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白灾”的危害及防御沙尘暴降水大风冷锋风沙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白灾”,也不知道“白灾”是什么。“白灾”是发生在牧区的一大灾害,其发生的时间一般为冬春季节,从十月份到下一年的五月份均可能发生,一般情况下以十一月、三月和四月最多。“白灾”又叫“白毛风”,牧区中积雪深度超过15厘米就形成白灾。

作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常见的灾害之一,其主要危害有:发生白灾后牧区能见度低,容易使放牧的牧民和牲畜迷失方向,无法进行放牧;积雪过后会掩盖牧草,如果积雪融化结成冰,牲畜就无法吃到粮草,人员也极易冻伤,牲畜易被冻死。这种情况之下,牲畜体弱多病,母畜无法顺利产下幼崽,幼畜难以成活,牲畜死亡率增加,也造成了牧民生活上的困难。

总结白灾的实质,其实就是发生在牲畜类中的饥荒,此外,还有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危害。因此,防御白灾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建立饲料、草料基地,牧草银行等。据《人民网》报道,陈巴尔虎旗设有“草都饲草料交易中心”,为牧民提供饲草料交易、技术、储备服务,饲草多时储存草,饲草少时补充调剂。通过该中心交易牧草,牧民不仅能将秋季剩余的牧草变废为宝,实现增收,在冬季牧草缺少或遇到自然灾害时又能够迅速购进,保证牲畜不出现损失。

第二,要为牲畜多建立棚舍,增强棚舍的保暖性和牢固性,这样一来牲畜就不怕白灾肆虐了。

第三,要盯紧天气的变化,加强牧区气象预报工作,有灾情要提前预警,这样一来,牧民可以提前准备好与白灾进行斗争。第四,要调整牲畜群的结构,不要只饲养某一种牲畜,要合理搭配各种牲畜的饲养量,不同种牲畜抵御白灾的能力不同,受到的损失也有大有小,搭配饲养也能提高畜群抗白灾能力。例如,在雪地中采食方面,马的能力相对更强些,而羊就差些,牛就更差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马、羊、牛混合编群,当积雪封草时先放马食草,再放羊,最后放牛。这样有利于各种牲畜食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灾对畜群的危害。(刘璐)

当沙尘来临时,漫天黄沙、遮天蔽日。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嗓子不舒服、呼吸不通畅······

于是,你戴上口罩、打开空气净化器,心里一定还会默默生气,这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沙尘啥时候才能撤去?

但是你知道吗,沙尘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坏,它,也有优点呢!

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3.风沙活动的防治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只有当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才称为沙尘暴。其中能见度小于200米的被称为强沙尘暴。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以后, 导致沙尘暴爆发频数增加。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极其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当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一、形成原因

强风、强热力不稳定和沙源分别作为动力因子和物质基础,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

1、自然条件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2、物理因素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3、环境因素

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4、人为因素

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5、气象因素

沙尘暴的形成是以东亚特殊的大气环流为背景,并与冬季风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发生主要与冬半年西伯利亚-----蒙古高压驱动下的冷锋过境有关,属冷锋型沙尘暴。

二、主要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⒈环境污染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⒉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⒊生命财产损失

⒋影响交通安全

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⒌危害人体健康

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大气中高的沙尘浓度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例如风沙尘肺病就是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因严重的大气沙尘造成的地方病。

⒍土地退化

黑风(特强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有两个: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三、生态效益

那么,沙尘暴有什么有利的地方呢?

抑制全球变暖

1991年6月,菲律宾皮奈图博火山喷发,巨量的尘埃粒子进入平流层大气,使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劲的全球变暖势头得以暂时中止。为什么火山爆发能降低全球气温呢?

这是因为升到高空的火山灰尘埃云把大量的阳光反射回到宇宙空间,使地面上接收到的阳光热量减少而降温。火山尘埃云的这种反射阳光降低地面气温的作用,好比给地球撑了一把薄薄的“阳伞”,因此也被称为“阳伞效应”。

净化空气,缓解酸雨

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面含钙量较高,在降落过程中可以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沙尘中丰富的碱性阳离子能有效地中和酸雨,减少酸雨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比如在日本,当浮尘天气遇到降雪时,有可能造成“赤雪”(实际上是褐色)和黄雪。这种黄色的沙尘缓解了日本的酸雨。据研究报告,日本大都下pH值小于5.6的酸雨,有时pH值甚至降低到4.5以下,可是每当这种浮尘天气出现时,降雨的酸性立刻消失。

看来,那些在大家看来“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沙尘通过丰富的碱性阳离子有效地中和酸雨,保护着环境。

遭遇风暴,俄罗斯降下黄雪。图片:快资讯

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沙尘粒子越小,在天上飞行的距离越长,甚至可以飞到海洋深处,在海里,它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如果海洋生物和海水都缺少铁和磷,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威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发生改变。研究发现,海洋中植物和浮游生物它们铁的含量要比海水高8倍,因此铁的缺乏常常是限制海中生物繁殖的主要原因!

有利于成云致雨

这是沙尘的又一功绩!据观测,沙尘颗粒并非圆形,而是表面凹凸不平,十分有利于水汽在其凝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沙尘暴也有一点好感了?

沙尘暴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除了人们公认的造就黄土高原以外,碱性的沙尘进入大气中可以与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中和,达到抑制酸雨的效果。也因此,沙尘暴虽然危害甚大,却也是地球自然生态当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因为自人类有史以来,便有沙尘暴的出现了。只是我们应该更积极的找寻异常沙尘暴频率发生的机制,以真正解决异常气候变迁所对于环境的危害性。

“沙尘暴也做好事。但是总体而言,沙尘暴弊大于利。

四、防治措施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6.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7.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改善植被分布。

个人防护要点:

1.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

2.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3.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4.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

5.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典型例题一:(2017·广西桂林中学高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典型例题二:(2019·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下图为某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分布特点。

(2)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方,说明判断依据。

(3)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答案:

(1)西南/西部(东南部)有高压中心;中部偏北有低压中心;低压中心东部有冷锋,南部有暖锋。

(2)②地;受冷锋天气影响,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3)沙尘暴。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4)图中锋面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冷锋的移动速度快于暖锋,最终冷锋追上暖锋(形成锢囚锋),直至消失。

典型例题三:(2019·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期中)分析图1、图2、图3及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l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1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2、图3依次表示1464年~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柴达木盆地。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准噶尔盆地、________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 平原。

(3)说明图1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2中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5)在图3中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

答案:

(1)塔里木

(2)河西 华北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周期性

典型例题四:(2019·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印度西部和北部地区频繁遭受沙尘暴的原因。

(2)推断此次沙尘暴危害严重的原因。

(3)简述为了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

(1)邻近沙漠,沙源广;地势平坦,风力强劲;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2)风力强劲,沙尘暴势力强;辐射范围大,波及面广;发生在夜晚,人们防范意识弱;基础设施差,抵挡沙尘暴能力弱。

(3)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任选3点)

典型例题五:(2020·四川高三)[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1870年,美国中部平原地区的人口约14.8万,耕地面积约12万公项。之后的60年间,该区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增长了近60倍。1934年5月,该地区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风暴所到之处庄稼枯死、溪流干涸、土地龟裂、牲畜死亡,给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和居民健康威胁。下图为美国本土中西部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分析图示甲地区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答案:

气候干旱,降水少且不稳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人口快速增加,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过度垦殖与超载放牧使表土裸露且疏松,提供沙源。

典型例题六:(2018·广东北师大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mm,地表气候千燥,物理风化作用强,水源短缺;塔里木盆地从外向内地表物质结构由砾石过渡到粗砂、细沙、粉沙;地形由冲积扇过渡到冲积平原、沙垄、沙梁和流动沙丘。沙土贫瘠疏松。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

(1)分析塔里木盆地中部以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为主的原因。

(2)分析沙土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3)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针对沙土存在的问题,分析应该采取的措施。

(4)该地春季多沙尘暴,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塔里木盆地中部远离高山、高原,河流难以将颗粒较大的沉积物搬运至此;风力从远处运送来的多为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塔里木盆地中部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砂石内外受热差异大,易破碎、分解,使颗粒逐渐变得细小。

(2)土质细腻疏松,透气性好;沙质土增大了土壤、气温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沙质土矿物质丰富,沙质土疏松方便耕作,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3)选择合适的耐贫瘠耐盐碱的农作物;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绿肥等;节水灌溉,减少土地盐碱化;注意发展的规模,防治土地荒漠化;孔隙大不保温,夜晚容易遭受低温冻害,在播种季节注意做好保温措施,如地膜覆盖。

(4)该地沙原丰富;春季多农业活动,翻动土层,增加了沙尘来源;沙子细腻,容易被吹离地面;春季沙土增温快,易形成局部低压,从而加大风力,加上春季受冷锋影响多大风天气;春季作物的覆盖率低,对地面缺乏保护作用。

典型例题七:(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地处内蒙古西部,曾发育有面积巨大的古湖。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古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湖泊解体,形成了沙漠与盐湖共存的独特景观。

材料二: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柔韧性强,其叶、茎、根均可以固氮。巨菌草用途广泛,是优质的饲料,也可用作食用菌的培养料、造纸、生物质发电等。为了改善生态、精准扶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菌草治沙试验与示范。利用巨菌草作为先锋植物,次年便可在收割菌草的沙地上种植马铃薯、花生、西瓜等作物,效果显著。试验的成功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与传统的草方格治沙相比,说明巨菌草治沙技术的突出优势。

(3)说明在乌兰布和地区推广种植的巨菌草在防治风沙方面的作用。

(4)简析巨菌草种植的推广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开发的意义。

答案:

(1)地势较低,河流从周围高地带来的泥沙淤积;古湖解体干涸后湖底盐粒等沉积物;冬季风从我国西北地区带来的地表沙尘物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冬冷夏热,岩层土壤易受风化作用形成沙质物。

(2)生长快,治沙效率高;根系密集发达,固土力更强;多年生禾本,可持续性强;菌草用途广,经济效益好。

(3)高大柔韧的植株可有效降低风速,控制地表风蚀;发达的根系深入土壤,固定根部沙土;植株的固氮作用和菌草的落叶等残体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变沙为土。

(4)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次;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保障牧草供给,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在菌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典型例题八:(2019·陕西西安中学高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 左图为“印度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及沙尘暴范围图”,右图为“新德里气候统计资料图”。

(1) 描述印度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

(2) 分析印度西北部5、6月多沙尘暴的原因。

(3) 分析印度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的原因以及西部边境形成沙漠的原因。

(4) 说明为减轻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当地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东北、沿海多,西北少,空间分布不均匀。

(2) 气温高,蒸发强;距沙漠近,沙源丰富;冷暖空气交汇,风力较强。

(3)世界雨极的原因:夏(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西部沙漠的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西南风来自陆地;地表植被稀少。

(4) 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救灾管理;加强监测、预报。

典型例题九:(2019·福建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中亚咸海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繁爆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人们称为“白风暴”。

材料二:1980年以来,咸海周围地区的居民呼吸性疾病发生比例显著升高,每10个婴儿中便有1个在出生后第一年内死去。

(1)简述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2)描述图中河流灌溉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3)说出该地区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源地及冬季高发的原因。

(4)说出白风暴给当地带来的危害。

答案:

(1)夏季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2)该地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形成盐碱地。

(3)主要源地:咸海、周边开垦的耕地。冬季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冬季地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更加裸露;冬季湖底裸露面积增大,湖底盐分更易被吹起。

(4)侵蚀土壤;掩埋农田;造成人畜伤亡;污染空气,危害身体健康;危及人类繁衍;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生态恶化。

典型例题十:(2019·广东高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北麓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阴山山地向蒙古高原过渡带,是典型的农牧业交错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400 mm,春季风沙和沙尘暴天气频发,风蚀沙化严重,被认为是京津冀地区最主要的风沙源。2011年该地区已被国家划定为草原生态功能区。如图为某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春季和秋季风沙流动路径示意图。

(1)简述起源于阴山北麓地区的风沙和沙尘暴春季强于秋季的原因。

(2)说明在阴山北麓地区防风固沙,京津冀是主要受益区的理由。

(3)为发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作用,提高区内植被覆盖率,避免草原进一步退化、沙化,在植被种类选用方面有人提出建议:

甲: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为主。

乙:积极引进与种植国外多汁牧草及乔木树种为主。

在上述两条建议中大多数人赞同甲,请你为赞同甲建议方提供支持说明。

答案:

(l)春季土壤解冻后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春季地面升温迅速,容易出现低压天气,形成大风和上升气流把地面沙尘卷起。

(2)起源于该功能区的风沙主要输往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位于该功能区东南面,距离该功能区较近,受风沙影响大;在该功能区防风固沙可有效减少功能区沙源,减轻或避免沙尘暴对下风向区域的影响;利于维系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

(3)培育与种植本地原生草类植物及灌木树种,成活率高,繁殖力强,恢复与修复生态环境的成本较低。而乙反之。

典型例题十一:(2019·全国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尘暴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带的盐渍化区域,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它含有密度很高、很细的盐碱粉尘。艾比湖位于新疆精河县,是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最低汇水中心,入湖地表径流曾达23条,但80%被引入灌区,造成入湖河流大量减少,使该流域成为新疆北部最大盐尘暴的来源地。大风袭来时,刮起的盐尘侵袭城市和草场,危害人体健康。在过去的10年间,艾比湖附近沙化、碱化的草场占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的70.2%,年平均大面积停电近30次。下图为艾比湖湖岸线变化及流域示意图。

(2)说明与一般沙尘暴相比,盐尘暴的特殊危害。

(3)提出治理艾比湖流域盐尘暴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湖岸线萎缩,湖底盐分裸露;周边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

(2)盐尘含有密度很高、很细的盐碱粉尘,有较强的腐蚀性,会污染空气、食物、土壤和水源,更易引发疾病;腐蚀电线,造成大面积停电;破坏植被、草场。

(3)缩减耕地面积,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入湖水量,减少湖底裸露面积(或合理调配流域水量,提高湖泊水位);种植耐盐植物,提高干涸湖盆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裸露土地,降低起尘量;合理灌溉,减轻附近农耕区土壤盐渍化。

典型例题十二:(2018·浙江高考模拟)【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某区域图(左图)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分布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一道高达500米的厌黑色风墙以排山倒海之势自西向东推进,在两分钟之内将一切吞噬,漫天沙尘狂舞,眼前漆黑一片,行人寸步难行:这是2017年沙尘暴袭击甘肃民勤县的记录。

材料三: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使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称为黑灾。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等地牧区的3、4月黑灾较严重。

材料四:菜花种植是陕西洋县当地传统农业支柱产业,菜花主要发往北京、石家庄等地。2017年由于种植面积扩大,蔬菜长势良好,大量菜花集中上市,加上当地筹办油菜花节,实行交通管制,堵车和延误严重造成菜价低贱。

(1)从气候角度简析民勤多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2)内蒙古居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黑灾带来的损失?

(3)与中部地区比,宁夏南部和北部地区干旱灾害并不突出,简析其原因。

(4)简析2017年陕西洋县菜花滞销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少,沙质土壤裸露地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 (2)建设储水设施;关注天气预报,实施牲畜转场;减少载畜量;人工降雪等(写出其中2点即可) (3)南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北部地区有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 (4)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大;距离市场遥远;交通条件不能满足菜花保鲜的需要

典型例题十三:(2018·河北高三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林场的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多。而风大物躁,森林连片分布,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后采不堪设想。防火暸望员,吃住、工作都在这里,通过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掌握了一套识别“烟”“雾”“沙尘暴”规律。

(1)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寒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简述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条件。

(4)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减少的原因?你认为如何识别“烟”“雾”“沙尘暴”运动规律。

答案:

(2)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

(3)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水分条件差;暴雨频率较高,冲涮侵蚀较强,土层较薄

(4)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热容量增大,冬春季风力削弱,冬半年气温和土温较高,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减少。

“烟一般是上升状的,中间不断;雾是乳白色,会流动;沙尘暴是棕黑色,向前移动,速度快。

典型例题十四:2020 年 2 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约 1.8亿吨的尘土。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6 分)

(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6 分)

(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6 分)

(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6 分)

解题思路

综合题解题时需要知识与情境信息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找准找对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将材料知识相关联,穷尽材料方可在解题时突破思维困境,方可柳暗花明,构建出正确的答案。特别对于综合题,更需要将设问、材料、知识三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做题时可以先从设问入手,划出设问中指向域中的的关键字,对关键字的判断一般可以从句中找出定语(即“的”字之前的词)或者有标点符号的字句及有特殊符号的词,它们一般是解题的关键字,对于所给的背景材料信息一定要“穷尽材料,榨干信息”,同时认真细读材料信息,因为“题干决定答题方向,关键词决定答题细节”。找出相应的指令词、时间与空间等限制域以及应答域,然后获取相关材料,即从所给图文材料中画出与此设问有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语言,书写的时候建议分条分行去写,这样条理更加清晰。

对于地理答题的建议总结如下:

题读三遍,字划关键;

进入角色,材问关联;

问题中心,常识放前;

素养立意,抛弃普遍;

书写文字,清晰分点;

专业名词,必须出现。

(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6 分)

洋面气温来自于下垫面辐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相当于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削弱了到达海水的太阳辐射,响应过程其实就相当于洋面辐射如何影响大气的一个过程,在这里还应考虑沙尘的一个反馈机制,即沙尘即可以削弱到达洋面的太阳辐射,但保温作用增强,也减少了散失,这样海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增多,但细小的沙尘凝结核吸附水汽,最终导致降水增多,这样会有一个热量吸收与散失的过程,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当然随着降水及沙尘的遮挡时间增长,会造成气温的进一下降。答题时要注意设问前提是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洋面气温的响应,所以答题时要说明沙尘是通过什么作用导致洋面气温有所响应及洋面气温是如何响应的这两方面。

组织语言:

①由于沙尘的反射、散射、折射作用,会削弱到达洋面的太阳辐射,终会使洋面气温降低;

②洋面大气的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气温变化小;

③初期由于保温作用强,洋面蒸发导致近洋面气温下降,较高空中水汽凝结散热,较高空气温有所增加;

④沙尘增加了大气的凝结核,导致降水增多,削弱作用加强,进一步加剧洋面气温的降低。

参考答案: 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大量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获得的热量,降低了温度(2 分);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2 分),削弱太阳辐射,继续降低气温(2 分)。

(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6 分)

海洋生态既包括海洋生物也包括海洋环境与之的关系。沙尘如果在水中相当于泥沙颗粒物,一样会携带一些矿物质及营养盐分,沉降在海水中,会致使浮游生物增多,形成较丰富的饵料,造成鱼类或其它海洋生物增多,沙尘沉降有利于太阳辐射至海水中,有利于海洋植物如藻类的生长,而部分植物有利于少洋污染物的净化;当然增长的海洋生物实际上也会造成竞争加剧。当然如果不是仅限制在生态中,我们也可以想到沙尘沉降在海滩岛屿边上,也有利于沙滩形成及减少岛屿受海水的侵蚀等。

组织语言:

①沉降后有利于增加海水中的有机盐类;

②可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

③增加海洋生物的数量及种类;

④部分海洋生物可加快海洋污染物的净化;

⑤可能会导致海洋生物竞争加剧现象。

参考答案:沙尘作为营养物质(2 分);促进海洋藻类的旺盛生长(2 分);藻类的增加促进鱼虾等海洋生物的旺盛生长(2 分)。

(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6 分)

本题实际和第二小题设问考查方向类似,只不过一个重点是海洋,一个是森林,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设问中提到了“维持”其积极作用,我们在回答时要先谈到热带雨生态系统的状态,否则就无法谈到其维持(这个人教版必修三里面出现了相关知识),再之后从中谈到其积极作用。

本题相对较为简单,就不再给出思维导图,仅给出分析过程。

热带雨林的生态状态是: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具很高生产力,但由于高温多雨,致有机质迅速分解、养分再循环旺盛和强烈的淋洗致使土壤贫瘠,养分大多储存在地表以上的生物体内。沙尘沉降后,由于带来一定的矿物质,会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雨林生长,进一步维持了雨林生物的多样性。

组织语言:

①热带雨林具有强烈淋溶作用和生物循环旺盛的特征,养分大多储存在地表以上的生物体内,土壤贫瘠;

②沉降的沙尘带来一定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可增加土壤肥力;

③有利于促进雨林生长;

④有利于维护雨林生物多样性等。

参考答案: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2 分);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2 分);促进雨林生长,维持了动植物生态平衡(2 分)。

(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6 分)

本小题实际上可以结合第一小题的推导思路进一步分析,但最终点是要和全球气温的变化联系起来。沙尘只要保持继续输送,在输送过程中会削弱太阳辐射,虽然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但最终会使气温下降,而沉降的沙尘在进入海洋中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平原中有利于雨林的生长,这些都有利于吸收大气中的主要的温室气体,利于气温的降低,进而减缓或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组织语言:

①输送过程中,沙尘将会增加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通过减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增加大气的削弱作用,致使气温下降,减缓全球变暖、均温上升进程。

参考答案:沙尘削弱太阳辐射(2 分);促进海洋藻类和雨林的生长,减少 CO2 含量(2 分);抑制全球变暖,令全球气温降低(2 分)。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沙尘暴对健康有何危害春季,我国北方地区会发生沙尘暴天气。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副主任医师程洋指出,狂风卷着沙尘,不仅可以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产生活受影响、交通安全受影响以及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也给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可以危害全身的各个器官。 程洋说,沙尘暴主要有以下危害: jvzq<84grcvft7gkpizvcwsgv0ipo8ucf1ipp}44248158821e713@6430nuou
1.描写沙尘暴的句子8篇(全文)沙尘暴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第3篇 1 沙尘暴的形成 沙尘暴天气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 可以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其产生的原因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 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 空气特别混浊, 是一种严重的风沙天气现象[4,5]。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二是要有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s8
2.健康提醒:沙尘暴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健康·生活气候规律表明,每年3月至4月,是我国北方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高发时段。在强沙尘暴侵袭的地域,水平和垂直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狂风卷着沙尘,不仅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影响。 与一般风暴相比,沙尘暴除了大风之外,还混有大量的尘埃颗粒、花粉、细菌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jvzq<84jgcruj7ugqrrf0lto0et0p87237516:;1e3:85B248:;45:=0jvsm
3.沙尘暴再次来袭!尤其警惕这几大健康危害!尤其警惕这几大健康危害! 中央气象台4月10日06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4月10日08时至11日08时,新疆南部和东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内蒙古、甘肃西部和北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黑龙江西南部、吉林中西部、辽宁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jvzquC41o0zigyfrgt4dp8sgyuJfvjnnahusyjwfa4877@;25
4.“沙尘暴”怎么又来了?高鑫称,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无准确结论,“从全球尺度来看,气候变暖不会改变沙尘暴发生的规律,但从某个小区域来看,比如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冰川融水增加,一些沙源地的地表被固定,沙尘天气就会减少”。 种树管用么? 沙尘暴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对于减缓沙尘暴的危害程度十分有效。 公开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8/253288iqe/on{turz=96;7770yivvq
5.沙尘暴再次来袭!尤其警惕这几大健康危害!尤其警惕这几大健康危害! 据中央气象台介绍,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多地将出现沙尘天气。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华北、东北等地将自西向东出现扬沙或浮尘。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还将有沙尘暴,提醒大家做好防护。 关于沙尘暴安全防范jvzq<84o0estvxu0|v4ku€3eqo4dp8u13;:52:3jvor
6.沙尘暴气象特点与伤害研讨范文1999年的沙尘暴天气,农作物受灾面积7733hm2,损失树木1.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2006年的沙尘暴天气,粮食作物减产71333hm2,因灾减产粮食2.36万t,各类经济损失3550万元。 沙尘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澳洲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的jvzquC41yy}/zlmgp0ipo7hp1irmy8vz|j~my8;35;?90qyon
7.【音频专题】沙尘暴:一种跨越国境的灾害风险||1联合国新闻不论是在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滚滚沙尘遮天蔽日,吞噬了沿途的一切,将白昼变成黑夜,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沙尘暴会造成多方面、跨部门和跨国界的影响,但全世界对其危害的认识普遍不足。在首个“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沙尘暴的发生是因为风带动的机械过程将地球表面的矿物粉尘卷起到大气之中。在jvzquC41pg}t0~s0qtm0|q4uvqxz1;5451681:63;8?3
8.大风沙尘天气,这份安全提示请收好!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等。 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jvzquC41dyi/elwy0gjv0ls1kplp1:6261:4;>3jvo
9.沙尘暴对民航影响几何?沙尘暴天气一般出现在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可导致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自然环境污染、农作物无法生长等灾害,还有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对民航运行而言,沙尘暴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见度恶劣影响航班正常 jvzq<84yyy4dcjhpgyy/exr0ep521}gvla532;8251z32;82556`3<;7;;9/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