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自然地理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及答题模板

地理综合题答题步骤:

1.细审“题干”。“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

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简述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说原因。

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说明(说明情况+解释原因)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不利)

评价“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不利:1、2、..

分析“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比较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格式:因为A.,以A比B..

意义正面+负面;本地区(事物)+其它地区(事物)

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现在影响+对将来可能影响;对本地区(事物)影响+对其它地区(事物)影响;对自然环境影响+对社会经济影响+对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技术、法规、合作)措施。

判断理由+结论;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解释。

变化体现“动态趋势”增/减;快/慢;升/降;集中/分散。

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阐述“分析+观点”;“原因+结果”。

2.列出“模板”(见下面的常见模祈)

3.仔细“筛选”根据题目的限定词、图文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书写“答案”

“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语言具有逻辑性”;“精炼语言”

自然地理一般模板归纳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湖(水文)、矿产洋流、岩石、海陆轮廓、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板块等。

2.地球和经纬网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当地的纬度。

2.经、纬线特征(定义、长度特征、形状、指示方向)

3.经、纬度特征(定义、实质、命名、递变规律)

4.重要经、纬线及其意义:南北、东西半球分界线,五带(热、温、寒带)分界线,高、中、低纬分界线。

5.球面最短距离(航线):两点间大圆的劣弧(凸向高纬)

3.经纬网的应用

1.定“坐标”(纬度,经度):对拓点的求法。

2.定“距离”:经线段长度:纬度差×111km:纬线段长度:经度差X111 kmcos(该纬线的纬度)3.球面最短距离(航线):两点间大圆的劣弧(凸向高纬)

4.定“范围”:跨经纬度相同,纬度越高,实际范围越小。

5.定“方向”

①利用纬度判断南北方向

a.两点同是北纬,纬度值大的在北面:

b.两点同是南纬,纬度值大的在南面;

c.分别是南北纬的两点,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②利用经度判断东西方向

a.两点同是东经,经度值大的在东面:

b.两点同是西经,经度值大的在西面:

a.两点分别为东西经,比较二者之和

(若之和小于180°东经庄东面;若之和大于180°东经在西面)

4.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降水差异,海洋运输,外向型经济。

②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温度带、高中低纬度);

③相对位置(位于参照物的哪个方位):

④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对外合作与交柱(外贸)。

⑤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⑥经济和军事位置:(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

⑦所在气候区、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等。

⑧政治位置;(是否地处政治中心,战略位置优越)

5.地图三要素

①方向(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②比例尺(定又、表示方法、大小、内容与范围、缩放)

③图例和注记(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文字、数值)

6.等值线地图的基本特征

等值线是指数值相等各点的连线。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及等压面等等。等值线的基本特点:

①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②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

③等值线为闭合曲线。

④两条等值线不能相交。

7.等值线地图的判读

①等值线图的名称(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

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

③等值线的疏密程度(递变大小)

④等值线的状况(凸高则低,凸低则高)

⑤等值线的局部闻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⑥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及极值(最大值或最小值)

8.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两地间相对高度:H相H高一H低(交叉相减)

②水库坝址(“口小肚大”工程量小,水区大)

③港口透址(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海湾)

④气象站选址(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的地方)

⑤疗养院选址(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

⑥窗营地选址(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

⑦交通线选址(尽量沿等高线,尽量少穿越等高线,避开降崖)

⑧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林,,渔业)

⑨判断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引水线路要顺地势自流)

⑩五种陆地地形判断分布及地势特征(示坡线指向降坡方向)

⑾地形剖而图的画法及通视问题。

9.基本地形类型及特征()

陆地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城、海沟、洋盆、海岭、洋脊

10.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地势特征)

①地形类型及各地形类型所占比例:(山脉走向)

②地势起使状况:哪儿高,哪儿低,倾斜方向,海拔高低。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分区域分片描述)

④海岸线(平直、曲折)半岛、岛屿(多少及分布)

⑤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等)

11.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口小肚大处)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处(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集水区面积广);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④淹没区大小(移民搬迁、文物掩埋、农田和村镇淹没)。

12.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①水域条件:港闯水深的避风港湾(等深线密集)结冰期无或短。

②筑港条件:陆地地基稳定,平坦开闻(等高线稀释)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港口兴衰

①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专业港、综合港)

②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③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

④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13.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应用

①遥感技术(RS)“获取”空间信息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一“定位”空间信息

应用:防灾减灾、应急搜救、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

③地理信息系统(GIS)一“分析”空间信息

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功能:对数据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14.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天气:天气晴朗,降雨稀少,大气透明度高: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晴朗夜晚,便于观察;向偏东方向发射)

②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消耗和发射成本(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③地形: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地质条件稳定。

④地势: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节省燃料。

⑤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高。

【社会条件】

①人口: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

②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便于原料燃料运输)

③国防: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山区、沙漠地区)

15.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开阔,视野开阔,便于搜救。地质条件好。

②人烟稀少,利于疏散人群,保证着陆安全。

③无大河、湖泊,少森林地区,着陆安全,也便于搜救。

④气候干早,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1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定义:是指太阳大气大规模的活动。包括黑子、耀斑(整体性)。

①动电商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高空,产生“极光”现象。

④某些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灾害等。

17.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即大气对太阳辐射弱作用)

②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照长。

③天气状况(清天多,日照长,太阳辐射丰富)(季节变化)。

④地形:山地的阳坡与阴坡,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

⑤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大气污染小,日照强。

18.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普遍、清洁无害、巨大、长久、可再生。

缺点:分散性、不稳定性、效率低和成本高、占地广。能量密度较低,受大气(天气)影响较大,大规模开发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要求高。

19.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基本思路

①合理右局,结合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太阳能发电基地。

②推进太阳能发电产业化,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③发挥太阳能发电调峰作用。深化太阳能国际产业合作。

4.建立完善太阳能发电产业服务体系。

20.太阳能发电重大意义(缓解、优化、促进、改善)

21.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①分布均匀状况(分布不均匀,分布变化地区差异大)

②分布总体趋势(**多**少:由**向**递增/递减)

③分布规律(沿河、沿海、沿交通线等)

④数值范围与极值状况(*区域为极大/极小区域)

22.地层和化石的关系

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③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的化石。

23.地球的演化

①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占历史的90%)

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变化,铁、金、镍、铬等矿物。

②古生代:(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

早古生代: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海洋出现无脊椎动物。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两栖脊椎爬行动物,成煤期。

③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联合古陆解体,裸子植物兴盛,爬行动物盛行,成煤期。

④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现代地势、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第四纪出现人类。

24.地球自转的意义

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5.地球公转的意义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26.地球运动常考考点

①地球自转(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地转偏向力。

②对拓点的求法及证明。黄赤交角=回归线纬度。

③晨线的判读(自转法)根据昼夜孤长计算昼夜长度。

④当地12点(0点)把当地白天(夜晚)一份为二。

⑤时区(四舍五入)时区差(同减并加)区时(东加西减)

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公式。

⑦昼夜长短及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南北半球位置及移动)

⑧日出、日落方位(东西+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南或者北半球)

⑨极昼极夜范围(90-直射点度)四季(24节气)五带。

⑩日期范围(用已知时区区时,求东十二区区时/24)

27.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28.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气温高度的增加而遇减,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平均高度10-12Km;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热源。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高度50-55Km;天气晴朗,能见度高。该层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3.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减后增,反射无线电波。

29.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还辐射)

30.大气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影响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近地面温度。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例如:大棚蔬菜。人造烟雾防霜冻。地膜覆盖)

3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

②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低:地形类型。(如:谷地盆地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风阻挡)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隆温减湿)。

⑤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阴雨天,气温日、年较差小)

⑥冬季风:距离冬季风源地越近,气温越低。

⑦下垫面性质:增温和降温的快慢、冰面反射阳光。

⑧人类活动:改变下垫而性质,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32.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①纬度: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

②高度: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

③下垫而性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沿海小于内陆。(铺鹅卵石,防水分蒸发,增加昼夜温差,利于糖分积累)

④天气气候状况:云雨多,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3.等温线分布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①等温线平点,与纬线平行一太阳辐射(纬度)。

②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一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③夏季:内陆向高纬方向凸一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地形(垂直高度)

⑤暖流:向高纬方向凸:寒流:向低纬方向凸一洋流。

⑥盆地闭合曲线,夏季为炎热中心,冬季为温暖中心地形地势(地形闭塞,夏季不易散热,下沉气流增温;冬季冷空气难以进入)

⑦山地闭合曲线,冬夏均为低温一地势高。

⑧齿状分布一地势起伏大。

34.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

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气温大小考虑纬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气温大小考海陆因素

③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

④如果某地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⑤如果是大陆同纬度东西岸两地,则气温差异要考虑洋流因素:

⑥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35.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

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①温度带: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

②海陆位置: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

③大气:锋面天气系统中锋线附近冷暖差别大,等温线密集。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因为冷暖差别大。

⑤地形:地势起伏越大等温线密集,如:平原,高原内部地区等温线稀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地区的等温线比较密集。

36.大气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

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①辐射逆温:在清期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冬季最强),地面强照辐射冷却,导致离地面越近的大气,降温越快,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③锋面逆温:在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④地形逆温:在山区,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而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37.大气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成雾:早晨多雾大多与逆温有关,它使能见度降低。

②大气污染:受逆温的影响,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地而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危害人体健康。③对航空的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逆温出现在高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对飞机飞行有利。(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38.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亚洲季风形成过程与天气)

【水平方向】:

近地面→热低凹、冷高凸;高空等压线与近地面凹凸相反。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相反)

【垂直方向】:高度越高,气压、气温越低。

近地面气压越高,与高空垂直方向气压差越大。

先有→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后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9.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向。

③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对风有阻碍减小的作用。

近地面受以上三个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不考虑地面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0.风向的判读

①风频图:玫瑰坐标系上,长度表示该风向出现的频率。

②风向标:长竖线叫风杆,代表风向,尖头朝哪风就往哪吹;与长竖线垂直的横线叫风羽,代表风速。

③等压线图: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或右偏30°~45°角。

④从地理位置判读:全球形成的六个风带、亚洲季风等。

⑤依据风造成的某些地理现象判读: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陡。

41.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风能开发资源条件、沙尘暴动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影响风力大小的直接原因)

②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直接原因),风力大;

③两地间温度差大(根本因素)季节性增温快,风力大;

④距高压远近: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⑤摩擦力:地面起伏小,风力大;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冬季陆地植被少,风力大;(降低风速: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

⑥地形起伏: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

42.“狭管效应”与“焚风效应”

(1)“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2)“焚风效应”:暖湿气流沿迎风坡上升,形成地形雨,气温随高度降低较为缓慢;在背风坡,空气干燥,气流下沉增温快,形成干热风,称为“焚风效应”。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

43.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有关。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有关(移动幅度不同)

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全球水热分布。

①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受热膨胀上升:湿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夏季))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高空堆积下沉: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干季(夏季))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原因→冷暖气流碰撞上升:湿润)

④极地高气压带(热力原因→冷却下沉:酷寒干燥)

⑤信风(干燥: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

⑥盛行西风(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海气候雨季)

44.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①盛行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盛行西风、我国夏季风)→增温

②.盛行风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极地东风、我国冬季风)→降温

③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副热带高压带)增温

④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赤道低压带)→降温

45.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一般而言: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千

①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赤道低气压带)

②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从海洋吹向陆地→迎岸风,降水多(西风影响大陆西部)

④从陆地吹向海洋→离岸风,降水少(信风影响大陆西部)

⑤风从较低纬吹向较高纬,降水多(中纬度西风带)

⑥风从较高纬吹向较低纬,降水少(极地东风带)

46.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①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时,陆地冷海洋热,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夏季时,陆地热海洋冷,陆地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

②冬季,大陆上冷高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南下的副极地低压带,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冰岛低压)

③夏季,大陆上热低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北上副热带高压带,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亚速尔高压)

4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①东亚夏季风,东南季风,高温多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东亚冬季风,西北季风,寒冷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高温多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④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温和干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⑤东亚季风,冬季风强于夏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⑥相同点:(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早涝灾害。

48.信风带移动与季风

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在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例如: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几内亚湾沿岸等地)

②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在南半球向左偏形成西北季风。(例如:澳大利亚北部的西北季风)

4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50.根据气候特征(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以图定位(气温曲线)→南/北半球判断6-7-8月气温高(或者 12-1-2月气温低)→北半球

2.以温定带(最冷(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15℃以上→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 0-15℃之间→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最冷月均温-15-0℃之间→温带(风、大陆)气候。

3.以水定型(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降水量)

全年多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多雨(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即亚热带夏千气候)

夏季多雨(夏雨型)→分早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多雨(夏雨型)→分干湿两季→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多雨(夏雨型)→四季分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多雨(夏雨型)→四季分明→温带季风气候

51.气候特征描述

1.气候类型及分布;

2.气温特征(高低、季节变化,年/日温差、温度带等);

3.降水特征(多少、季节变化、雨季长短、干湿分布);

如果是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影响,则一般概括 雨热配合程度、热量高低、冬季温度、光照强弱,降水总量及季节(年际)变化、气象灾害等。(与作物习性相匹配)52.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天气:短时间、多变;气候:长时间、稳定)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两侧空气温度、湿度、气压差异大,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53.天气特征描述

气温(冷热)、气压(高低)风向、风速、日照、干湿、

降水(阴晴、雨、雪、冰雹、冻雨、雷电、霜)

能见度(雾、霾、沙尘暴、云、污染程度)紫外线强度。

54.冷锋与暖锋对比

1.冷锋(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锋(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2.气团位置: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

3.过境前:单一暖(冷)气团控制,温暖(低温)晴朗

4.过境时:冷锋过境时,(锋后)常出现阴天、大风和雨雪。

暖锋过境时,(锋前)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务》

5.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转晴)。

暖锋过境后: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好(转晴)。

6.冷锋速度快,锋面坡度较大;暖锋速度慢,锋面坡度较小。

7.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雨区窄;冷锋降水在锋前,雨区宽。

8.冷锋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暖

锋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

55.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形成】:夏半年副高加强,位置北移,受其影响,海洋暖湿气流登陆北上,在高压脊北侧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

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春旱。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9月:雨带南撤至华南和西南地区。10月,雨季结束。

【影响】:①北方雨季短,降水少;南方雨季长,降水多。

②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易出现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

56.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

1.华南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冬春两季

2.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春末夏初

黄梅时节形成连续性降水,可长达月余,即“梅雨”

3.昆明准静止锋(冷气团受地形阻挡)→冬季最盛

昆明(暖气团→暖睛)贵阳(冷湿、“天无三日晴”

4.天山准静止锋(冷气团受地形阻挡)→冬春多发

57.气旋与反气旋对比(上升湿润、下沉干)

1.气旋中部气压低,盛行(辐合)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2.反气旋中部气压高,盛行下沉(辐散)气流,多晴天。

3.气旋天气: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4.反气旋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

58.锋面气旋

1.锋面一定存在子低压槽上,不可能存在于高压脊上。

2.无论南/北半球,低压中心的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3.无论南/北半球,锋面降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冷气团一侧。

59,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环节:降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60.影响降水的因素(形成条件:水汽、降温、凝结核)

一、充足的水汽

1.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沿海水汽多,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2.风向:从洋面或湖面吹来的风(如我国夏季风),水汽多。

从陆地吹来的风(如我国冬季风),水汽少

3.地形类型、山脉走向:平原地形有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上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山脉走向与湿润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水汽越多。

二、空气降温(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1.气压带:低压带控制,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容易凝结;高压带控制,空气下降升温,水汽不易凝结2.天气系统:气旋、锋面空气上升湿,反气旋空气下沉干。

3.风带:西风带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水汽容易凝结。信风、极地东风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水汽不易凝结。

4.地形类型:山地迎风坡空气上升,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

5.下垫面状况;暖湿气流遇到冷地面(海面)、寒暖流交汇、暖流遇到冷海面(多雾),降水多。地表梢被覆盖率低,沙漠地区,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少。

三、凝结核(人类活动、下垫面性质)

61.影响地表水下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的质地、土壤孔隙度)

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下垫面性质)

5.温度(河流结冰、冻土层)

62.影响蒸发量的因素

大气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小、风速越大、则蒸发量越大。(光照、气温、风速、空气湿度、天气状况、蒸发面积)(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地膜覆盖等)6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河湖水灌溉、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地表硬化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可以增加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植树造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

64.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1.沼泽地的形成:降水多(或其他补给量大),来水多;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排水不畅;冻土,不易下渗。

2.内流河的断流:降水少(或其他补给量少)来水少;气温高,蒸发强;人类大量引水灌溉;沙土,大量下渗。

65.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能量交换)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物质迁移)。

④塑造:地表形态。

66.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主要有: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这种互补关系主要取决于水位的高低。

67.河流的补给类型

2.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削峰补枯,按照水位高补低的原则。

3.冰川补给:河流流量峰值取决于流域内冰川、积雪的储量及分布,也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主要

存在于夏季,如我国西北地区。4.融雪补给:特点是河流在春季出现小峰值,比如我国东北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其中的春汛就是季节性融雪的补给形成。

5.地下水补给:取决于地下水水位和河流水水位关系。

68.河流的水文特征(量、位、冰、沙)--河水的性质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汛期)、有无断流。(取决于河流补给方式、流域面积、水系特征)2.含沙量:河段流速及流域的植被(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最冷月平均是否<0℃,流速)

4.水位:高低、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长短(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取决于流量和落差(地形,流速快慢)

6.有无凌汛(措施: 分段拦冰,拓宽河道,炸开冰坝)(发生凌汛条件:有结冰期、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秋末初春)

7.污染情况(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自净能力大小)

69.影响河流水量(地表径流)的因素

1.来水量

①河流补给量(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雨水)

②支流补给③调入水源④流域面积⑤植被涵养水源,“削峰补枯”

2.去水量

①蒸发(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强、气候干旱、液体表面积大,②下渗(土质疏松,无地下冻土,下渗较快)③径流(地形平坦,径流排水较慢;地形起伏大,经流排水较快)④人为引水(生活、生产用水)⑤蒸发较旺盛

70.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冲刷地表严重

②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弱

④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土壤易被侵蚀

⑤支流众多,来沙量大

2.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活动等71.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水量大,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 ②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③含沙量小 ④流速慢 ⑤流程长

⑥流域面积宽阔,支流众多河面宽阔,河道平直

2.社会经济条件

①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②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

③支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

72.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的样子

1.发源地、注入地 2. 流向、流程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6.有无湖泊运河沟通 7.支流多少和支流形状(放射状、向心状、树枝状)

73.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

①海陆位置:离海远,河流无法入海;陆地面积广阔

②地形:受地形阻挡,河流无法入海

③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

④土壤:土质疏松,河流下渗量大

⑤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用水)

74.湖泊水文特征

1.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取决于气候,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温度(纬度、海拔)。

4.补给水源→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人类活动

5.淡、威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

6.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状况(水土流失状况)。

7.风浪大小→受盛行风、气压带、风带控制,看温差大小

8.水质优劣→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自净能力大小等。75.咸水湖的成因(咸水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

1.内陆河流的终点。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缺少河流流出,排盐能力弱,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威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2.海水倒灌或者是海迹湖(古代海洋的遗迹)。

76.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从垂直分布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变化小。

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根本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

主要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1.太阳辐射强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海水深度:深海水温度低,深层海水上泛导致水温降低。

3.洋流:暖流经过,海水温度高;寒流经过,海水温度低。

4.海陆:夏季(冬季)海水温度低于(高于)同纬度陆地。

5.盛行风:由低纬(高纬)吹来,海水温度升高(降低)。

77.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1.调节大气温度: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小。

2.影响海洋生物: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性游动。

3.影响人类活动:海洋运输(结冰期),渔业活动等。

78.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海水平均盐度约为 35%)

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1.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盐度较低。

2.入海径流:有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3.洋流: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蒸发减弱,使盐度降低。

4.海域封闭:与其它海域交换少,保持较低(高)盐度。

5.海冰融冻:融冰过程中释放淡水,稀释海水

79.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海水晒盐。海水中含有许多有价值的化学物质。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盐度的稳定性影响鱼类的生存繁殖。4.补充淡水资源。缓解当地的缺水状况(海水淡化)。

80,滨海盐场区位条件

1.降水量小。(如:地处背风坡,降水量少)

2.温度高,光照强,蒸发旺盛。

3.风力大,加速蒸发。

4.地势低平,多淤泥质海滩。

8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从水平分布看,表层海水密度从赤道附近向两极地区递增。

在中低纬度海区,一般至 1000 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有时候,该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82.海浪(波浪)的类型

1.风浪:最常见的海浪(波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巨浪。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83.潮汐(受太阳和月球引潮力的影响,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大潮和小潮: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海水面凸出更高,形成大潮。每逢农历初八、二十二前后,太阳、月球和地球形成直角时,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水面凸起较小,形成小潮。

84.潮汐对地理环境影响

1.潮汐能发电:堤坝两侧潮汐涨落的水位差发电。

2.潮间带采集:利用潮落,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

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

3.潮间带养殖: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潮水涨起,紫菜浸入海水中,可吸收养分。旅游、航运、盐场、军事活动、海水制盐、塑造海岸地貌等

85.关于洋流的几点说明1.洋流: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3.洋流的分布(洋流模式图)及名称。

4.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夏季索马里寒流)

5.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是寒流。

86.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季风洋流)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87.根据等温线分布判定洋流所在半球、流向、性质及名称

1.判断所在半球: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为北半球。

2.判断流向: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3.确定性质: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4.确定名称:根据经纬度位置、温度、海陆轮廓确定名称。

8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1)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水热平衡(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分布,

(1)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2)上升流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热带沙漠沿岸寒流形成雾)

(1)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2)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3)洋流从北极地区带来的冰山对航行构成威胁。

4.影响近海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89.海洋渔场条件分析(另外还有水质)1.靠近大陆架:水域面积广阔,水的深度浅,光照充足。岛屿众多:提供大量栖息地2.水温:①热带地区水温高,鱼类生长快②温带地区水温变化大,海水搅动,饵料丰富③高纬度地区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3.结冰期:海水结冰导致水体含氧量下降,鱼类易死亡

4.河流入海口: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饵料丰富

5.洋流影响:①寒暖流(冷暖海水)交汇形成渔场②上升补偿流带来底层营养物质

注:世界四大渔场除秘鲁渔场外均为寒暖流交汇形成

90.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水分交换:海洋对大气→通过蒸发,提供水分。大气对海洋水汽凝乡,形成降水。

2.热量交换:海洋对大气→通过潜热、长波辐射调节气温。大气对海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传导、蒸发)、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力,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低纬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的热量,中高纬地区大气输送的热量超过海洋输送的热量,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实现中高纬之间的热量平衡。

91.沃克环流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该环流称沃克环流

有些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

9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冷却凝固作用:只有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

2.外力作用:各种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都能形成沉积岩。

3.变质作用:各种岩石经过变质作用都能形成变质岩。

4.重熔再生作用:各种岩石经过重熔作用都能形成岩浆。

93.岩石圈物质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火成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如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例如玄武岩。

2.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而成。砂、砾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新岩石。例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花岗岩。

94.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高温、高压)等三个方面。2.外力作用:风化(破碎)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物质条件、动力条件(风、流水、冰川)、沉积条件)

95.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的差异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地壳水平运动按运动方向分为张裂和挤压两种形式。形成断裂带(东非大裂谷)和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地壳垂直运动按运动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6.板块运动与地貌(六大板块图)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消亡边界)或张裂(生长边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①地中海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面积不断缩

②红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

③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④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97.火山地貌

地下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薄弱处喷出而成。

1.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2.常见火山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98.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形成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等。

构造地貌:指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例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断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2.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沿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称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

沿断层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形成山地,向斜形成谷地(顺地形)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受外力侵蚀最终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山地。

4.在背斜找油气,在向斜找地下水,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99.矿物富集原因

1.地壳作用:①板块交界处碰撞抬升;

②岩浆喷出带出埋藏于地下的矿石

③变质作用成矿

2.风化侵蚀表层土壤,导致矿石裸露

3.流水搬运作用,堆积矿物于河漫滩或河湖水体中

4.大风,强日照,导致水体蒸发,水底矿物裸露

100.外力作用

2.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岩石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破坏,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移动风化成侵领产物,为堆积地视制造务对

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堆积形成堆积地貌3.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101.常见的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1.热力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

2.冻融作用:土壤或岩层中的水反复冻融,也称冰劈作用。

3.根劈作用:植物根系不断对岩石裂隙产生挤压破坏。

4.球状风化:岩石棱角易受风化,棱角逐渐缩减趋向球形。

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气候、岩石性质、地形、生物。

102.常见的风化地貌

1.花岗岩出露地表受温差或寒冻影响,形成球状风化地貌。

2.高山雪线之下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扇形流石滩。

3.山坡上的岩体崩落,形成岩块碎屑上小下大的倒石堆。

103.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风力侵蚀:戈壁、洼地、蘑菇石、风蚀柱和风蚀城堡等

2.流水侵蚀:使河流加深加宽加长,地表呈现沟壑纵横。

3.流水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和峰林等

4.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形谷、冰蚀洼地和平原。

5.海浪侵蚀:海蚀平台、海蚀洞穴、海蚀柱、海蚀崖等。

104.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冲积洪积平原、三角洲等。

2.风力堆积:沙丘、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3.海水堆积:受波浪和沿岸流作用,形成海滩、沙坝等

4.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

105.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

1.河流径流量大小,水流速度(落差、坡度的大小)

2.植被覆盖度(减少径流,降低流速;提高地表的抗侵蚀能力)

3.地面组成物质抗侵蚀能力;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

106.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2.在河岸弯曲处,无论南北半球,凹岸河床因冲刷较深,而凸岸因堆积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

3.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因侵蚀,河床较深,左岸因堆积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河流侵蚀地貌:V形谷、U形谷、槽形谷。

107.河流堆积地貌(分选性: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冲积扇】: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一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流引起的山前堆积为洪积扇,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常年的水流引起山

前堆积为冲积扇。

【河漫滩】: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凸岸堆积一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港没,继续接受堆积,河水反复涨水泛滥,冲积层不断增厚→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原河漫滩被废弃一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在河流入海(湖)时,由于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河流泥沙堆积形成的岛屿→冲积岛。

【江心洲】河床底部泥沙淤积形成浅滩,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心滩,心滩经历多次洪水期淤积超过水面成江心洲。

分布:①河流由窄展宽处②河曲截弯取直处③两江交汇处等

108.河流流向判定方法

1.河流流向总是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数字大,海拔高),判定河流流向。

3.湖泊或水库下游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小。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北半球侵蚀右岸→深)

5.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定河流流向(如:v形谷→上游)

6.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河流流向。

7.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8.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工业区→下游)

109.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被溶解或溶解后沉淀形成的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地下水循环通畅。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坝子)、峰林。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幔(帘)、石笋、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 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溶洞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一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

110.风沙(风成)地貌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

2.风积地貌:风携带的沙粒遇到地形或植被阻挡,风速降低,沙粒沉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固定、流动)

或沙垄。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能看到风沙地貌。(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

111.影响风沙活动的形成因素

①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等泥沙裸露。

②外地输沙:风带来的沙尘,河流带来的泥沙。

2.动力条件:

①)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A.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

B.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

C.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

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112.风沙活动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生产、生活设施。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113.风沙活动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阻沙-阻挡风沙:(2)固沙-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保护和恢复植被:②)合理利用水资源。

3.组织管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114.地貌与方向

1.流动沙丘:单向斜层理结构,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

2.颗粒大、比重大先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3.河谷宽窄判定流向:上游河谷深而窄,下游河谷浅而宽4.山口和河口的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向着下游方向展开的

5.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

6.河床沙波纹判定流向:缓坡指向上游,陡坡指向下游。

115.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

①冰斗: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②角峰:金字塔形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孤立而尖锐。

③刃脊:冰斗扩大,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④冰川槽谷(U 形谷):冰川刨蚀形成开阔的U形谷地。

⑤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⑥峡湾: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被海水淹没的冰川槽谷。

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垄、冰碛丘陵等。

116.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潮流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等。

117.海岸线后退原因

1.上游修建水库大坝或植树造林,输沙量减少

2.海水风暴潮频发,海浪侵蚀严重

3.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壳运动

118.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影响交通的方式、走向、密度)

1.影响交通的方式:山区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原因: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2.影响交通线的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断层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5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保证工程施工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3.影响交通网的密度:山区线网密度小。

原因:山地地区人口密度小,修建道路成本高、难

119.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密度高原: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呈狭长的带状,聚落密度小,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山区: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聚落密度较小,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呈团状、带状,聚落密度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

120.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影响聚落的形成(水源、水运、土壤、气温)

2.影响聚落的规模(山区规模小、平原地区规模大)

3.影响聚落的选点(河流冲积平原上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4.影响聚落的分布(沿河呈线状分布)

121.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一冲积平原不旱不涝,成为农业高产田;

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12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重大工程选址(②)旅游资源开发(3)开发地下水。

2.不利影响:①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②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③地表水缺乏

123.湖泊按成因分类

1.构造湖:地壳运动形成褶皱湖和断层湖(坡陡、水深、狭长)2.火山口湖:死火山口积水成湖(呈圆形,面积小而深度大)

3.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

4.海迹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

5.牛轭湖:“S”形河道被自然截弯取直,废弃后成湖泊。

6.冰蚀湖: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7.风蚀湖:经风长期吹蚀形成的风蚀法地积水成湖。

8.冻融湖:地表冻胀和融化塌陷形成法地,积水成湖,

124.岛屿按成因分类(冲积岛、大陆岛、珊瑚岛和火山岛)

1.大陆岛:地壳运动使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成的岛屿。

2.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岩浆堆积露出水面形成的

3.珊瑚岛:热带浅海区的珊瑚遗体堆积成的岛屿。

4.冲积岛:河流入海(湖)口,河流泥沙堆积成的岛屿。

125.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植被的生长受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①气候与植被:不同气候→不同水热组合→不同植被。

②土壤与植被: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植被生长状况。

③地形与植被:海拔高度、坡向→水热组合→植被。

④水文与植被: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生物。

126.植被特征描述

①植被类型及分布状况:自然带(森林、草原、荒漠)

②植被覆盖率:森林→植被茂密;荒漠→植被稀少

③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

127.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水、气、净、美、物、尘、沙)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③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⑤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128.土壤及土壤剖面

①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物质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③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④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129.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与质地(物质基础)。

②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动物活动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成土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③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④地形: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影响土壤的发育,阳坡土壤温度条件好,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地形起伏大厚度小。

130.土壤肥力分析(土壤特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

①土层越深,肥力越高;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

②透水、透气性好,肥力越高;土地板结,肥力降低。

③有机质矿物质含量越高,肥力越高;雨水淋溶,肥力降低。

④轮休轮耕制度有利于肥力保持;过度种植,肥力降低。

⑤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和土壤污染,肥力降低。

⑥不合理灌溉、不合理的耕植方式,导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植被茂密多枯枝落叶;高温多雨,利于腐化;地势平坦,利于土层堆积

131.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国华北平原为例)

【自然原因】:

①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

②春秋季节千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③夏季雨水冲刷稀释大量盐分,即“春秋返盐,夏季淋盐”。

【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

⑴农业措施:①合理的灌溉②农田覆盖 ③耕作培土④平整土地

⑵水利措施:引洪排灌 开沟排水 ③引淡淋盐

⑶生物措施:①植树造林 ②)种植绿肥

⑷科技措施:发展农业科技,利用化学试剂等中和土壤。

132.土壤的保护

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土壤侵蚀。

②因地制宜,综合改良盐碱土及沙土。

③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④通过控制污染源及农业技术治理措施,减少土壤污染。

⑤种养结合,休耕、作物轮作等

13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形、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①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过程。(多因一果)

②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因多果)

③某地自然环境变化会对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134.陆地自然带概念(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特点、成因)

陆地上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包括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建立在热量的基础上;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区域分异),建立在水分的基础上: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

135.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陆地上许多高山,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带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①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低,带谱越复杂:

②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

③热量:阳坡带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④变化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理想化最完整的垂直带谱:热带兩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草原-高山草原荒漠→高山荒漠→高山苔原冰原

136.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①根据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②根据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③根据自然带的数量和分布高度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地,阳坡的热量高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可能较多。

④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

⑤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背风坡高迎风坡低)

13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概念: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夏季0℃度等温线海拔高度)

②降水量: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③地形坡度: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总结:雪线→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以迎风坡为主。

138.地方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起伏、水源、岩石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⑴海陆分布:

①南半球中高纬度,无陆地,缺尖苔原带、针叶林带

②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无陆地,缺失冰原带。

⑵地形起伏:

①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风背风坡,温带荒漠带。

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形阻挡,自然带呈狭长条状。

③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草原带。

⑶洋流:

①北半球同纬度,大陆东西岸自然带宽度差异大。

②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寒流→热带荒漠带。

⑷水分:昆仑山山麓,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绿洲

⑸岩石性质:

①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

②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⑹地表组成物质、水文水系、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差异。

139.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受灾体)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

②洪涝: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③台风:热带(温带)气旋,常伴随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

④寒潮: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140.洪涝灾害类型

①暴雨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②融雪洪水: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③冰凌洪水: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

141.地质灾害类型

①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②滑坡: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③泥石流灾: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42.海洋灾害类型

①灾害性海浪: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浪。

②风暴潮: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

143.台风(飓风,龙卷风)(实质:热带、温带气旋)

【成因】①低纬度广阔湿热的洋面提供大量水汽

②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冷下热的大气层

③地转偏向力影响。

④人类活动密集加剧破坏程度

【危害】①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②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身财产伤害。

③影响工农业生产,破坏作物,农业减产。

④好处: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早灾。

【措施】①建立台风监测系统,加强预警。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③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防灾减灾法规

④加强易受灾地区承受灾害能力。

⑤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144.寒潮(实质:快行冷锋)

【成因】①西伯利亚大陆性冷气团聚集在高纬度地区。②冷空气南下,向暖气团猛烈冲击。

【减弱原因】①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②南方地区距离风源地远,影响小。

【滑坡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

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成因】①地形陡峻;②丰富松散物质;

【泥石流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

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防御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自救措施: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泥石流发生时,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THE END
0.学易金卷: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天津专用,中图版)故图中丙地是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B正确。所以选B。下图为锋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2.下面有关气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气团内部的物理性质在水平上相对均匀,但在垂直方向上差别很大②冷气团只形成于高纬度地区,暖气团只形成于低纬度地区③夏季也会存在冷气团,冬季低纬地区可能会出现暖气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698?<20jznn
1.专题02重难点攻关(期中专项训练)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新教材中图北京版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方戏曲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地方戏曲与所在省级行政区对应正确的是( )A.湘剧——湖北 B.豫剧——河南 C.粤剧——广西 D.晋剧——山东15.晋剧所在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是( )A.成都 B.拉萨 C.合肥 D.太原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重难点316.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3%jvzquC41yy}/|}m0eun1|thv1;55<6;424ivvq
2.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课时作业及答案(中图版).pdf的主要成分分布在___ 层 3()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 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使得 干洁空气中的 含量增多;由于 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的 增加 , 破坏了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15 . 读低层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要求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641@5833873;72267737xjvo
3.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A3.面对山洪泥石流,下列防范措施正确的有( )①不要留恋财物,要听从指挥,迅速撤离危险区②在沟谷内,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躲避在低洼地或陡峻的山坡下③在泥石流多发区要随时注意暴雨预警预报,警惕异常声响,选好躲避路线④遇到山洪泥石流时,要向与山洪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跑jvzquC41|wpvcw3zmy4dqv4;s4?58?::70nuou
4.5地貌4.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和泥石流扇。 四、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发育 1.定义: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 图17-1河谷结构图 2.河谷的组成 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除强烈下切的山区河谷外,谷坡上还常发育阶地。山地河流的谷底仅有河床,而平原、盆地河流谷底则发育jvzquC41|tjmz7fwuv4ff~3ep1oohx4325:039:60jzn
5.新微专题换个视角看地理研学,原来这么有趣!新疆羊湖流域示意图 1.关于羊湖被泥石流堵塞河道后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湖泊面积变小 ②湖水盐度增大 ③湖面海拔降低 ④湖水蒸发量增加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羊湖抽水蓄能电站投产运营后,则有利于降低羊湖的() A.丰水期的平均水位 B.枯水期的平均水位 C.盐度 D.生物多样性 参考答案: 1.C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77;28?9a8h932o8223?12{5;0nuou
6.第02讲等值线类型图(复习课件)(江苏专用)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C知能解码考向破译考点一 等值线考向 等值线的判断——考法02 不同形式等值线考察(2023·江苏盐城·亭湖中学·一模)如图为某日北京时间7:00的昼半球等太阳高度线示意图,虚线为北半球某纬线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状况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A.① BjvzquC41yy}/|}m0eun1|thv1;3::<853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