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作为城市“静脉系统”,其流量监测与可视化分析是城市水环境治理、内涝防控及智慧水务建设的关键环节。海川润泽设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物联网通信与智能分析技术,构建了“感知-传输-建模-展示”四位一体的流量可视化体系,可实时呈现管网液位、流速、流量等核心参数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下从技术实现、应用场景及效益评估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流量监测技术体系构建
1. 多参数传感设备部署
液位-流速一体化监测终端:采用非接触式雷达液位计与多普勒流速仪集成设计,可同步测量液位(精度±2mm)、流速(精度±0.03m/s)及流向。设备具备IP68防护等级,适应污水腐蚀、淤积等恶劣环境。例如,在深圳某老旧城区管网改造中,该设备成功穿透1.5m厚淤泥层,稳定获取管底液位数据。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沿管网关键节点敷设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DAS),通过监测管壁振动信号反演流体流动状态。该技术可实现单根光纤30km范围内连续监测,空间分辨率达1m,适用于大口径主干管网流量异常定位。2024年武汉某暴雨期间,DAS系统提前3小时发现管网局部流速骤降,精准锁定管道塌陷位置。
水质协同监测模块:集成电导率、pH、浊度等传感器,通过流量-水质关联分析识别外水入渗、污水直排等违规行为。在杭州某工业园区试点中,系统通过氨氮浓度突变与流量峰值的时空耦合,成功追溯到某企业非法排污管道。
2. 物联网通信网络架构
LoRaWAN+5G双模通信:针对管网监测点分散、通信盲区多的特点,采用LoRaWAN自组网实现监测终端低功耗广域覆盖,关键节点通过5G CPE回传高清视频与大数据包。在成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该架构保障了1200个监测点99.8%的数据完整率。
边缘计算网关部署:在检查井内安装边缘计算设备,对原始数据进行本地预处理(如异常值剔除、滑动平均滤波),仅上传有效监测值。经实测,该方案可降低80%的无效数据传输量,延长终端电池寿命至5年以上。
3. 数据融合与建模技术
水力模型耦合算法:将监测数据与SWMM、InfoWorks等水力模型实时交互,通过数据同化技术修正模型参数。例如,上海某新区通过动态校准的SWMM模型,将管网满管风险预测准确率从65%提升至92%。
AI流量预测模型:构建基于LSTM-Attention的时空序列预测模型,融合历史流量、降雨、潮汐等多源数据,实现未来24小时流量动态推演。在广州某沿海城区应用中,模型对台风天气下的管网过载预警提前量达4小时。
二、可视化平台功能实现
1. 三维管网数字孪生
BIM+GIS融合建模:基于管网竣工资料与CCTV检测数据,构建高精度三维管网模型,空间精度达厘米级。叠加实时监测数据后,系统可动态展示管内液面波动、流场分布及污染物扩散过程。在南京某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中,该技术辅助优化管网拓扑结构,减少泵站能耗15%。
虚拟巡检功能:支持第一人称视角漫游巡检,自动标注液位超限、流速异常等风险点位。北京某城区通过虚拟巡检发现3处支管淤积点,经现场验证后及时清淤,避免污水冒溢。
2. 动态流量热力图
时空数据渲染引擎:采用WebGL技术实现百万级监测点数据实时渲染,支持按管径、材质、区域等多维度筛选。流量热力图以颜色深浅直观反映管网负荷,红色区域表示满管风险,蓝色区域代表低效管段。在西安老旧城区改造中,热力图揭示出20%管段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为管网优化提供依据。
历史数据回溯分析:用户可拖拽时间轴查看任意时段流量变化,系统自动生成流量峰值统计、潮汐规律分析等报告。苏州某工业区通过回溯分析发现,某企业夜间偷排导致管网瞬时流量激增300%,据此实施精准执法。
3. 智能预警与决策支持
分级预警机制:设置蓝、黄、橙、红四级预警阈值,触发条件涵盖液位超限、流速突变、水质异常等场景。红色预警时,系统自动推送应急预案,联动附近闸门、泵站进行流量调控。2025年郑州暴雨期间,该机制成功避免3处检查井溢流。
调度方案模拟推演:提供“假设-分析”功能,用户可调整泵站启停、闸门开度等参数,实时观察流量分布变化。在福州某新区规划中,通过模拟优化将管网过载概率降低40%,减少管网改造投资1.2亿元。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效益
1. 内涝防控与应急响应
实时积水预警:结合液位监测与地形数据,系统可预判低洼路段积水风险。在2024年某台风过境期间,长沙市通过该系统提前2小时发布58处易涝点预警,调度移动泵车精准布防,避免重大财产损失。
排水能力评估:通过流量-液位关系曲线分析管网过流能力,识别瓶颈管段。武汉某城区通过评估发现,30%管段实际过流能力不足设计值的60%,据此实施“一点一策”改造。
2. 污染溯源与执法支撑
非法排污定位:通过流量突变与水质异常的时空耦合分析,精准锁定排污源头。杭州某园区利用该技术,3天内破获一起企业私设暗管偷排案件,追缴生态赔偿金800万元。
外水入渗治理:对比旱季与雨季流量差异,量化地下水、河水等外水入渗量。广州某老旧社区通过治理,年减少污水处理量120万吨,节省处理费用400万元。
3. 管网运维与规划优化
健康度诊断报告:系统自动生成管网淤积指数、腐蚀风险等级等评估报告,指导清淤、修复计划制定。深圳某区通过健康度评估,将管网维护效率提升35%,减少突发故障60%。
扩容改造决策:基于流量预测与人口增长、用地规划数据,模拟未来管网负荷。成都某新区通过该功能,优化管网设计规模,避免过度建设投资2.3亿元。
四、技术优势与实施要点
1. 核心优势
全要素感知能力:突破传统液位监测局限,实现流量、流速、水质多参数同步获取,数据维度提升300%。
毫秒级响应速度:从数据采集到可视化展示全流程延迟<500ms,满足应急决策需求。
高精度建模技术:通过数字孪生与AI算法融合,流量预测误差<5%,较传统方法提升2-3倍。
2. 实施关键点
监测点位优化布局:采用CFD数值模拟确定最佳监测点,确保关键节点覆盖率100%,一般区域间距≤200m。
多源数据融合校验:建立监测数据与人工巡检、CCTV检测、水质化验等多源数据交叉验证机制,确保数据可靠性≥98%。
动态校准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实流标定,结合模型修正参数,保障长期测量精度。
五、未来发展趋势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管内机器人等数据,构建排水系统立体监测网。例如,利用SAR卫星识别城市地表积水,与管网流量数据联动分析内涝成因。
区块链数据存证:将监测数据上链存储,实现排污行为、运维记录的不可篡改存证,支撑环保执法与责任追溯。
AI自主决策系统:开发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AI管家,根据流量变化自动生成调度指令,实现“监测-分析-决策-执行”全流程自动化。
海川润泽设备通过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排水管网管理提供了“看得见、算得准、控得住”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其流量可视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更为智慧水务、海绵城市等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随着5G、AIoT、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持续演进,该系统将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中发挥更大价值,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