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作为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在实践中常因认知偏差、技术路径选择不当及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陷入误区。本文结合行业实践案例与技术发展趋势,从技术认知、系统架构、实施路径及管理思维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中的典型误区,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一、技术认知偏差:过度依赖单一工具或概念
1. 数据治理万能论
部分企业将数据治理视为解决所有数据问题的“银弹”,认为完成数据清洗、标准化即可实现智慧化。然而,数据治理本质是管理体系而非技术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例如,某水务企业投入巨资建立数据治理体系,但因缺乏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导致治理后的数据仍无法支撑漏损分析、水质预测等应用。数据治理需与数据中台、业务系统协同,形成“治理-服务-应用”的闭环。
2. 数据中台等同于可视化
数据中台常被误解为“大屏展示平台”,导致建设方向偏离核心价值。实际中,数据中台需承担数据整合、服务封装、能力复用等职能。某市水务集团曾斥资建设可视化大屏,但因数据中台未实现跨系统数据融合,导致大屏数据仍需人工拼接,无法实时响应应急事件。数据中台应聚焦数据服务化能力,例如通过API接口为管网调度、用户服务等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3. 技术选型盲目跟风
部分企业为追求“技术先进性”,盲目采用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忽视实际需求。例如,某县城水厂为提升智能化水平,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但因设备协议不兼容、运维成本过高,最终项目搁浅。技术选型需遵循“业务驱动”原则,例如在管网监测场景中,优先选择LoRaWAN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而非追求5G全覆盖。
二、系统架构缺陷:缺乏顶层设计与标准化
1. 忽视顶层设计导致“烟囱林立”
缺乏统一规划的智慧水务项目易形成“系统孤岛”。某省会城市曾分批次建设SCADA系统、营收系统、GIS系统,但因未定义数据交换标准,导致各系统间数据无法共享。例如,管网爆管事件需人工从三个系统调取数据,响应时间延长3倍。顶层设计需明确数据架构、接口规范及服务目录,例如采用“数据湖+数据中台”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原始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分层管理。
2. 混淆数据治理、数据中台与数据仓库
三者功能定位常被混淆:数据治理侧重规则制定,数据中台强调服务能力,数据仓库聚焦历史数据存储。某水务企业试图用数据仓库替代数据中台,导致实时分析需求无法满足。需建立“数据治理为基、数据仓库为库、数据中台为台”的协同架构,例如通过数据治理保障入库数据质量,利用数据仓库存储历史数据,依托数据中台提供实时服务。
3. 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忽视稳定性
部分项目为展示技术实力,采用尚未成熟的技术方案。例如,某二次供水管理平台采用分布式AI算法进行压力预测,但因算法鲁棒性不足,导致误报率高达40%,最终恢复传统阈值报警方式。技术选型需平衡创新与可靠,例如在关键控制环节采用“PLC+冗余设计”,在分析环节引入“模型热切换”机制。
三、实施路径误区:重建设轻运营导致价值衰减
1. 需求与数字化应用“错位”
智慧水务项目常因需求调研不充分导致功能脱节。例如,某水厂投入千万建设智能加药系统,但因未考虑药剂种类变化,系统上线后仍需人工干预。需求分析需遵循“业务场景化”原则,例如将管网巡检需求拆解为“工单派发-路径规划-缺陷上报-绩效评估”全流程,而非仅实现GPS定位功能。
2. 设施数据“假数据”泛滥
传感器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系统效能。某企业部署的液位传感器因量程设置错误,导致数据偏差达30%,误触发多次溢流报警。需建立“数据质量三道防线”:硬件端采用多传感器冗余校验,传输端部署边缘计算节点进行数据清洗,平台端构建数据血缘追溯体系。
3. 运营保障机制缺失
某智慧水务平台上线后,因缺乏运维团队,导致系统宕机时间累计超200小时/年。需建立“三位一体”运营体系:技术层组建专职运维团队,管理层制定SLA考核标准,业务层开展用户培训。例如,某水务集团将系统可用性纳入KPI考核,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四、管理思维滞后:制约智慧水务效能释放
1. 战略方向摇摆不定
部分企业因短期效益不明显频繁调整建设路径。例如,某企业两年内更换三家技术供应商,导致系统兼容性问题频发。需制定“三年滚动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首年完成基础设施改造,次年实现数据贯通,第三年推进业务创新。
2. 人才结构“青黄不接”
智慧水务需要“水务+IT”复合型人才,但传统水务企业IT人员占比不足5%。某水务集团通过“三阶培养计划”破解难题:基础层开展Python、SQL培训,进阶层实施微服务开发实战,专家层联合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三年内复合型人才占比提升至30%。
3. 投资回报评估机制缺失
智慧水务项目效益常难以量化。某企业通过建立“三级评估体系”破解难题:一级评估节水效益,二级评估人力成本节约,三级评估社会效益。例如,通过智能抄表系统减少30%人工成本,通过DMA分区计量降低漏损率15%。
五、改进建议:构建可持续演进体系
技术架构层面:采用“中台化”设计,将共性能力下沉为数据服务、AI服务、地图服务等微服务,支持业务快速创新。
实施路径层面:推行“小步快跑”模式,例如先在单个水厂试点智能加药系统,验证成功后逐步推广。
管理机制层面:建立“双周迭代”机制,每两周收集用户反馈并优化系统功能,避免需求与实现脱节。
智慧水务平台建设需跳出“技术至上”“形式主义”等误区,回归“业务价值创造”本质。通过构建“技术-数据-业务”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方能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为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