“20~30米高的防护林可阻挡住部分地表的较粗的颗粒物,但远不能挡住被大风带上高空的较细的颗粒物”可知,可阻挡住的是“部分地表的较粗的颗粒物”。

2. D【解析】A项“因为之前沙尘暴对人类的破坏作用很有限”没有依据。B项“这说明冰期沙尘暴更多”错,材料一第五段“这似乎指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粉尘输送的多寡,即沙尘暴发生的多少”,“似乎”说明并非确定。C项“我国北方每年春、秋两季出现沙尘暴的共同原因是南下冷气团与北上暖气团相遇后形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每年秋冬季节··高压气旋形成后会向南方暖低压地区移动,冷暖气团交汇,大气环流开始变得不稳定,易于引发我国北方秋季的沙尘天气”可知,秋季并没有明确指出“暖气团北上”。

3. D【解析】材料二第一段观点是“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动力条件”。D项“沙尘天气减少”原因是“大气环流趋于平稳”,这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第一段观点;A项疏松的沙尘物质是造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B项人为因素造成沙尘暴;C项沙尘暴可促进土壤改善。

4. A【解析】A项“更多被带至万米高空”在图和文中均没有依据:D项从材料一第5段“丁仲礼院士更是在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中发现自西北向东南粉尘颗粒由粗变细等自然韵律,从而指示了古代沙尘的来源方向及其风力情况”可以得出。

5.(1)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动力条件,沙粒尘土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条件,人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沙尘暴的应对策略: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荒漠化防治,以期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②控制人类破坏地表植被行为,避免加剧土地荒漠化。评分参考:答出原因2分,答出策略每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THE END
0.沙尘暴成因及防治对策浅析【摘要】:<正>我国西北、华北是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旦形成沙尘暴,其来势凶猛、影响范围广,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最具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据资料统计,沙尘暴频繁发生与土地沙漠化不断加重、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防治沙漠化、减少沙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TNNb722;662:50jvs
1.【甘快看】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治沙者说:与风沙博弈的智慧发布时间:2025-07-14 10:21:01 来源: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频道: 新浪财经 / 视频新闻 标签: 简介: 在中国防沙治沙的前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纪永福讲述从生态监测的“天罗地网”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沙灾害,实现人类与沙漠的“和谐共生”。(郑琬 童张伟) 来源jvzquC41xkjfq7xkpc4dqv3ep1v0hrscpek04977/2=.3=4fgvgjn6nphhsby‚=4:589:7i0jvsm
2.防治沙尘暴的呼吁倡议书通常是用在面对公众的时候,呼吁大家共同做一件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防治沙尘暴倡议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防治沙尘暴倡议书(一) 同学们: 你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自然环境越来越糟糕了,人们所使用的资源也逐年减少了,希望我们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jvzquC41yy}/nrzzwg>70lto1me&GB*;:'H3'N;'D4+CD.J8'D8&;B*G7'H1'B='G8+:C.G6'G=&;J*:6'K6'B6'DE+F7.>2':70
3.绿了荒漠美了家园富了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综述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来自190多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名代表纷纷点赞。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高度评价中国在荒漠化治理和沙尘暴防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jvzq<84ere4qgxung0ipo7hp1p70496912?238h865>8/;>748>7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